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 張 燁
近年來,為緩和小微企業①融資難的狀況,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安排,金融系統也推出多種創新性金融支持產品,特別是2013年7月國辦印發了 《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求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但從微觀現象和社會反映看,目前融資難仍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也是決定小微企業群體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小微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企業融資渠道總體可分為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內源融資主要依賴企業自身資本積累,是企業成立初期主要的資金來源。外源融資是企業擴張的主要資金來源,主要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農村小微企業地處縣域范圍,大部分位于鄉鎮,融資渠道的選擇很容易受到農村金融體系的影響。就直接融資而言,目前農村小微企業無法采用債券融資、風險投資和股權融資,民間融資必然成為其直接融資的來源。間接融資方面,主要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在沒有直接融資渠道的情況下,農村小微企業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表現出強烈的依賴,但是,從實際情況看,農村小微企業成長過程中從商業性金融機構融資困難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
(一)宏觀層面
1.宏觀經濟下行加劇了融資難題。近年來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處于持續低迷狀態,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風險突顯,信貸風險控制難度增大。一方面,國內、國際實體產銷總量不振,企業處于經濟周期低谷的困難階段,很多小微企業處于微利或無利狀況,容易出現各種經營困難,流動資金趨緊;另一方面,經濟下行時期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加大了金融機構風險判斷程度。
2.農村二元金融結構②發展嚴重不均衡
(1)正規金融日趨萎縮,非正規金融異常活躍。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出現了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并存的格局。正規金融是指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農業銀行、農信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主體進行的交易活動;非正規金融是指在改革過程中自然發育和成長的親友借款、民間借貸互助組織等金融服務供給主體提供的交易活動。伴隨著金融機構的商業化改造,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斷減少,有效涉農貸款不斷下降,農村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往往通過非正規金融市場得到滿足。
(2)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各自擁有相對獨立的服務市場。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的正規金融市場與非正規金融市場各自服務于不同的市場群體,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客戶對象一般是小微企業、農戶等資金實力較弱的群體,而正規金融機構一般傾向于將信貸資金投放給大中型企業。農村金融市場的二元分割導致資金不能在各市場之間順暢流動,難以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劇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正規金融市場的壟斷性與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獨立性。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從農村金融市場的退出,導致了目前農信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但這種壟斷往往意味著缺乏競爭和效率低下。我國現階段的非正規金融主要依靠道德約束,融資雙方基本是親戚朋友或者鄉村鄰里,大家相互了解,大大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這種融資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跨地區少,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各個市場有著彼此相對獨立和穩定的價格和參與群體,這就使得借貸資金的流動受到極大限制,導致貸款利率居高不下。
(二)微觀層面
1.農村小微企業難以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來說,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額度小、企業分散、難以監測其資金使用,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金融服務成本的提高。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必須提高貸款利率以補償較高的金融服務成本。但是,農村小微企業本身利潤水平不高,勢必難以承擔較高的貸款利率。
2.農村小微企業的資產難以獲得信貸支持。農村小微企業的抵押擔保物主要是地權(宅基地、林權等)、廠房、經濟類作物、農機用具等。房地產通常是農村小微企業最大的固定資產,通常也被金融機構視為重要的擔保或抵押資源,但在產生信用違約時,由于我國缺乏農村土地流通市場、農村地區具有熟人社會保護氛圍等因素,金融機構很難對房產等進行市場拍賣以抵償信貸風險損失。另外涉農生產經營活動存在自然災害侵襲的風險,金融機構也不愿意接受經濟作物作為抵押擔保品。
3.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被認為是制約小微企業融資的核心因素之一,農村金融市場上信息不對稱更嚴重。農村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或是因為信息證實的代價太高,抑或監督的代價太高,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很難判定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難以判定和控制風險。
4.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時間長,手續繁瑣。由于小微企業經營靈活、資金周轉快,資金需求呈現期限短、頻率高、需求急的特點,而目前大多數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手續繁瑣、等待時間長,不適應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特點。
(一)中國農村具有熟人社會信用生態環境。中國農村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網絡,而是一個特殊的形態社會。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關于熟人社會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我所謂‘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我國小微企業大多數的微貸一直以來是由非正規金融機構予以滿足的,其完全有賴于其同所在熟人社會信用生態環境的契合。第一,中國農村長期受小農經濟的影響,產生了一套農村內部治理體系,農村熟人信用和聲譽機制為非正規金融借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二,中國現有戶籍管理制度為維護非正規金融借貸信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于中國農村地區有嚴格的城鄉戶籍制度限制,使農村家庭住址無法自由變動,這有利于融資方執行信用契約。第三,由于農村小微企業的發展和財產安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基層政府組織,這就使得基層政府組織可以對農村小微企業信用環境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熟人社會中的融資優勢
1.信息優勢。首先,熟人社會中的借貸活動普遍依靠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貸款方對借款方的家庭背景、財產情況、信用情況以及還款能力有一定的了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其次,在貸款期間中,借貸雙方基本在熟人社會這個圈子當中,監督成本相對較低,能夠較及時地掌握貸款的風險性。
2.成本優勢。首先,信息優勢降低了貸款審核期間的信息收集成本和貸款期間的監督、管理成本;其次熟人社會中的借貸操作相對于正規金融更加簡便,合同內容可以因企業的不同情況而靈活制定,因而成本更低。
3.擔保優勢。農村小微企業很難向正規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擔保品,但在熟人社會的借貸交易中,農村小微企業擁有廣泛的有形和無形擔保品。首先,例如土地使用權、房屋、農作物等,這類在正規金融機構看來是難以管理和處置成本較高的物品,在熟人社會中,由于借貸雙方的社會生活、生產環境基本類似,這類擔保品管理和處置起來相對簡單。其次,熟人社會中借貸雙方存在的信用關系、社會關系在借貸交易中是一種無形的擔保品。
4.約束優勢。熟人社會中的借貸雙方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農村小微企業通過借貸行為在熟人社會圈子中建立了一定的聲譽,如果借款不還的行為被確認或者在圈子內被多次傳播并被放大,將面臨聲譽和信用雙重損失的風險,違約機會成本較高,這就對借款方起到了強烈的約束作用。
(一)加快構建基于熟人社會特征的農村信貸供給市場。按照熟人社會的形態和特征在一定范圍內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緩解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途徑之一。農村小微企業布局分散、信貸小額、期限短等特征,決定了具有信息成本優勢、管理監督成本優勢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是較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組織,可以鼓勵在市場條件好的地區,在農信社、郵儲等之外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機構;在面向小微企業融資市場的業務層面,采用同熟人社會相契合的運作路徑和方式,充分考慮熟人社會結構及其信用功能,通過市場增量增加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供給,促進當地農村金融信貸市場的有效競爭,滿足農村小微企業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二)建立并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一是構建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有效地將熟人社會“軟信息”資源融入信貸業務中。積極搭建農村小微企業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加快建立農村小微企業信用評級發布制度和信息通報制度;二是要借助農村宣傳欄等媒介,加強政策宣傳、信用宣傳的力度,利用農村獨特的聲譽機制、面子觀念與處事之道控制農村信貸的道德風險,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文化氛圍;三是要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逃債行為、破壞和擾亂農村信用環境行為的打擊和懲罰力度。
(三)構建完善的農村信貸擔保運行機制。結合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緩解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構建適合國情的信貸擔保運行機制。一是積極推進抵押物創新。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山地林場經營權等交易市場,為擴大有效抵押物創造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為金融機構放貸化解顧慮;二是要積極探索新的抵押擔保方式。鼓勵農村小微企業開展自然人保證或聯保等多種擔保方式,推廣農業龍頭企業為關聯企業擔保,擔保公司擔保等擔保方式;三是要大力發展專業擔保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股國有融資性擔保機構,規范發展民營融資性擔保機構,建議另外設立服務“三農”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逐步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蓋城鄉、多層次差別化的融資性擔保體系。■
注釋:
①本文所稱小微企業是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
②二元金融結構,也稱金融二元性。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1973)指出,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現象,金融抑制通常表現為市場分割,所以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抑制條件下金融普遍呈現“二元”狀態。
1.蔡彬彬.2005.發展中國家金融二元結構的機理研究[J].南方金融,2。
2.陳錫文.2004.資源配置與中國農村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1。
3.董曉林、洪慧娟.2006.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
4.費孝通.1998.鄉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
5.羅必良.2009.村莊環境條件下的組織特性、聲譽機制與關聯博弈[J].改革,2。
6.潘功勝.2013.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J].中國金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