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玲艷(江陰市青陽中學體育組 江蘇 無錫 21440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 0 1 1年版)中提到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包含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運動技能內容的構成有體育運動知識、運動技能和方法、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三塊,是實現其他三個方面目標的載體。課標中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應重視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性與全面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 0 1 1年版)解讀》中指出:長期以來,學習和掌握如奧運會項目一樣的運動技術是我們設計和組織體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但這種思想忽略了在學習“正規”運動技術之前,兒童必須掌握基本的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是今后一切動作行為的基礎。人所具有的走、跑、跳、投、支撐、懸垂、滾翻、攀爬、平衡等基礎運動技能,是構成完整技術體系的體育運動項目的基礎。換句話說人所具有的走、跑、跳、投、支撐、懸垂、滾翻、攀爬、平衡等基礎運動技能,這就是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運動技能的內容,是需要我們教給學生的。
以上的走、跑、跳、投、支撐、懸垂、滾翻、攀爬、平衡等基礎運動技能是大家普遍認可的,筆者認為還有一些運動技能也是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如動作節奏的把握、身體的協調能力、空間感知覺的判斷,這些能力在運動過程中同樣發揮著主要的作用。
首先說說節奏的把握,在健美操項目中規則明確規定整套動作中要有節拍的變化,籃球項目中的急停急起都是節奏存在于運動項目中的具體表現,可以說節奏無所不在,這么重要的一個技術我們不需要學習嗎?
再來說說身體的協調能力,小學生的跳繩教學中,我們仔細觀察不會跳繩的孩子,會發現他們的甩繩,雙腳的連續跳都會,不會的就是手臂的甩繩和雙腳連續跳的協調配合,這才是導致他們不會跳繩的關鍵,其實每個項目中都有協調性的要求,像立定跳遠中有協調的要求、健美操項目中有協調的要求、前擲實心球也有協調性的要求,可以說協調性是我們將所有動作有效完美呈現的基礎!
最后來說說空間感知覺,高中女生在學習排球項目時,他們墊球失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來球的判斷,要么近了,用肩膀墊球,要么遠了,用手去墊球,要么偏了,沒墊到,反觀所有的球類動作,都存在著空間感知覺的判斷。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教什么,我們教的是能力,教走、跑、跳、投、支撐、懸垂、滾翻、攀爬、平衡的能力,教動作節奏的把握、身體的協調能力、空間感知覺的判斷的能力。
不可否認在教學過程中,關于如何教這個問題,老師都喜歡就一個運動項目的某一技術來組織教學,但是項目如此之廣,技術如此之多,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教會學生對體育的整體掌握,建立終身鍛煉的意識,如何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的教學理念使教學過程和方式有了發展和變化。過去技術動作的學習,一節課上多限于同一運動項目;如今,可能發展為多項目的組合,跨項目的融合;過去唯一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動作,如今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體育”;過去即將學習的“目標動作”是“終結者”,如今從整體和發展著眼,它有可能扮演著“中轉者”的角色。
就同一運動項目而言,要重視“核心技術動作”。就翻滾類的動作為例來進行闡述,首先我們對其進行技術分析,所謂滾翻指身體的某些部位依次支撐地面或器械,并經過頭部的翻轉動作,由此定義可知,翻滾類的動作包括前滾翻、遠撐前滾翻和魚躍前滾翻的,既然都是屬于翻滾類的動作他們之間肯定存在著很多共同點:比如三者都是沿冠狀軸的滾翻,滾翻動力主要源自下肢的蹬和上肢的撐與地面或器械所形成的反作用力,“撐”同時還主要起著控制身體的作用(如方向和緩沖等),都具有兩個核心技術環節蹬撐環節和滾翻環節,所有的這些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核心技術動作。
當然三者有不同的名稱,所以在技術環節上也有各自的區別,他們在動作時序上有所不同,比如前滾翻的蹬、撐關系表現為蹬與撐是同時發生的,魚躍前滾翻與魚躍側前滾翻則是先蹬后撐。
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將核心技術環節教給學生,使學生學會蹬撐技術,明白上、下肢的屈伸動作是構成“蹬撐環節”的必要動作元素,知道屈膝抱團是滾翻動作的技術環節,到此為止學生就學會了翻滾類的核心技術!
然后我們只要在學生學會核心技術后,通過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遠撐前滾翻和魚躍前滾翻,是學生明白這些動作元素在應對不同任務(如前滾翻、遠撐前滾翻、魚躍前滾翻等)需要時,可以構成不同的邏輯關系,即動作時序(如前滾翻的同時蹬撐、魚躍前滾翻的先蹬后撐)。同樣是“蹬撐環節”,卻有著不同的蹬撐表現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就達到了教的目的。
就不同運動項目而言,要發揮“經典動作”的超值作用。孩童時期,用鞭子打陀螺的精華部分就是“鞭打動作”。這一動作可以有效輔助從小學開始的技術教學,如投擲輕物、投擲壘球一直到中學、大學階段的練習也能利用這一“公因式”,練習羽毛球的扣殺、網球發球和高壓球、排球上手發球和扣球、籃球的單手肩上長傳球、手球的射門以及肩上揮臂的投擲動作等,只需將動作的時機、節奏,用力的大小、順序稍作調整即可,實現“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