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科
新疆墨玉縣人民醫院 新疆墨玉 848100
痛經作為婦科常見疾病之一,行經前后或者月經期,患者下腹出現墜脹及疼痛癥狀,并伴有腰酸及其它不適癥狀,痛經多是由于經期受寒、冒雨涉水及肝郁氣滯等原因所致,月經期間,可根據中醫辨證結果,對患者進行治病求本[1],現對我院收治的寒性痛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灸法治療,臨床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9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寒性痛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8-35歲,均齡為25.6歲,病程為3個月-12年。寒濕凝滯型患者為46例,氣血虧虛型的患者為32例。按照就診順序,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患者3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灸法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痛經類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排除在外,對于已經接受其它相關治療,會對研究效應指標產生影響的對象排除在外,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即心腦血管等原發性疾病,或者精神病患者要排除在外,并排除繼發性的痛經患者,依據患者的癥候給予辨證分型。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藥物治療,可口服0.5g止痛片,每天3次,在經期疼痛時,開始口服藥片,并連續口服3個月的經周期。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灸法治療,疼痛能忍受患者可取坐位,而難以忍受患者可取臥位,施灸時,兩手持艾條取雙側列缺,給以溫和灸,按皮膚的耐受性為標準,每次施灸(1/3-1/2)h,也可根據患者自覺小腹溫暖且痛經消失為準,連續治療3個月。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采取NRS分級法,用0-10之間的數字代表疼痛程度,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0代表沒有疼痛,治療前后,讓全部患者圈出最能代表疼痛的數字程度。無效:患者腹痛與其他癥狀沒有改變;有效:患者腹痛有所減輕,其他癥狀也有好轉,其疼痛積分降到治療前1/3之下;顯效:患者腹痛顯著減輕,其他癥狀減輕明顯或者消失,而且疼痛程度的積分已降到治療前1/2之下。
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為t檢驗,患者的等級分組資料行Ridit分析,差異存在統計意義,即P<0.05。
兩組患者的疼痛感對比:實驗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其月經期間疼痛感為2.35 ±0.7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疼痛程度,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疼痛感對比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兩組患者連續治療3個月之后,與治療前相比,所有患者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有效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意義,即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痛經作為婦女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會伴有嘔吐、惡心與腹瀉等癥狀,對婦女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較大影響,并給婦女帶來很大痛苦[2]。痛經可分成原發性與繼發性痛經,中醫學上認為,痛經多是因情志所傷及六淫為害,使得患者沖任氣血虛損不通暢。而寒性痛經也多是因患者經期飲冷受寒,冒雨涉水及坐臥濕地所影響的,寒邪之氣進入沖任,經血滯于患者胞宮之內,氣血虧虛,致使沖任血少氣虛,肝腎虧虛,行徑后,精血就更虛,致使沖任不足,患者胞脈失養所致。臨床上應該以補益肝腎、行氣活血與溫通經脈等方法進行治療。灸法可通過對患者經絡穴位溫熱刺激,強化機體的氣血運行,實現臨床治療效果。月經來潮與胎兒孕育作為女子胞主要的功能,此生理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與患者全身整體的狀況密切相關,具有沖任二脈、天葵及肝脾心等三臟功能,這些功能均離不開血液正常調節與氣血充盈,氣與血具有密切關系,實施針灸列缺,主要是對患者的臟腑經絡之氣進行調節,并調理陽明,對后天的生化之本與任脈之氣進行痛經治療。列缺在腕部,屬于手太陰肺經,而肺主氣,對列缺穴進行一身之氣的調節,對患者全身之氣進行調節,并且能通調中下腹的氣血。列缺也是手太陰經中的絡穴,對表里與手陽明的大腸經進行聯絡,大腸經是多血多氣之經,通過列缺穴灸法治療,可調理患者的陽明氣血,讓氣血通達旺盛。列缺也是八脈交會穴,并與任脈相通,任脈循行在腹部正中位置,對患者全身陰經脈氣具有總任、總攬之作用,列缺經任脈對陰經氣血進行調理,并調整與之有關的絡屬各臟功能進行協調,讓患者腎氣充足,肝血充盈,以實現治療的目的。
對虛寒型的痛經患者采取灸法治療,要比藥物治療效果更好,我院收治的78例寒性痛經患者中,實驗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其月經期間疼痛感為2.35±0.75,而對照組的疼痛感為4.34±0.7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臨床治療之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46.15%,而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9.74%,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P<0.05,具有統計意義。因此,在臨床醫學上,使用灸法對寒性痛經的治療效果較好,有助于減輕其疼痛感,值得推廣應用。
1 朱磊,武慧芳.針灸治療痛經74例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12(1):22.
2 王云松.溫針灸治療痛經3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