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輝,王雪松,丁 蕊
(1.大連民族學院 國際商學院,遼寧 大連116605;2.大連金州新區科技局,遼寧 大連116199;3.大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116021)
大連金州新區成立于2010 年4 月,由金州區和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含出口加工區、金石灘國家5A 級旅游度假區)合并而成。金州新區位于大連主城區北部,坐擁黃、渤兩海,陸域面積104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2 公里,常住人口110 萬。經過20 多年的跨越式發展,金州新區已成為東北乃至全國現代產業最集中、產業集聚效應最突出、外商投資最密集、人居環境最優美的現代化新城區。目前,新區經濟總量排在東北縣區首位,排在全國140 個國家級開發區前5 位。“十二五”時期是金州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面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和即將升級為國家級新區的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創新驅動轉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使創新真正成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是金州新區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新區成立后,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新區的科技創新工作,確定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區”的工作目標,并把創新作為實現率先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提高地區綜合實力的關鍵和支撐。近年來金州新區科技創新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區域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1.科技產業情況。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10 年達到988.3 億元,2011 年達到1314.55 億元,同比增長33 %;全區重點關注和培育的6 個新興產業門類,2011 年實現產值443 億元,在集成電路、LED、平板顯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和工業軟件領域引領大連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2010 年實現463 億,2011 年實現600 億元,同比增長29%,預計2012 年達到700 億,同比增長17 %。占大連市63.7 %,占全省32 %。
2.高新技術企業情況。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7 家,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四個領域。2011 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58 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15.66 %;從業人員27689 人,其中直接參加研發及其他科技活動5095 人,占員工總數的18 %;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7.8 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了4.76 %。
3.研發機構情況。新區目前有各類研發機構200 家。2011 年新認定34 家,主要分布在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資源與環境和農業等領域;擁有從業人員7071 人,其中研發人員總數為1969 人,占從業總人數的27.8 %;2011 年正在研發的項目數134 項,專利受理總數達379項,授權總數247 項,成果轉化項數是138 項;收入合計為327 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為143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3.7 %;研發投入為11億元,占總收入的3.3 %;凈利潤總額為37 億元。
4.創新平臺情況。目前,全區共有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平臺50 家;國家級孵化器2 家,建筑面積12.7 萬平方米,入孵企業156 家,加速器3個,建筑面積14.7 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2 家;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區)7 個,包括:大連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大連)電子元件產業園、大連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基地核心區、大連雙D 港生物醫藥產業園、大連金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興工業化示范基地、國家數控機床產業基地。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平臺主要涉及四個領域: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2011 年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平臺依托單位研發投入37080 萬元,通過政府立項投入機構建設資金2543 萬元。
5.專利成果情況。2011 年,全區專利申請總量為3543 件,其中發明專利1386 件,同比分別增長32.2 %和203.1 %,均占大連市總量的兩成左右。全區專利授權總量為1877 件,其中發明專利146 件,同比分別增長了55.6 %和60.4 %,分別占全市總量的23 %和13 %。全區共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30 項。其中,國家級獎勵3 項,省級獎勵5 項,市級獎勵22 項,是獲得國家級獎勵最多的一年。
近年來金州新區科技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夠強。盡管科技創新型企業有了較大發展,但總體市場競爭力不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多,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成果少、技術本土化率低以及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形成。
二是科技產業集聚程度不高。除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外,其他產業集聚度不高,處于產業發展的“散、小、亂”階段。
三是科技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技術含量較低。部分產業雖逐步被納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但多處在價值鏈的末端,價值創造有限。
四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足。主要表現在:創新資源集聚不足,創新平臺建設不夠,創新機制體制缺位,創新服務環境不完善。
五是對外資依賴嚴重,內生能力不足。外資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近年來,外資工業產值、外資工業產品銷售收入一直占整個新區的80 %左右。內資企業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方面,均處于絕對劣勢,發展嚴重不足。
當前金州新區科技產業發展不僅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目前印度、越南、泰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措施,放寬外資準入,擴大優惠措施,加強投資促進。許多國家還采取措施,大力促進工業園區發展,如捷克目前共有工業園區60 多個,匈牙利共有工業園區160 個,馬來西亞共有各類工業園區200 多個。在發展中國家大力吸引外資的同時,發達國家也在積極引導跨國公司產業回流,吸引、利用外資的競爭空前加劇[1]。
二是政策優勢弱化,要素成本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發區主要是依靠一系列優惠政策逐步發展壯大的,形成了比較強的政策依賴性。隨著入世后一系列與WTO 規則不相符合的歧視性政策逐步取消,同時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提高,吸引外資方面的競爭優勢出現弱化的趨勢,由此迫使開發區向創新突破轉型[2]。這就要求新區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不斷增強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提高產業集聚度和核心競爭力,強化經濟的內生性,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是國內區域競爭的加劇。目前,經濟開發區在全國遍地開花,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日趨同質化,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開發區之間在吸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競爭也更加激烈[3]。因此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提高核心和整體競爭力,繼續保持先進高效的體制優勢,進一步發揮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輻射帶動作用,都給金州新區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當今中國,區域的競爭已從當初的政策競爭發展到如今的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環境競爭,表現出資源集約型、人才支撐型、創新驅動型的主要特征。因此,“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將是金州新區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就是要依靠創新驅動,從偏重技術引進轉向注重消化吸收創新,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內生型”的自主創新體系,促進引進外資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核心,以“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產業集聚”為重點,著力加強“創新平臺支撐能力、企業創新主體能力、創新資源集聚能力”的建設,加快構筑獨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將金州新區建設成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科技要素集聚高地、科技創新高地、科技產業高地,實現創新型城區建設目標。
1.加強創新平臺建設
創新平臺是區域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物質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創新成果產生和轉化的堅實基礎,也是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必備載體。金州新區應重點加大科技研發、科技載體、科技服務三大平臺建設力度,優化新區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構建全新的科技創新體系。
(1)以科技研發平臺擴增為重點,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加強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工程,夯實創新動力,提升科技研發平臺水平。一是鼓勵并扶持科技企業提升研發、設計、檢測等科技條件建設,以全區重點關注科技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環節為核心,支持企業建設支撐創新的企業技術平臺;二是鼓勵并扶持企業建設產業中試平臺,以全區重點關注科技產業領域重點產品和龍頭項目為中心,支持企業建設以支撐項目產業化為目標的企業產業中試平臺;三是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以企業為主體,針對產業發展共性需求,加大對研發、檢測、分析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
(2)以科技載體平臺建設為依托,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加大科技載體平臺建設,全面提高區域科技載體規模和水平,培育產業新增長點。一是加快推進重點培育產業的“創新大廈”建設,形成一批面向新興產業方向的新科技載體形式,快速實現資源整合和集聚效應;二是繼續加大對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力度,力爭全區各類生產制造類功能園區建設和擁有專業孵化器與加速器,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的產業培育集中場所;三是積極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鼓勵科技園與新區功能園區深度合作,聯合社會力量合作開發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實現產學研與政府的進一步合作。
(3)以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為途徑,促進新區科技中介機構的大發展。加大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以政府率先訂購服務,大量支持服務為引領,快速增加和提升新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數量和整體水平。一是鼓勵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駐區高校、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大廈和創新企業,針對金州新區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組建共性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二是完善鼓勵科技中介組織的發展機制,加快組建各類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新的產業技術聯盟,并以產業技術聯盟為依托,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三是加大基金引進和項目培育力度,做好項目和基金對接,形成具有特色的項目對接服務平臺機制,科技要素和政策向基金與項目傾斜。促進金融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組建科技融資平臺和服務平臺,培育有實力的科技企業上市,擴大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四是鼓勵發展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支持科技投融資體系建設,推進新區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對接,使新區成為東北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核心區。
2.提高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金州新區應全面落實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使金州新區真正成為東北乃至全國的高新技術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
(1)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一是圍繞新區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科技企業進行梯隊培育(項目-產品-區高企-國高企),開展區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育和指導區級高新技術企業盡早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二是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為目標設置科技計劃專項,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實施項目研發和產品開發,加快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形成。
(2)以研發機構擴增為重點,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積極培育有條件的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并鼓勵申報區級及以上部門的研發機構認定。通過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公共(或企業)技術平臺等多種創新主體形式,通過聯合實施實用型科技創新項目途徑,實現產學研的有機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項目引進和實施。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龍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吸引國內大型科研院所、重點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效推動新區協同創新能力。
3.加速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1)做強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目前,金州新區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現代冶金,生物醫藥以及現代農業。要加快落實針對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優惠政策,加大針對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專向資金投入,激發企業創新熱情,促使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主導產業企業的自主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整合各種資源,通過技術集成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加速信息化與主導產業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術促進企業自主品牌產品研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產業鏈協作能力的提升,提高物聯網、云計算、物流信息化、電子商務等在傳統企業的應用水平,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
(2)以科技招商為手段,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大戰略。一是研究和規劃有新區鮮明特色的新興產業發展路徑,以半導體(LED、IC、PV、PDF)、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以及其它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金州新區引導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以科技招商為抓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集聚更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以政策優勢以及環境優勢引進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引進培育為基點,扶持新興產業創業項目,培育未來新經濟增長點。
(3)以科技服務業發展為重點,提升產業能級。現階段金州新區重點發展的科技服務業主要包括:技術交易(吸納技術合同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信息咨詢服務、技術檢測服務、國際科技合作服務、以及高端生產性服務等。以“創新大廈”建設工程為契機,大力布局以智慧為基石,以腦力勞動為動力的綠色、新型、高附加值的智力產業。重點關注的產業包括:工業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創意產業、研發設計產業等。
4.以創新文化建設為途徑,營造科技創新環境氛圍。
重視創新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對于激勵和培育創新思維、造就創新人才、做出創新成果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順利推進新區科技創新,全面提高新區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保證。具體來說:
(1)設立新區科技創新獎和創辦創新論壇,科技創新獎重點進行成果獎勵、企業獎勵,成果獎勵側重于新產品和新發明,企業獎勵側重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上市企業,創新論壇可有科技局和駐區大學共同舉辦,每年舉行一次。
(2)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多層次全方位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同時大力推進區內科技企業“走出去”,參加展覽推介項目。
(3)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通過加強科學教育與培訓、加大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提高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為城鄉居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創造更多機會與途徑,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科技氛圍。
[1]李屹.國際開發區發展的歷程及對我國新時期開發區建設的啟示中[J].中國發展觀察,2006(8):.
[2]戴桂林,張艷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升級模式探討[J].東岳論叢2011(9):133 -138.
[3]張詩雨.經濟開發區產業創新與轉型時期的政策取向分析[J].經濟縱橫,2009(2):75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