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梅
(伊通中醫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 四平 130700)
中醫的教學是以基礎理論為奠基的課程,在教學中緊密相關,單純的以課本知識在教學中是遠遠達不到較好效果。因此,將多方位的教學應用于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針灸教學過程中,機械講解后學生很難準確掌握取穴要點,而在可見的解剖學相結合,就會立竿見影。例如天突穴的取穴,如果是簡單的以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取穴,極易出現醫療事故。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位于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因此在針法操作時,先直刺約先直刺約0.3寸,將針向下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1-1.5寸,不可過深。針尖方向要靠近胸骨柄,不可斜向后過分貼近氣管;要向下直刺,不可偏離正中線向左右兩側。深刺時針感空松,病人有咽喉部緊張感。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癢欲咳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即退針。避免由于知識的缺失而為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
再如太陽穴的正確位置是由眉梢到耳朵之間大約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手觸摸最凹陷處就是太陽穴。但是僅此一點點的講述遠遠不能達到以后臨床應用。因為1、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2、太陽穴深層顱內有眾多的出血來源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于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并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后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3、顳骨動脈溝和骨管構成了一個明顯的薄弱帶由于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中醫婦科教學,培訓臨床思維,課堂無論病案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雖然使學生對于臨床有了一定程度的真實感,但畢竟只是模擬。而且受課時數的限制,不能充分發揮。所以臨床實習對于學生就是真刀真槍的演習,彌足珍貴。在實習帶教中,學生通過自己面對患者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等,結合自己課堂所學知識的同時迅速分析思考,提高診斷與鑒別診斷的實踐能力。其中,能否收集到真實、全面而重要的臨床資料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本質上是對其臨床思維能力的考驗,也是一種語言藝術的鍛煉。比如婦科的體格檢查,由于部位隱秘,患者會有不適感,不可能作到人人動手或觀摩,因此詢問病史在實習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不孕癥”、“痛經”、“閉經”、“盆腔炎”、“宮外孕”等都可通過詢問病史獲得重要的診斷線索或初步診斷。如宮外孕病史,有的患者往往沒有典型的停經史,就需要我們非常仔細的詢問,任何一次異常的月經量少、周期略長、或經期延長、或淋漓不凈都可能是異常月經的表現,需要行妊娠試驗以驗證判斷。
中醫教學僅以中醫知識教授是不能單純應用于臨床的,在中醫課程中,對于胃脘痛與腹痛是明顯的病變部位與病名區別的疾患,而對于有前驅癥狀的闌尾炎,診斷為胃脘痛,結果耽誤病情,還極有可能讓病人丟了性命。在這種環境中學習培養長大的醫生,他能輕信只學好中醫就行嗎?想當初,漢唐時代中醫的古老理論和用藥經驗也是結合了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甚至中外交流現狀才有了璀璨名醫。張仲景提倡“尋求古今,博采眾方”,中藥中的象牙,胡椒等著名的熱帶植物藥,都不是中醫藥固有的,而是唐宋后中原大陸與國外交流,然后“為我所用”的結果——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要求現在的中醫學生閉門只讀中醫漢代經書。中醫學是祖國的非物質遺產,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會使祖國醫學成為除患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