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勤昌
廣西防城港上思縣人民醫院 535500
在眼科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致盲性疾病便是老年性白內障,它的致盲率達到了25%-50%。然而白內障治療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手術治療,其中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過手術以及采取正確護理方式而讓視力恢復[1]。但患者在出院時的狀況只是臨床康復,要想全面康復還需在家中度過。由于某些患者在出院之后不能對眼睛進行正確的護理,對健康生活方式不夠重視,從而引發眼部不適或其他并發癥等[2]。為了解護理干預對老年性白內障病患康復的影響,我院從2011年5月~2012年12月對進行白內障手術的160例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及對照試驗?,F將報告展示如下。
一般資料:這160例患者里面男性84例,女性76例,年齡處于55-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歲。他們都屬于農民,小學畢業或文盲。將他們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經濟收入、文化程度、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
方法:①兩組患者均建立出院檔案:在科內進行病人資料的登記,把干預組病人的相關情況記錄下來,同時由1名專業的護理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而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則只用進行常規出院指導便可。②出院聯系卡的發放:在出院之時,護士向干預組患者發放聯系卡,并在卡上標明健康指導內容,包括及時復診、健康飲食、運用、用眼等,同時將嚴苛門診安排時間以及科室聯系電話寫上。③護理干預方式:將預約門診復診和電話回訪相結合。出院以后每周進行1次,1個月之后則每2周進行1次,直至3個月為止。對特殊病人則可按照病情狀況對次數加以調節,從而對病人情況有動態的掌握。④護理干預內容:在進行電話回訪之時,要主動詢問患者病情,對患者康復狀況以及出院指導掌握狀況予以了解,將患者的健康問題予以及時解決,并提醒患者按照醫囑行事,對患者正確的眼部清潔、用藥、治療等進行指導。與此同時,對病人咨詢進行解答,當電話無法解決之時,可預約其至醫院進行復診。最后,護士要將護理干預內容詳細記錄下來。⑤調查方式:使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對照組和干預組展開調查,從而對患者護理干預的效果有所了解。問卷內容包括門診隨訪和電話指導時遵醫運動、用藥、行為等方面,然后由護士通過電話問卷和信件方式相結合,對回收困難的患者可到其家中進行回收。
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采用X2。
此次調查表明,在出院之后采取護理干預的病人在自我保健、遵醫行為、正確用藥上要比對照組情況好。由此可知,護理干預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相關數據分析,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干預狀況對比
伴隨醫學模式不斷的轉變,護理工作范疇也開始由醫院擴展至社區。建立在以病人為前提的護理模式下,需對疾病康復治療在患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有所認識,針對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記憶力減退以及年齡較大等特點,滿足白內障病患的健康需求,使用合理的護理干預方式,同時與患者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從而使患者受護士關心的程度得以提升。
在患者出院之后,采取護理干預能對患者起到警示和提醒的作用,許多老年白內障手術患者都能重見光明[3]。所以,采取電話回訪的方式使白內障患者以及他們的家人能對此項疾病提高認識,進而提醒病人根據要求來進行眼部清潔以及藥水使用,從而避免眼部出現繼發感染,不能擠壓眼球,也不能低著頭打噴嚏咳嗽等,要確保大便通暢,進而使眼內壓增高得以避免,最終達到幫助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4]。
對門診復診重要性予以強調。在老年白內障患者出院之后,如果出現眼痛、流淚、畏光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到醫院進行復診,從而讓患者可以在早期得到及時處理[5]。與此同時,門診復診可讓我們對患者視力恢復狀況有所了解,且能讓我們對患者另一只眼視力以及病情變化狀況也有所了解。
研究結果顯示,對出院以后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展開護理干預,不僅能滿足病人要求,同時還能對病人康復起到促進作用,進而預防疾病復發,使并發癥得以減少[6]。此外,它還能幫助醫護人員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使醫療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進而使醫護人員和病人之間的聯系能更加緊密,最終樹立起醫護人員和醫院的良好形象。
1 袁立群.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出院后護理干預對康復的影響[J].工企醫刊,2011,24(2):40 -41.
2 王淑和,陳木標,任葵順,等.術前心理護理干預對行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5):30 -31.
3 潘月會,陳少靈.護理干預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829 -830.
4 肖紅.護理干預對白內障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5):954 -954.
5 孟麗.老年性白內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405 -406.
6 梁明秀,全宇莉,劉敏,等.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4):3126-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