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艷 周大進 馬文靜
(蚌埠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正確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
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下面我們就從哲學的角度,簡要分析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
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校園文化作為高校內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的總和,作為高等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必然是以大學生作為實踐對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使大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實踐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就是大學生,所以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對象上具有同一性。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以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為根基,以學校文化活動為主體,由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充滿時代氣息和校園特點的人文氛圍。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包含校園環境、建筑、圖書、設備、社團等在內的硬件部分,一部分是由各種規章制度和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生活方式、心靈、性格、審美傾向及校園文化活動等組成的軟件部分”(王邦虎:校園文化論)。
高校校園文化的實質是通過良好的文化氛圍,從物質、精神、價值觀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熏陶,使其適應性、自主性、創造性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都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余常德:以人為本推進大學文化建設[N].北京:光明日報,2005-2-2)。簡而言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
綜上所述,兩者都是以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樂觀的人生態度、有理想、有文化的優秀大學生為目標的。
(1)高校校園文化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
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多元化的價值觀并存,青年學生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集中體現著師生的精神面貌、政治立場、是非觀念和價值取向,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通過自身各種文化要素的綜合作用,引導大學生主動接受一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優質的校園文化,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行為準則。
校園文化除了文化功能、價值功能等外,制度文化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包括校紀、校規、校風、校訓等,是全體師生共同創造、認可并須遵守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制度要求師生的行為必須符合規范,文明的道德規范又可以更好地約束和矯正不當的思想和言行,引導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好的校園校園文化可以通過制度使大學生將正確的思想言行內化成為自覺的要求,從而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己的素質,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育人目標。
(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讓大學生通過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大學生通過組織、參與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科技、人文、思想、藝術各個方面,能夠在在有興趣的主動學習中,培養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人際溝通藝術,將學習從課堂拓展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全面發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加速了他們社會化的程度,喚醒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
高校校園文化從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素質培養等各個方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統一,寓文化與教育中,在文化建設的同時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目標的實現,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導方向
2007年底,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提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導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旋律。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內容,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這就要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方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價值目標,同時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倡導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構建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育人目標就要求校園文化建設逐步改變過去單一的專業化培養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制度化的同時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使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這樣的發展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體現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文關懷,同時將教育內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變化很快。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同時,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信息如潮水般涌來,網絡文化逐步滲透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這就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高校校園文化在這些新形勢下應該勇于創新,與時俱進,大力發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利用網絡的優勢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宣傳活動,同時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充分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兩者的關系正是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的原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共同的實踐對象、作用環境和價值目標,同時兩者又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有機統一于高校育人的全過程。
[1]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常德.以人為本推進大學文化建設[N].北京:光明日報,2005-2-2.
[3]周復.大學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05.12.
[4]龐大連.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10.
[5]徐以師.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6]黃衛平.高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