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二師范學院會計系 李 嵐
商譽的本質, 美國當代著名會計理論學家亨德里克森在其專著中曾發表了三個論點——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這三個論點被人們稱作商譽的“三元論”。
好感價值論的主要思想: 商譽主要產生于企業的形象以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 此好感可能源于企業所擁有的地理位置、口碑、商業地位、勞資關系和管理等。由于這些因素都是只有經過經營才能顯現出來,并不是以實物形態存在, 且無法準確記錄其金額,因此商譽實質上是企業各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因而,好感價值論亦稱無形資源論。
超額收益論觀點認為, 商譽是指預期未來收益的現值超過正常報酬的部分。這里所提到的超額收益是指在較長時期內能獲取較同行業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潤。眾所周知,商譽與企業是一個整體,無法單獨辨認,但一旦其擁有權歸屬企業, 商譽就具有超常的盈利能力和服務潛能。因此,此時的商譽,其價值只有通過整體所創造的超額收益才能集中表現出來。
總計價賬戶論, 又被稱為剩余價值論。其論點主張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 并且是繼續經營價值概念以及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繼續經營價值概念提出, 商譽本身并不是一項單獨的會生息資產, 而是實體各項資產總計的整體價值超過了其個別價值的總和。這里的未入賬資產指的是類似優秀管理、忠誠客戶、有利地點等因素。
從以上闡述可知,“三元論” 分別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商譽的本質。好感價值觀從資產的視角定義商譽, 但其僅僅列舉了商譽的種種特質卻難以解決其計價問題。再者,筆者認為,好感價值觀這一觀點籠統地認為商譽是一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欠妥,因為,按照現行慣例,只有自創商譽不入賬,而外購商譽(合并商譽)則可以入賬。超額收益論是當下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該觀點囊括了商譽作為資產的基本條件,即經濟資源、獲利潛力、貨幣計量三要素。其不足之處表現在:對商譽科學定性后, 相關理論研究沒有及時跟上,加之其他兩個觀點同時作用,對其形成一定的干擾, 使得商譽定性理論本身缺乏根系理論的支持, 對商譽會計實務指導作用乏力。
(一)自創商譽的確認。所謂資產,即企業所擁有控制的,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對資產的確認問題,依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規定,應以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為前提,看是否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故而,自創商譽往往又被定義為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得的各項無形資源,并且這些資源可使得企業獲得比其他企業更多的收益。
1.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產技術和專營專賣權等,這些都可以根據需要作為一般無形資產入賬。第一,它們都符合資產的定義;第二,它們都符合資產的確認標準。就本文而言,我們主要探討的是其計價問題。其一,地理位置一般有一個公允市價,即便找不到公允市價,還可以通過地段租金資本化確定其入賬價值;其二,企業的獨特生產技術可根據其研究開發成本計價。其三,企業的專營專賣權可根據其獲得該項權力的耗費入賬,或者以轉讓該項權力獲得的收入入賬。由于在會計實務中有關其計價入賬問題均有介紹,故而這三項構成要素可以分別計入各自的無形資產二級賬戶中。
2.管理人員的才能,是真正的商譽,不應作為一般無形資產計入賬戶。原因在于,一方面,企業的管理人員雖能為企業創造未來經濟收益,但并非企業所有且亦非企業控制。另一方面,即使將其作為資產入賬,仍不能解決實務中如何計價問題。目前,我國人力資源會計雖然提出了一些理論主張,但在實務中均很難運行,人力資源無轉出價值,故而無法按轉出價值計價。
(二)外購商譽的確認。在企業并購時,當收購企業以超過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市價的價款購入被收購企業時,超過公允市價的部分價款就是被收購企業的商譽。但筆者認為,如果對并購(收購和兼并)企業的并購動機進行分析,就會得出一些不同的結論。并購企業之所以愿意出高價,并不一定是源于被收購企業有較高的商譽,而是因為并購企業本身的特殊需求不能在別的投資中得到滿足。事實上,并購企業之所以愿意出高價格,其目的有多種,或是購買企業確實獲得了商譽價值,或是為了滿足其特定的并購要求。鑒于此,筆者認為,并購企業在并購被并購企業時,所支付的超過被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市價的價款部分,作為遞延資產處理,不應確認為商譽。理由如下:第一,企業并購,相當于委托被并購企業代其開辦一家企業,因而不僅需要按市價購買各項資產,而且需要為新開辦企業達到現行運行狀態支付開辦運行費。因此,超過凈資產公允市價部分的價款可視同并購企業開辦一家同規模的企業所要支付的開辦費。第二,將并購企業所支付的超過凈資產公允市價的價款,作為并購商譽處理,在實踐中理論依據尚有不足。如前所述,被并購企業并不一定有較高的商譽,即便有,將這部分超公允市價付款作為遞延資產也完全講得通。
(一)商譽的會計信息披露必要性。隨著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客戶關系、銷售渠道以及品牌等商譽的構成要素在企業資本增值和資本營運中效力日益增強,股東、債權人亦開始重視這一未入賬的資產信息。目前,我國會計準則還不允許確認這種自創商譽,但以適當的方式反映并披露商譽信息,無疑能更完整、公允地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①商譽信息可以幫助內部經營管理者進行投資、籌資決策。只有了解企業自創商譽價值,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資本化運作,進而實現規模擴張。②在吸引外資過程中,可避免因忽視了未入賬的資產價值而造成企業價值嚴重低估,國有資產遭受損失的風險。③投資者、債權人需要借助于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進行決策,宏觀上有利于資源在全社會的優化配置。
(二)商譽減值損失的披露。商譽可以反映企業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因而,其核算是否正確,不僅影響到企業資產負債表所反映信息的質量,還影響到企業利潤表所反映信息的質量,最終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恰當的經濟決策。商譽——作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由于其性質的特殊性,其確認、計量方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可辨認有形資產,披露內容也有別于其他資產。筆者認為,但凡有跡象表明商譽可能發生減值時,可比較商譽所屬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與其賬面價值,認定商譽是否發生減值。在商譽可能發生減值時,應比較商譽內含價值與其賬面價值。
(一)自創商譽進入財務會計系統。隨著會計確認方法和計量手段的改變,使得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不能反映的自創商譽有望進入財務會計系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會計要素確認的四條基本原則——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遵照這“四性”,自創商譽因不符合“可靠性”標準一直不被確認。而事實證明,過分強調可靠性,必將犧牲相關性,尤其是當衍生金融工具出現以后,會計學界開始意識到,僅僅為了強調可靠性而將那些對決策有用的重要信息拒于會計核算的門檻之外是錯誤的。自創商譽由于很難找到相應的歷史成本,被認為不能“可靠計量”,但如今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其就可以通過將預期超額利潤貼現的方式“可靠地計量”了。
(二)商譽的信息披露可納入多層次財務報告模式。自創商譽因其不能完全符合現行會計要素確認標準,但其信息卻與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所以,應當將該信息在一定的財務報告層次中披露出來,以供讀者使用。這樣就可以全面反映與企業相關的各類信息,跳出傳統會計理論框架,從而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對會計的要求。
(三)自創商譽所對應的所有者權益亟待進一步探索。與自創商譽對應的所有者權益是應屬于股東,還是屬于經營管理者或者普通員工,有待進一步探究。股東投入的物質資本形成了企業生產經營不可或缺的資產,既是企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又是商譽形成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商譽與留存收益一樣,都是股東原始資本的增值,應屬于股東。但是,徒有物質生產要素而缺乏懂經營、精管理的人才,商譽資產亦無法形成??梢姡套u的創造者也應具有獲取報酬的權利,這種權利最終形成了企業的負債。筆者認為,如何在股東與商譽創造者之間分配好這一權益,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及激勵機制的成熟程度是關鍵。■
1.常勛.2007.也談商譽會計[J].會計之友,2。
2.E.拉爾森,張文賢主譯.1999.現代高級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