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潔(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運動損傷對于每個運動員來講,不僅直接影響到運動水平的發揮,而且可能會限制運動壽命。通過對我校男子籃球2 6名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了解,發現其中踝關節受損傷者最多。所以本文試圖結合踝關節受傷特點分析傷病形成的原因,掌握一定的籃球運動踝關節損傷發生規律,并提出一些預防措施,從而保證正常地進行籃球運動訓練和比賽。
針對西安鐵一中院男子籃球隊2 6名運動員進行研究。
訪談調查法:對西安鐵一中男子籃球隊2 6名運動員進行走訪,了解學生有關運動損傷的情況;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有關運動損傷的文獻報告和資料;歸納法:對我校籃球隊2 6名隊員的損傷情況進行歸納。
男籃隊員損傷部位的統計結果。其中2 4人有踝關節損傷,1 4人有膝關節損傷,8人有其它損傷。
踝關節由脛、腓骨的遠端和距骨組成,外踝比內踝長,距骨體前寬后窄。當跖屈時,踝關節有較大的活動度。足的內翻肌群的力量大于足的外翻肌群。踝關節內側的三角韌帶強于外側的距腓前后韌帶,限制了腳迅速外翻的能力,使內翻的牽制力較弱。在跑、跳練習中,運動員處于騰空階段時,足自然有跖屈內翻傾向。如果落地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腳上或球上,易造成內翻,使外側副韌帶損傷。踝關節的內側副韌帶面積大,韌帶纖維細密而強韌,因此內側副韌帶損傷較外側少。但是由于某種原因使身體失去重心,足外翻外展即可造成內踝側副韌帶損傷。
運動訓練中的起跳動作。在籃球訓練與比賽當中有很多的起跳動作,踏跳的瞬間,踝關節的負重可以達到4 0 0 k g以上,因此較易受傷。落地時踩到別人的腳上易引起踝關節韌帶受傷,是由于踝關節主要依靠內踝韌帶和外踝韌帶固定距骨滑車前寬后窄,使踝關節跖屈時易發生外翻和內翻。
對方動作粗野。動作粗野和缺乏自我保護是造成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運動員在對抗練習和比賽中,由于運動強度和速度較高,場上移動中跳躍頻繁,空間和位置爭奪激烈,有時會遇到缺乏體育道德的球員做出違反體育道德的動作,易造成踝關節損傷,加之被動一方又來不及做出應答性的自我保護動作,更增加了踝關節損傷的出現,這是普遍性的原因。
準備活動不充分同樣很容易造成踝關節損傷。在一年四季的訓練中,冬季的損傷率最高,而夏季最低。這是因為冬季天氣寒冷,血液循環較慢,如果準備活動不充分,均可引起受傷。
比賽中合理沖撞也會造成損傷。在攻防對抗的沖撞中,注意保護自己。如果碰撞跌倒時,應積極使用保護性動作預防損傷。
場地條件和踝關節的結構特點。訓練所用場館有幾處凹凸不平,都易使踝關節損傷,加之踝關節的解剖特點是由三條韌帶固定,脛側副韌帶主要防止足過分內翻,脛腓韌帶連結,起穩定踝穴的作用,所以當踝關節承受不正確的外力過大時,就易受傷。
根據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及內翻位損傷的機理,總結了以下幾條意見和方法,希望能在籃球運動中達到有效預防損傷的目的:
(1)重視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關節協調性訓練。
(2)運動員應掌握正確的落地方向,教練員在平時訓練中就要講清動作要領。
(3)做好運動場地醫學監督,培養良好的習慣,在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及相應的輔助練習,減小關節韌帶的粘滯性。
(4)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教練員要經常向學生進行防傷教育。如若騰空著地感到不穩,應快速地順勢緩沖,不要強行站立。
(5)做充分的準備活動。這樣,進行激烈的籃球運動時,肌肉血液供應才能跟上運動需要,肌肉彈性強,粘滯性強,關節液少,在關節負擔過重時,才不易造成踩關節韌帶損傷。
運動員踝關節損傷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數是因騰空起跳后落地時踩到別人腳上或踩到球上所致。這類原因占了總人次的5 4,2%,比例最高。其次因對手動作粗野受損傷者占1 6.7%,因準備活動不充分占1 2.5%,因技術動作不規范受傷者占8.3%,因沖撞受傷者占4.2%,因場地原因受傷占4.2%,由此可見我校男籃防傷意識較弱,落地動作的技術水平也需進一步提高,訓練或比賽前的準備活動也不夠充分。
建議在各種賽事之前進行運動損傷的預防及一般的治療教育,使其對運動損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建議在技術課教學訓練中,根據運動員身體的素質特點進行系統規范的訓練,建立正確合理的運動技術。提高運動員對準備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醫務監督和訓練場地安全檢查對運動員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參加比賽時要進行補充檢查,以便及早發現隱患,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