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勝
河南省中醫(yī)院腫瘤外科 450002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有數據顯示結腸癌的發(fā)生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并呈上漲趨勢[1]。結腸癌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等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腹部包塊,腸梗阻,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中毒癥狀。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是急腹癥常見病因,并發(fā)腸梗阻患者占結腸癌患者的比例可高達20%[2]。Ⅰ期切除吻合術只需行一次手術,住院時間短,預后良好,近年來被較多的應用于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治療[3],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部分患者并不適合采用I期切除吻合術[4]。本文選取我院近3年間收治的61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分別以不同的手術術式行外科手術治療,對臨床結果進行匯總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6月間收治的61例結腸癌并腸梗阻患者。男患者32例,女患者29例,年齡分布46~81歲,平均65.4 歲。發(fā)病時間4 ~86h,平均45.6h。
臨床資料:所有患者查體可見發(fā)熱,腹部包塊,壓痛,可聞及氣過水音或腸鳴音亢進等。均經影像學檢查(CT或X線平片檢查可見患者有腸管擴張或氣液平面表現)和病理學檢查確診。61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9例,伴有高血壓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冠心病3例,患有腦血管疾病5例。
術前處理:所有患者術前均完善相關檢查,禁食禁水,持續(xù)胃腸減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有感染癥狀者抗感染治療,同時穩(wěn)定血糖、血壓,積極處理并發(fā)癥,嚴密監(jiān)視患者生命體征,完善術前準備。
手術方式選擇:61例患者中,39例行I期切除吻合術,18例行II期結腸造口術,4例行Harmann術,具體如下:①Ⅰ期切除吻合術:13例行右半結腸切除,回腸橫結腸吻合術;19例左半結腸切除,乙狀結腸橫結腸吻合;6例行乙狀結腸切除,降結腸直腸吻合。②Ⅱ期手術:18例行左半結腸切除,Ⅰ期近端造瘺,Ⅱ期行吻合術;4例行Hartmann術,Ⅰ期中段腫瘤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Ⅱ期行結腸吻合術。
術中注意事項:手術中腸梗阻部分充分減壓,腸管沖洗滿意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中藥舉措。沖洗方法參照文獻進行[5]。
術后治療:術后保留胃腸減壓直至患者排氣或排便,給予抑制胃酸藥物預防應激性潰瘍,同時腸外營養(yǎng)支持,廣譜抗菌素以預防切口感染等措施。
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5.00進行統(tǒng)計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61例均順利完成術,無術中死亡患者,手術時間91min~3.5h,平均125min;術后住院時間12~36d,平均18d。所有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如下:Ⅰ期手術切口感染者3例,吻合口瘺1例,吻合口狹窄1例,肺部感染者2例,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Ⅱ期手術術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瘺2例,1例因腹膜炎死亡,肺部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Ⅰ、Ⅱ期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隨訪1年,腫瘤復發(fā)3例,轉移2例,死亡1例。見表1。

表1 Ⅰ、Ⅱ期手術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時,致腸內容物在局部淤堵,大量細菌繁殖,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時,導致腸管擴張,壓縮血管使腸壁出現血供障礙,進而引發(fā)腸壁缺血壞死,甚至腸管破裂穿孔,造成嚴重的腹腔感染,穿孔破裂的發(fā)生率與發(fā)病時間呈正相關,因此手術方式的選擇對治療的預后至關重要。
手術方式的選擇:傳統(tǒng)對于右半結腸癌合并腸梗阻多建議行Ⅰ期切除吻合術,而左半結腸壁相對薄,形成梗阻時腸腔內的內容物較稠厚,利于細菌的繁殖,血運較右半結腸查,手術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手術野污染引起腸瘺和感染并發(fā)癥的幾率高,一般建議行Ⅱ期手術能夠使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得以有效的避免[6]。
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手術條件的改善以及手術器械的出現,Ⅰ期切除吻合術開始較多的應用于左半結腸癌并腸梗阻患者。一般來說只要符合以下條件的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無論發(fā)病于左側還是右側,都應首先考慮行Ⅰ期切除吻合術:①患者無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身體狀況較好;②腸梗阻時間不長,腸管腫脹擴張不嚴重,未發(fā)生腸管破裂或穿孔的患者;③腫瘤未造成附近組織粘連,容易行結腸減壓與灌洗處理。Ⅱ期手術由于患者要經受兩次手術的打擊,耐受力降低,更容易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7],本研究中Ⅱ期手術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不低于Ⅰ期手術患者的結果也印證了上述結論。
手術及圍手術處理:為防止術后感染、吻合口瘺等手術并發(fā)癥,圍手術期應注意:①切口位置盡量選取血供良好、水腫輕、腸壁無壞死部位,切口端系膜與脂肪組織清理時避免傷及切口附近腸管,縫合時腸管內翻小于0.5cm;②充分減壓的前提下,對腸道和腹腔進行徹底灌洗,腸壁缺血壞死時可給予慶大霉素和甲硝唑灌洗;③術后腹腔引流管放置位置不能直接接觸吻合口,及時拔除引流管,以免逆行細菌感染[8];④術后抗菌藥物抗菌譜要能覆蓋常見腸道致病菌如腸桿菌科細菌、厭氧菌等,營養(yǎng)不良的患者給予營養(yǎng)支持。
結腸癌并發(fā)腸梗阻治療,依據患者自身情況正確掌握不同術式的手術指征,實施有針對性的手術方式做好圍手術期處理,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對其予以高度注意。
1 馮鐸,陶霖玉.梗阻性結腸癌的外科處理[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1(4):79.
2 李力,蔡敏,程峰濤,等.微超聲探頭檢查在結直腸癌分期中的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8(10):1323-1328.
3 羅湛濱,鄭鎮(zhèn)木,范小華,等.左結腸癌急性梗阻解剖特點及一期切除吻合術中灌洗的應用[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9(1):106-108.
4 夏穗生.論低位結腸梗阻與急診一期切除吻合術[J].實用外科雜志,2008,8(1):1-2.
5 傅岳武,陳榮,李幸運,等.結腸癌并腸梗阻116例外科治療體會[J].廣東醫(yī)學,2007,28(7):1105-1106.
6 樸大勛,朱安龍,姜洪池.左半結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的急診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27(18):1640-1641.
7 李君,陳利生.梗阻性結腸癌的外科治療[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7(2):130-132.
8 唐思聰,王平治,朱人瑋.結腸癌并發(fā)急性梗阻處理的探討[J].實用外科雜志,1985(7):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