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玲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山東 菏澤 274300)
隨著高端專門型護理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多,我國高職護理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目前我國高職護理教育人才培養的效果與高端專門型護理人才的市場需求并不是一致的,或者說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導致這一結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課程設置,如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專業培養目標不吻合等。為了完善護理專業課程建設,提高我校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在2012年6月對我校護理專業2010級學生就目前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歸納和分析,旨在進一步了解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護理專業課程。
1.1 對象:選取我校2010年級的護理專業的學生,采取整體調查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326份,收回326份,回收率100%。生源地:城市128名,占39.3%,農村198名,占60.7%,均為高中畢業后入校。學制3年。
1.2 調查方法:調查表由筆者在參考文獻后自行設計,問題分為閉和性和開放性問題,需求程度按照非常需要、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4個等級。由研究者發放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問卷的填寫方式。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由被調查人設計填寫,現場收回。
2.1 教學計劃的合理性調查:為了確保專科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科學制定教學計劃,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我們隊校教學計劃的合理性進行調查,看出在所有課程、專業課程、課程時間安排上近50%的人認為設置合理,而認為非常合理的只占15%左右,這說明我校在沿襲中專辦學模式時借鑒了比較成熟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的設置、專業課的類別、教學計劃課時數,應該說是有其合理之處的,而認為非常滿意的人較少,主要是因為我校的辦學定位發生里變化,從原來的中專上升為高職高專,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課程體系的建設都有了本質的不同,我們必須找到高職護理教育的關鍵點科學實施課程建設,同時做好中高職的有效銜接。在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安排上,42.9%的人認為是非常合理的,這說明我校在實踐知識的安排上是比較重視,這得益于我校對于專業實踐課的有效探索,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增加課外輔導練習和各種職業技能的培訓和比賽,保證了練習的時間、激發里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2.2 課程設置需要程度調查:護理專業課程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組成,根據調查結果合理進行護理專業設置。
從對護理專業課程的設置調查看出,非常需要的平均占57.2%,尤其基礎護理、婦產科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這幾門課程的認為非常需要的占到80%左右,這正說明了三點,一是同學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視程度,因為這幾門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占護考知識的70%左后;二是學校對高職護理教育的認識有些滯后,仍然打破不了護理教育類似于醫療教育的弊病。從表2還可以看出對護理禮儀、護理倫理、護理心理及為護理管理等人文課程的非常需求平均在44.5%,認為需要的平均38.2%,從這兩個數據我們不難看出,護生對人文知識的渴求程度,加強人文課程的學習是符合高職護理專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的,也是順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的。
對護理專業基礎課程,包括而難題解剖學、生理學、生化、醫學遺傳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免疫學等,調查看出這幾門課程的需求程度認為非常需要的占53.7%,認為需要的占39.8%,基礎課程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是必須重視的。怎么合理有效組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對公共課的需求調查看,除了體育、英語、計算機課程的需求程度在35%左右,其余課程的非常需求的均在25%左右,認為需要和一般需要的占多數,可見對于公共課需求程度不高,同時公共科課程數量和課時數都較多,必須有效的實施刪減,才能保證專業課的學習需求。
根據調研結果對護理專業課程科學設置,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使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改進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教學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培養進行構建,使人才培養更好的與臨床對接,做到臨床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
3.1 確定課程設置原則:突出護理、注重實踐、加強人文
3.1.1 突出護理:突破護理教育類似與醫療教育的的弊病,縮短醫學課程,增加護理專業課程。具體做法,一是縮短醫學基礎課程的課時數;二是整合醫學課程的內容;三是增加主要護理專業課程數量和課時數,既包括護理理論課程,如護理管理、護理心理、人際溝通等,也包括部分護理專業技能課程,如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
3.1.2 注重實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注重能力培養,增加實踐課程數量和課時比例。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醫學研究型人才,關鍵提高護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我國高職護理教育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動手能力的培養上。具體做法:一是增加實踐課程數量;二是實踐課程的實踐課時比例要提高。
3.1.3 加強人文:新的醫學模式的轉變,賦予護理職能新內涵,要求護士不僅要具備基本的的生物、醫學知識,還要有良好的人文、社會學科知識。人文社會學科知識是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核心素質。具體做法,首先確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禮儀、人際溝通等課程為人文課程;然后適當調整課時比例、開課時間、課程性質,所有人文課程均為必修課,同時所有人文課程成均調在第一二學期開設,使護生早期接觸護理、早期認識護理、早期形成一定的護理職業素質和職業情感,為三四學期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優化課程結構、形成課程體系
3.2.1 確定知識、能力、素養培養的關系:學習知識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相應能力,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形成與發展為素質,同時素質的高低又進一步決定著能力的大小。知識、素質、能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學校,其護理教育任務不僅僅是教授護理基本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護生的各種學習習慣、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護生的專業認識、職業情感、人文素養,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高專護理教育應將護理專業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教育一體化和全程化。
3.2.2 構建課程結構的框架:改革傳統的老三段(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分類法,整體優化課程結構,淡化學科意識,組建學科群。分成公共基礎學科、人文素養學科、醫學基礎學科、專業學科四個模塊,公共基礎學科主要是語文、英語、計算機、體育等4門,人文素養學科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禮儀、人際溝通等6門,醫學基礎學科包括正常人體功能、正常人體結構、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病理學、藥理學等5門,專業學科包括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15門。
3.2.3 為滿足教學需要,進行必要的課程整合
①基礎課程:基礎課程必須突出其基礎性,基礎課程是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學習方法,而不是必須要求學生在某個學科領域內具有較突出的能力,認識到這一點,找到護理與醫學教育的最佳結合點,進行課程的整合。其中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生理、生化整合為正常人體功能;病理生理學、病理解剖學整合為病理學;微生物、寄生蟲、免疫學整合為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②公共基礎課刪除部門課程:刪除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根據表4看出,這三門課的需求均在25%左右,且這三門課與護理專業關系并不是非常密切。因此刪掉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
3.2.4 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相融合
①必須涵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科目:2011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進行了改革,改革之一就是考試科目從原來的基礎護理學、外科護理、內科護理、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5門的基礎增加護理倫理與法律、護理管理、精神病護理、傳染病護理、中醫護理等5門。另外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各考試科目所占的比重有所調整,其中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分別占25%,基本無變化;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由原來的各占12%變為共占7%,內容大幅縮減;新增加護理管理、護理倫理與法律、中醫護理、精神病護理、傳染病護理由原來的只占1%擴大到18%,尤其護理人文課程護理管理、護理倫理與法律占到了15%,內容大幅增加,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同時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人文課程如護理禮儀、護理倫理,以及其他中醫護理、傳染病護理等課程的需求程度分別是45.1%、41.1%、51.5%、40.2%、66.2%,護生對這些課程的需求程度較高。因此高職護理專業課程必須包括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的全部科目,并且根據各考試科目內容所占的比例適當調整課時數。
②為保證學生具備護理職業通用能力,必須開設通用能力課程:開設大學英語、計算機課程、普通話,相對應的要求學生應獲取其他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全國英語等級(三級)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二級)證書;普通話二級乙等水平以上。
③有利于學生獲得“多證書”,開設必要課程:開設老年護理、營養、推拿、按摩課程,可有利于學生選擇地參加保育員、養老護理員及保健按摩師等培訓班,取得相應資格證書。
3.2.5 學生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的關系:為使學生更好就業、多方擇業,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要求學生除掌握專業必須課程以外,還需注重和增設其他課程,形成選修課。
3.2.6 科學設置課程之間的比例、理論與實踐的比例
①根據課程的課時分配以及對專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合理安排各課程類型之間的比例。其中公共基礎課約占15%。人文社會學科約占15%-20%,醫學基礎課約占20%-25%,護理專業課約占45%-50%。
②增加實踐課程的實踐比例,使總實踐課時數占總學時的50%以上。其中,計算機、體育課程的實踐課時比例在80%以上基礎護理學課程實踐課時比例達到50%.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的實踐課時比例達到30%,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的實踐課時比例達到25%,醫學基礎課程的實踐課時比例基本在30%左右,其他實踐類課程實踐課時比例也控制在20%左右。
總之,通過調研使課程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要一致、課程設置與學生需求相吻合,完善護理專業課程建設,提高我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1] 王海英.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改革探討[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4):582-583
[2] 戴長蓉等.護理高職教育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08,11(21):67-68
[3] 蔡小紅,馬如婭.高職護理課程體系改革的嘗試[J].中華護理雜志,2006,3(3):253-254
[4] 涂明華等.護理高職高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5,3(1):15-17
[5] 李穎,李丹,謝紅雙.高職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J].中華護理教育,2010,7(8):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