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鶯 唐毅 王萍英
廣州市天河區棠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廣東廣州 510655
近年來,隨著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逐步上升,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和鄉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血脂異常的預防與治療顯得迫切而重要。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師,我們有責任發揮中醫藥特長特色,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探索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高血脂異常的控制率。
“治未病”一詞出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文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即在疾病發生之前或疾病發生早期及早展開措施,防微杜漸,預防疾病的發生[2]。“治未病”思想中,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三層含意。在社區健康管理工作中,根據居民健康評估結果,提供有針對性的中醫“治未病”健康指導,突出中醫特色療法,實施健康干預。成熟有效的社區健康管理,可以降低疾病發生及復發概率,延緩疾病的惡化,降低或減少并發癥[3]。
中醫學沒有血脂異常這一概念,但根據其臨床特點,可將其歸入“痰濁”、“血瘀”范疇,病機屬本虛標實。其中,“本虛”主要是指肝、脾、腎三臟陽氣的虛損。患者多有先天不足,脾氣虧虛,水液不能輸布;腎氣虧虛,氣化受阻,水濕內停;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津液不行,終至痰瘀釀生;“標實”是指積聚于脈道的痰濁、瘀血。患者后天失養,嗜食肥甘,肝脾腎功能受損,氣機郁滯,水液不運,聚濕成痰,滯于血脈,脈行不暢,久之血脈瘀閉,出現胸痹心痛等病證。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生明顯改變,高熱量飲食、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導致了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血脂異常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2007年《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提出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是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TLC),TLC是針對已明確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和肥胖,采取積極的生活方式改善措施。血脂異常患者無論是否需要進行藥物調脂治療,都必須堅持TLC。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可以滲透到TLC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指導血脂異常的健康管理工作。對社區居民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給予特定的體質調養健康教育處方。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合適的健康管理方案,采取多種中醫藥手段和方法進行早期社區干預,對于防止血脂異常的發生、發展及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中醫“治未病”指導血脂異常健康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開展各種社區活動,如展板、宣傳欄、講座、義診、電視廣播、健康咨詢等,宣傳中醫“治未病”的理論知識。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制定以中醫藥食療為主的膳食計劃:廣東地區居民喜愛煲湯喝涼茶,中醫藥食療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食療與藥物治療比較毒副作用更少,口感更好,依從性較高,價格相對較低,容易被群眾接受。因此,血脂異常的社區健康管理應該定期指導居民合理膳食,為居民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及辯證分型,根據體質及辯證的不同類型,結合季節氣候的變化選用不同的中藥作為藥膳食材進行食療。中醫辯證為脾虛痰濕的患者可選用茯苓、白術、黨參、白扁豆、澤瀉等健脾祛濕藥。辯證為血瘀內停患者,可選用丹參、川芎、山楂、桃仁等活血化瘀藥;辯證為肝腎虧虛患者,可選用肉桂、干姜、核桃仁、熟地黃等補益肝腎的藥物進行食療。②開展中醫傳統養生運動:東漢名醫華佗曾曰:“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4]。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醫就開始應用“導引術”和“吐納術”(氣功)來防治疾病,其后又發展創制了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多種健身方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這些運動有增強血管舒縮能力,緩解全身中小動脈緊張,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社區開展傳統養生運動學習班,可以使血脂異常居民得到適當的體育鍛煉,改善體質和血脂水平。③進行傳統養生知識的宣傳:讓患者順應氣候、天氣的變化,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正如《內經》中記載春天要“夜臥早起,廣布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天要“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泄”;秋天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冬天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在疾病預防上,遵循《素聞·上古天真論》中的主張:“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主動避免不良環境、氣候因素的影響,及時添加衣物,預防感冒。在情志調攝方面要求患者“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思想淡泊,摒除由于社會不良影響滋生的私欲雜念,以免傷神。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養生的代表性思想,經過歷代的傳承和完善,現應用于血脂異常患者的社區健康管理中,對于血脂異常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2 劉莎,張秀敏.中醫“治未病”理論與現代生活習慣病防治.醫學與社會,2010,9(23):9 -11.
3 周盛杰,林曉結,陳務華.中醫治未病思想與健康管理.中國衛生產業,2012,9(1):159 -160.
4 馬龍,周英武,劉如秀.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醫梯次防治高血壓模式初探.中醫雜志,2012,8(53):1377 -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