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高
(貴州省六盤水市婦幼保健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宮頸病變原名為宮頸糜爛,這一名稱國外于上世紀80年代已取消,現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其內涵與外延均比宮頸糜爛所指范圍寬。目前,宮頸癌、宮頸病變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究其原因,包括性伴侶過多,性生活過早及各種婦科炎癥等。LEEP是近年來使用低電壓高電流及細小的環形電刀切除宮頸病變的一項新技術。具有操作性強,縮短手術時間,創傷小出血少,術后能較快恢復,生育功能得以保留,組織切除后可行病理檢查等優點,現將相關分析作如下報告。
1.1 臨床資料:將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宮頸病變患者474例,并施行宮頸LEEP手術,年齡25.5-57,平均年齡39.5歲,通過薄層液基細胞學,陰道鏡,宮頸活檢3級檢查,確診CINI381例,CIN級93例。
1.2 手術方法:患者于經后3-7d,取膀胱截石位,對外陰陰道作常規消毒,鋪設消毒治療巾,于陰道內放置窺陰器暴露宮頸,在宮頸表明涂5%的醋酸,病變范圍通過陰道鏡確定,將電源接通,開關調制混切位,50W功率,選擇適合的LEEP以宮頸大小及病變面積為準,在病變范圍邊緣外0.5cm處切入,通常選病變較重處切入,水平切割,垂直加壓,至對面將電圈滑出。視不同手術指征,可將頸管深入1-2cm,使整個病變部位及移行帶被切除[1]。手術結束后止血可用雙極電凝或單極球形電極,可覆明膠海綿于創面,同時用0.3碘伏沙球填塞止血。
1.3 療效判斷:痊愈:術后半年隨訪無CIN病變存在;殘留:術后一年內仍有CIN存在,復發:術后無CIN病變存在,1年后發現病變出現。
術后6個月隨訪CINI治愈率100%,CIN治愈98%,術后1年隨訪CIN100%,無病變殘留和復發[2]。
3.1 心理護理:由于LEEP手術是近年才應用于臨床治療宮頸病變的新技術,新方法,患者對其療效及手術的徹底性存在的疑慮是難以避免的,對術后生育及性生活等功能影響也存在憂心,焦慮,懼怕疼痛。針對上述患者心理問題,醫護人員應對患者心里狀態有完備的心理評估,將LEEP電外科手術的精致性,創傷小,療效好等告知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增加對該手術的信任度,讓患者建立自信心,充分信任該手術過程與結果,積極配合治療,取得較好的理想療效。
3.2 患者準備:術前通過三階梯排查,排除宮頸癌變,如有急性宮頸炎應治療后再行手術,體溫在37.5℃以下。術前常規檢查傳染四項及血常規,發現異常即做相應處理。
3.3 器械準備:環形電切環,高頻電波治療儀、LEEP手術包、無影燈、無菌手套、雙極電極、備好急救物品。
3.4 術中護理:電源于術前接通插好,確保連接良好及儀器功能正常[3]。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將消毒巾鋪好,調整無影燈,確保手術視野暴露清晰。為保衛患者安全,注意貼電極板與患者大腿緊密接觸。調節切割疑結功率。為避免手術視野受到影響而誤傷周圍組織;手術時要注意排煙,排煙可使醫務人員廢氣吸入量得到減少和氣味的減輕。手術過程中對患者要關懷備至,態度和藹可親,熱情周到,細致入微,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向醫師報告。術后把標本標簽貼好送至病房檢查,護送患者回休息室。
3.5 術后護理: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及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如有意外,請立即呼叫值班護士,術后次日換藥,將填塞紗布取出,觀察滲血情況,采用0.5%碘伏藥球擦洗陰道;為預防創面出血,術后一周內避免劇烈運動,少走動,多休息靜養,減少下蹲動作,保持大便通暢;術后二月內應禁止性交、盆浴、游泳防止感染,按照醫生囑咐服用抗生素及止血藥物;將術后三周以內會有少量陰道出血這一情況告知患者,使患者心中有數,不至于出現意外情況,如出血量明顯超過月經量要立即到醫院就診,并通知患者術后定期復查。
宮頸癌的主要誘因是高危型HPV感染,宮頸癌癌前病變階段很長,而且病因比較明確,預防并消滅宮頸癌是有希望的。LEEP手術的特點是即診即治,且療效顯著,就一些低度病變而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如本組病例治愈率達100%,因其病變相對等級低,所以,就一些高度病變而言,它又起到大塊活檢的診斷作用。護士對LEEP刀新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熟識,熟記,了然于胸;LEEP手術的護理經驗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補充、改進、完善、提高,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與觀察應有針對性的作好記錄,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使其發揮更好的優越性,減輕患者的痛苦及其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LEEP治療宮頸病變療效顯著,圍手術期對患者實施細致護理,對患者傷口愈合有積極意義,遏制并發癥的產生,使其發揮更好的優越性,減輕患者痛苦。
[1] 張以秀,經尿道前例腺電切術(LURP)患者的護理[J],當代醫學,2009,(32):219
[2] 崔麗陽,趙樹旺,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9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01):165
[3] 李旭,杜丹麗,晉茂生,子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子宮頸病變107例近期療效觀察[3],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