申俊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我校根據鄉鎮、社區醫療機構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辦學特點,從2008年開始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施獨特的“工學結合”——“1+2m”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我校近年來深化
教學改革,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在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衛生人才。然而,由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時間尚短,在畢業生誠信教育方面相對薄弱。因此,需要做好畢業生的誠信教育,以期進一步完善“1+2m”人才培養模式。
1“1+2m”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生誠信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從我們多次走訪調查的結果看,“1+2m”人才培養模式總體上注重強化專業技能培養,但在畢業生誠信品質培養方面相對薄弱。與一般的三年制不同,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第一年在校學習,第二年進入醫院完成專業課學習,第三年進行臨床實習[1]。相比較而言,學校誠信教育比教學醫院的誠信教育更為系統,更為成熟。因此,與其他三年制相比,“1+2m”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他們所接受的誠信教育的系統性、有序性、有效性明顯不足。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于誠信教育改革沒有與“1+2m”人才培養模式配套進行,學生第二年進入教學醫院,將面臨比在校時更復雜的問題,但學校尚未提出有針對性、預見性、預防性的誠信教育方案。如學生處在紛繁復雜的醫院環境、社會環境中,要接觸各類人群,學生容易感到困惑,思想易波動,甚至價值觀產生動搖。如果不及時進行誠信教育,那么,從長遠來看“1+2m”人才培養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校一年期間的誠信教育采取常用的方式方法,是難以應對學生在教學醫院學習的實際需要。應該說,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校一年期間,誠信教育難度相對加大,對誠信教育的成效要求也相對提高。
由于時間、人力、物力的原因,目前“1+2m”人才培養模式仍偏重于專業技能培養,誠信教育相對薄弱。校內誠信教育資源沒有及時跟進到教學醫院,教學醫院對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也不夠,只是單純地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學醫院還沒有配備專門的教師開展誠信教育。所以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二年級在教學醫院學習期間的誠信教育基本處于缺失狀態。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大學生立身做人之本,是高素質畢業生的一項重要品質。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二年級就進入教學醫院學習,此時大部分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力也不夠,面對一些問題常常處于矛盾或多變的狀態[2]。面對紛繁復雜的學習場所,面對社會經濟與校園文化的交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學生很容易迷茫、困惑、徘徊、動搖,其誠信觀念相比同年級其他專業在校生面臨更大挑戰。加上在校期間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預見性、預防性,教學醫院又暫時無法提供相對系統的誠信教育,畢業生的誠信狀況堪憂。加強“1+2m”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生誠信教育迫在眉睫。
“1+2m”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開展,將直接促進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提高就業率,促進畢業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
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雖然畢業生誠信教育面臨更大的挑戰,但是在多次走訪調查、認真分析探討后,我們發現:針對“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3個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如學生身心特征、教師資源、案例資源、學習場所等,按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相輔相成又自成體系的原則,探究制定有針對性、重點突出的誠信教育方式方法,能提高畢業生誠信教育實效。
(1)校內一年級誠信教育注重誠信行為培養和行為督導,并貫穿于學習、生活、成長全過程,以誠實、正直地處事待人的“陽光大學生”形象激勵學生,實現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的逐步積淀。
我們選取“1+2m”人才培養模式下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1、2班學生,在入學時簽訂誠信保證書,明確不誠信的懲罰,建立信用評判指標和誠信檔案并進行信用記錄。參與教學、管理的各部門積極督導學生誠信行為,將學生的上課出勤率、早操出勤率、衛生評比情況以及違章違紀情況納入各種評比中,并在評優、評先、獎勵及班級校級干部選拔中將誠信作為一項衡量指標。這些措施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和觀念,使他們認識到誠信是做人的道德起點,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從而增強自我約束力、責任感和緊迫感,并將誠信行為貫穿于成長的全過程。同時我們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合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尤其是針對學生二年級到教學醫院學習、生活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在一年級開展針對性、預防性誠信教育。
(2)二年級教學醫院誠信教育根植于醫院社會現實的土壤,以“誠信大學生”形象引導學生,誠信教育立足點由誠信行為、誠信習慣逐步深化為誠信信念、誠信品格。
醫院誠信教育的開展,應依托醫院進行社會典型案例教育、在職醫生現身說法、醫院臨床日常服務強化教育、工作服務中以誠待人體驗式教育、各課程教師全員參與誠信教育及結合課程特點滲透式教育。
在這里我們借鑒了德國一些大學的做法和思想。在德國的很多大學里,對任何一門專業課程,學生都必須回答和理解3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教師也注重從這些角度引導大學生進行專業課學習和誠信思考。德國高校沒有設專門的德育課程,但非常注重通過各學科和專業的滲透來進行大學生誠信教育[3]。這種方法效果非常好,所以,在描述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時,“嚴謹”、“誠實”、“守信”是經常被提到的字眼。這種寓誠信教育于專業學習的滲透式教育,剛好彌補了我校“1+2m”人才培養模式下,醫院誠信教育師資、時間相對缺乏的不足。看似沒有設置專門的德育誠信課程,但誠信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3)三年級臨床實習期,誠信教育結合體驗式交流、探討思考、自發行動,以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誠信職業人”形象感召大學生,使誠信情感由外化不斷升華,走向內化。
誠信道德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指出,誠信道德就其本質來說,是個體成長的內在問題,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現實的理智思考和選擇,誠信的真正成長發生在個體的內部。個體誠信人格的形成,要經歷誠信意識的萌芽,在社會生活中轉化為誠信行為、習慣,最后升華為誠信情感,形成誠信信念、品格[4]。
在臨床實習期,學生動手、動腦,真正接觸病人、接觸社會,這正是考驗他們將在校養成的行為習慣,經過在現實中的邏輯、推理是否內化為信念、品格的關鍵時期。同時,在接觸社會、接觸病人的交往體驗中,他們會發現,失信也許一時得利,但終將陷入寸步難行境地;誠信也許一時失利,但長久來看終將暢通無阻。要引導學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沖淡未來長遠的理想,只有以發展的、長遠的、全局的、辯證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決定,以誠信立身處世,才能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職業的關系。
總之,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誠信教育“三級水平,分層提升”的建構,能突出各階段誠信教育目標、內容及適用方法,各階段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將誠信教育貫穿學生學習始終,是對“1+2m”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需注意的是,在“1+2m”人才培養模式下,必須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擯棄以灌輸式為主的陳舊方法,遵循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規律,將誠信教育的立足點放到人的成長需求上來,從畢業生實際需求出發組織和開展誠信教育工作,使“畢業生誠信教育“三級水平,分層提升”體系切實可行。
[1]高鳳蘭,宋國華,王福青.臨床醫學專業工學結合“1+2”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3):111-113.
[2]張江紅.大學生誠信教育淺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7):166-167.
[3]馮顏利,崔延強.國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及其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68-70.
[4]譚汝金.對加強畢業生誠信教育的思考 [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2):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