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奎(內蒙古師范大學公共體育教研部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體育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評價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取決于課堂教學方法,在良好的課堂教學影響下,學生可將此內隱為較強的學習和綜合能力。通過分析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在新觀念的背景影響下對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教學策略的完善和改革對教學質量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同時也為培養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創造有利條件。
運動人體學科課程。運動人體科學屬于實驗科學范疇,學習過程是由感性向理性過度,從形象到抽象過度的認識過程,此類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問題實質的探究性,故大多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堅持杜絕在課堂上的“滿堂灌”現象,單純的P P T屏幕演繹法,或者一“講”到底的教學方式。應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例如:講授法、討論法、情景法、對話法等,具體實施方案如:以講授法的方式傳授理論知識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提出科學性的命題或假說;嘗試利用情景法設計實驗的基本流程;接著運用引領方式的對話法與學生一起探究活動,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運用討論法啟發學生思考,在討論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最后發現事物規律和本質。
體育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實際具體經驗到總結為一般原理、歸納概念的認識過程,此類課程的最大特征是建構性的,故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應貫穿“建構學習”的邏輯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堅決杜絕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在整個課堂中只有自己從頭講到尾的現象,積極采取“合作建構”的教學手段,在講授新事物時,首先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我感知、理解、思考、表達、小組間討論、糾正、共享,通過小組之間的觀點疑問、辯論、共識,最后在教師的指導、評價,這樣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都保留了充足的自我學習和歸納空間,從而共同求得知識本質并取得進步。
術科類泛指在體育運動中的各個項目,此類學科屬于技術性課程。術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從模仿、練習、掌握、最后到應用自如的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最大特征是本體感受性,故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和依照體育運動項目技能的形成規律。依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常用的班級授課制和同一班級學生的專項項目水平不想當的現象,課堂教學方法應逐漸轉向“分組學習”,也就是說將本班中技能水平相當的學生分為一組;在感知教師的講解和示范動作之后,引發學生對技能動作的嘗試沖動愿望,在學習動作之初理解其結構;接著采用語言以及行為啟發學生感悟技術原理,采用討論、質疑、對話等方式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過程和學習成果,逐步引領其得到技能上的提升。
實踐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實訓、實習中的實踐操作性科目,屬于應用性學習范疇。此類學習的特征是親身體驗性的,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理論知識體系為基礎,然后通過一定的學習和練習逐漸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在逐漸把認知知識轉化為正確的實訓操作過程。因此在開展此類課程時一定要緊扣學習項目的根本任務,根據此項目學習的特點,確定基本操作了流程和結構、制定實施目標和計劃、實施教學活動、完成實踐作品、交流和討論成果、評價項目價值。
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關注新課表對中小學教師的能力訴求和需要。而在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中,要將子追求傳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和素質發展,例如學習態度、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逐步培養成綜合能力較高的人才。
體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從單一的傳授式教學法,向著探究式、對話式、討論式、分組教學式,切實做到“建構學習”、“體驗學習”“項目學習”的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針,并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借助網絡、媒體技術、板書等形式,在發展學生觀察、聯想、思考和表達。
組成課堂的整個教育過程是由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 “學”的方法共同構成的,為了與該理論體系發展相一致,故在教學方法的研究過程中也應將 “學法”維度和 “教法”維度有機融合,進而構建完整的教學研究體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季彥霞,李繼東,尚建軍等.體育院系術科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