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山
(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真正擔負起民族重任和時代重任,不僅要著力于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只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高校作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前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各種文化現象、社會思潮也隨之涌入國內,與國內各種社會思潮交相輝映。[1]個人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利己主義思潮、全球化思潮等社會思潮風起云涌,它們以網絡等新興媒介為渠道大肆宣揚,不斷擴大其影響。從國內社會思潮的角度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起來的愚昧迷信偽科學思潮、保守主義思潮、官本位思想等腐朽思潮沉渣泛起,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都可能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社會思潮“往往占有相當數量的從眾,其傳遞過程一般是從高層知識分子到一般青年大學生,再到社會群體”,可見大學生群體在社會思潮的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雖然當代大學生未必能說得清曾經和正在流行的社會思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從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言行中發現影響其思想的社會思潮的主要特征,可以說,這種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其他相關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
總之,當代社會思潮多元化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是由社會思潮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及其表現形態的多元化決定的,它主要表現為社會思潮種類的多樣化及其性質和影響的多元化。
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的各級領導特別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線的廣大干部教師必須認識到新時期大學生思想表現心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當代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具有社會性。大學生思想狀態源于社會,社會上的一切重大情況,現象及其對青年的影響都會從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二是認知具有能動性。大學生是最富有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活力的群體,他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從自己的主觀出發,具有主動的選擇意向,這也體現了他們獨具個性的自我認知狀態。三是身心的可變性。大學生是一群從生理到心理正在趨向成熟的群體,特別在心理上、思想上可塑性更大。[3]
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下,新時期的大學校園已經打破了單一思潮獨占一方的一元格局,形成了多種思潮在沖突中并存的局面。如大學生中的“考研熱”及“考證熱”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映出實用主義思潮的特點。
時代催生了各種社會思潮,也為這些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創造了條件。多元化思潮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無疑要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不一定表現為他們接受并傳播某一種社會思潮,這種影響還可以表現為推動一種新的社會思潮的形成。所以,當代青年大學生,在社會思潮的形成與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元化思潮下的大學生不僅僅是社會思潮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往往是在選擇中傳承社會思潮,甚至是創造和引領社會思潮。因而,對當代大學生在社會思潮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作用的準確認識就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信心,狠抓落實,切實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4]因此,仔細研究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對于我們全面認識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針對社會客觀環境的變化提出對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入對我國主導政治思想、道德素質都有一定程度的沖擊。不但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產生影響,對教育者的價值觀、政治理念也帶來一定的沖擊:在經濟上宣揚無序自由的市場競爭;在意識形態上宣揚資本主義所謂的“自由、平等”、“人道”、“民主”,極其具有誘惑性,迷惑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群體;在價值觀上動搖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宣揚“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妄圖忽略甚至抹殺、篡改歷史,否定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大學生群體容易被社會思潮的表象蒙蔽,受到蠱惑,造成社會責任缺失、道德素質降低、價值觀呈現功利化、政治信仰發生動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同時由于網絡的廣泛應用、大眾媒體的盛行,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性地位產生了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肩負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吸引力的重擔,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善于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同時社會思潮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動搖了部分教育工作者,使其專注利益,對教學任務敷衍了事,缺乏工作熱情。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在堅定自身政治信仰、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還要更好地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馬克思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效地減少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其教育效果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更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徑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在高校思想理論課的課堂上要講授正確的政治理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理念。當今世界的文化和意識是多元的,我們既要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又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社會思潮中的主導作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地位,并不是簡單整合各種社會思潮,以一元化的思潮取代它,而是要通過自己的理論及其實踐的影響,使主流思想在眾多的思潮中不斷壯大實力與聲勢,不斷抵制和削弱錯誤思潮的影響。
2.將正確的思想引導貫穿到大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中。通過在校園內舉辦各種科學學術活動,加強對社會思潮的正確認識,加強正確的政治導向;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的作用,以同齡人的角度宣講馬克思主義,把科學思想的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創造積極健康的網上輿論環境。要建設現代化的網絡設施,拓寬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目的;充分發揮文化娛樂和宣傳陣地育人的作用,正面宣講馬克思主義和有利于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思想,深刻揭露各種錯誤思潮的本質和危害;要加強班風學風建設,通過健康向上的班級活動,科學理論更貼近學生生活。
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領學生,不斷地根據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辨析各種社會思潮,正確地認識社會思潮甚至引領社會思潮。
[1]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的特點與應對方法[li].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中).
[2]周偉,吳風.青年大學生與社會思潮[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50-51.
[3]解偉.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2006.5.29.
[4]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