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瑩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1)
醫學生物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醫學生最早接觸的與醫學有關的基礎課,開設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包括醫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兩方面的基本內容。我校生源來自中考落選生,他們年齡小、基礎差、學習情緒低落,而醫學生物學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但學時少,且授課方式與中學差別較大,學生不知如何學,跟不上教學進度,將導致更嚴重的厭學情緒。近幾年,我們積極探索,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幫助新生較快適應職業學校的生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我校招收的新生是初中畢業生,很多學生沒有生物學基礎,再加上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且局限于中學的學習方法,如果一開始講課進度很快,學生就會跟不上教師的思路,自信心受挫,從而影響以后的學習。因此,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能力及基礎知識狀況非常重要。上課時首先提出重、難點,便于學生掌握本次課的關鍵點。此外,在講授重、難點時盡量科普化,將專業性很強的內容轉化為大家都能看得懂、聽得懂的內容[1]。其次教師在課下和平時多與學生溝通,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心理,最大程度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層次,多理解、包容學生,學生每次有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并認可任課教師,使學生對本門課程有一個從接受到喜歡的過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從職業學校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出發,太難、太深的內容不要求學生掌握,即適當降低目標要求,降低學習難度,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其樹立學習醫學生物學的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在基礎差、課時少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做好引導工作。首先,積極引導學生預習,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培養自學能力,拓寬視野,增長人文知識,養成學習新知識、新方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學能力。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第一步,通過預習和獨立思考,學生在教師講課前已掌握了大部分內容,一些不懂的關鍵問題在課堂上經教師點撥后,不僅容易理解,而且記憶深刻。每節課結束時,教師要布置下一節課的預習內容,并在下節課開始時提問,逐漸培養學生預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具備自學能力,由“學會”轉變為“會學”。其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教學中經常用互動的方式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分組對同一個問題進行不同方面的探討和分析,盡可能讓學生當“小老師”,進行概括總結,相互競爭比較,教師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體驗思考討論后成功的喜悅,逐漸形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對平時主動發言且回答正確的都給予加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針對醫學生物學的特點,根據學生的教育背景和層次、校情及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教材。備課時,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基本概念、知識要點,精簡內容,組織成條理化、系統化的教案及講稿,并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編寫教案時,事先了解學生的已知,認識學生的未知,從學生和教材實際出發,推敲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容易混淆的概念,最終確定每節課的重點、難點[2],同時適當補充相關的前沿內容以及最新的研究動態。例如,在“遺傳的分離定律”章節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孟德爾豌豆雜交試驗的相關知識,上課時先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一對雙眼皮的夫婦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問該夫婦再生孩子的話眼皮性狀如何?”基本上每個班級有幾個父母是雙眼皮而自己是單眼皮性狀的學生,通過詢問這些學生的一級親屬、二級親屬及三級親屬等的眼皮性狀,得出“基因在人體中是成對的,單眼皮基因是隱性的,雙眼皮基因是顯性的,基因在傳給后代時發生分離”。同時也順理成章地得出“顯性基因、隱性基因,純合體、雜合體,基因型、表現型”等基本概念及相關基礎知識。這樣避免了純理論的講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互動,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既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醫學生物學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而把日常生活和科研實踐中的實例穿插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生命的物質基礎”章節中講授無機物水的作用時,讓學生知道早晨起來空腹喝一杯白開水能除百病,每天清晨飲用涼開水,能消除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病。講到有機物脂類時,特別提醒女學生不能過度減肥,人體中脂類太少會導致激素低下,易早衰和不育等,但脂類太多易肥胖,易得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章節時,讓學生知道近親結婚時,子女遺傳病的發生率比非近親結婚的子女遺傳病發病率高很多;知道遺傳病的危害和預防遺傳病的重要性,對優生優育,提高人類的先天素質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考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考試的形式和結果都會影響學生學習醫學生物學的態度。為全面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從多個方面反映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知情況[3]。對于基本理論、概念、定義等,采用閉卷考試,而對于綜合性、探索性較強的知識,采用開卷考試或論文、讀書報告等形式。考試除了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外,還應注意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例如,實驗報告情況、實驗操作情況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使考試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加油站”。總評成績包括期中、期末、平時課堂發言、作業、實驗和課堂紀律情況,使學生既重視卷面成績,又重視平時的學習過程。
[1]陳智勇,胡忠紅.《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的優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4):128-130.
[2]楊珂,余瑾.對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16):2240-2241.
[3]宮京閩,唐珉,李剛.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14(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