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電力公司財務部 袁惠萍
從西方早期財務管理的萌芽開始,財務管理經歷了資產負債管理、以利潤為中心管理、公司價值管理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也經歷了數次分權、集權模式的轉換,隨著企業并購擴張和跨國、跨行業的多元化發展以及適應市場環境、競爭環境的需求等,財務管理職能一直發生著變革,形成了集權——分權——更高層次財務集權管理模式。財務集中管理已成為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的必然趨勢,據統計目前世界500 強企業80%以上建立了財務集中管理模式。
隨著財務集中管理的不斷創新和企業管理環境的變革,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所需的信息處理提供了技術支持; 銀行等金融系統的結算方式創新以及先進的信息化和網絡化結算手段,為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技術平臺;企業集團自身也經歷著生產經營集約化、組織機構扁平化、經營范圍全球化等一系列的變革,促使企業集團的資金管理也必須順應這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通過資金集中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資金規模優勢,提高資金運作空間,整合公司資金資源,保障資金風險管理,滿足集團公司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對資金的需求。
(一)公司基本情況簡介。江蘇省電力公司是國家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運行、管理、建設區域電網,經營境內電力產品銷售,公司下轄13個地市級供電公司、51個縣(區)供電公司、20 余個檢修、施工、科研單位。截止2012年底,公司總資產近2000 億元,銷售電量3800 余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2800 余億元,擁有電力客戶3300 萬余戶。
江蘇省電力公司為法人單位,財務獨立核算,市、縣供電公司作為分公司,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公司的資產總量、營運資金、投資和籌資規模等都非常大,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特大企業,而資金作為企業的血脈,是公司財務管理的重中之重,強化資金管理一直以來都是公司追求的目標。
(二)公司資金管理的特點。一是客戶多,擁有3300 萬客戶,遍及全省各區域、各行業及居民千家萬戶,電費能否及時回收關系到公司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因此要求必須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回收電費并保證其安全;二是投資規模大,資金缺口多,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籌資活動,以較低的財務費用籌集所需的資金;三是現金流量大,收支業務頻繁,必須加強資金的科學調度,統籌安排,并要求必須設置經濟合理的資金安全儲備。四是資金安全管理要求高,必須強化資金風險控制管理。
(三)上級主管部門對資金管理的有關要求。一是國資委對資金集中管理的要求: 國資委為推動央企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強化資金監管,提升財務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 “資金集中管理是現代企業集團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對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防范經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要求各單位積極探索集團內部資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方式,為大力推行資金集中管理提出要求。
二是國家電網公司對資金集中管理的要求,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公司2012年躋身于《財富》世界企業500 強第7 位,為適應現代集團公司的戰略發展需要,提出了“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經營、精細化管理”經營理念,按照“集中、統一、精益、高效”的工作要求,提出了財務集約化管理的新思路,其中,資金管理要求推行資金全面集中,統一審批、統一管控,構建“資金池”等工作的資金管理目標。
(四)公司對資金管理的新需求。公司經營管理的變革對資金管理提出新需求,一是省公司對發電廠的上網電量進行統一調度,集中采集的購電量數據可以改變原來分散的購電費支付為省公司集中支付發電廠購電費提供可能,而占生產成本75%以上的購電費也需要集中支付;二是公司在推行人財物集約化管理過程中,陸續實現了物資采購的集中招標、集中采購、集中配送和集中付款,其中對占資本性支出50%以上的基建物資要求省公司集中統一支付;三是為有效利用現有資金,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公司推行集約化財務管理,要求將原來由各供電公司分散支付的大額資金改由省公司集中支付,如購電費的集中支付、集中招標采購物資支付以及有關稅費、財務費用等項目的集中支付。通過支付方式的改變,在省公司集中支付的資金約占全部資金支付的90%以上,也導致省公司層面的資金需求增加,需要資金高度集中和科學調度。
(一)結算中心管理模式簡介。江蘇省電力公司在20 世紀90年代以來致力于財務管理創新工作,特別是在資金集中管理方面根據電力企業資金管理的特點,選擇采用結算中心模式在一定范圍內實現資金集中管理,主要做法:第一,省公司成立結算中心,在商業銀行開設結算賬戶用于對外結算,各基層單位在當地商業銀行開設賬戶的同時在結算中心開設內部結算賬戶,用于公司內部的交易和資金歸集。第二,各市縣供電分公司在商業銀行開立電費賬戶,專用于電費回收,只收不支,每月定期自行將電費賬戶的收入資金轉入省公司結算中心指定賬戶。第三,省公司通過結算中心歸集基層單位閑置的生產經費資金和基建資金,即每個工作日各單位將當地商業銀行經費賬戶中超過備付額度的資金上劃至省公司結算中心的內部賬戶,并計算相應的利息。第四,結算中心對于上劃下撥的逐筆業務需要二次開票,并進行賬務處理。
(二)原有資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實行結算中心的資金管理模式對當時公司內部成員單位的資金結算和融通,盤活資金,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綜合效益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隨著公司不斷發展以及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原有的資金管理模式存在不足,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其局限性表現在:
1.資金集中度較低。受局部利益的影響,存在著部分基層單位故意推遲或減少上劃資金; 各地商業銀行網點人為壓票; 電費資金在地方代收銀行不及時劃轉到歸集賬戶等,影響全省的資金歸集比率。
2.資金歸集速度較慢。資金歸集周期過長,電費資金的歸集周期需要一周,影響資金周轉效率,不利于發揮資金規模效益。
3.資金管理效益不高。由于周期性的歸集資金,使資金分散在各單位的賬戶上,導致公司出現了存、貸款雙高現象,不利于公司的資金運作和統籌安排,同時增加了資金使用成本。
4.資金管理工作效率較低。由于結算中心對內部的開戶單位發生對外收付款時,需要二次換票,造成重復勞動;每日上下級各單位之間的資金上劃下撥必須開票和進行賬務處理工作量較大,勞動效率較低。
通過分析公司資金管理現狀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資金集中管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技術支持,因此,江蘇省電力公司聯手商業銀行利用其現有的資金集中平臺和信息技術支撐,結合公司資金管理實際需求,進行二次開發,形成具有江蘇省電力公司特色的“95598 集團賬戶”,實現了集團賬戶統一標識和時時監控,資金時時歸集和全部集中。
(一)用于資金集中管理的“95598 集團賬戶”模式及特點
1.統一開設銀行賬戶,統一編號。統一銀行賬戶管理,全省各單位與省公司相應在銀行開設賬戶,銀行賬號中的企業字段使用公司客服電話“95598”,省公司在各銀行省級承辦行開立一個“95598”集團賬戶一級賬戶,省公司會計處在同一網點開設一個“95598”集團賬戶二級賬戶,專項用于省公司對外支付和對基層單位的資金調度;各市、縣供電公司在當地相應銀行開立“95598”集團二級賬戶,包括收入賬戶和支出賬戶。
2.一級賬戶與二級賬戶的關系。省公司資金池賬戶作為一級賬戶是實賬戶,基層單位賬戶為二級賬戶是虛賬戶,集團賬戶一級賬戶反映集團資金實際增減變動情況,集團二級賬戶為零余額、零積數,顯示賬面虛擬額度;一、二級賬戶實行聯動,時時歸集資金,在途資金為零。
3.銀行賬戶的收、支、余額控制。收入賬戶,省公司統一授權銀行對二級收入賬戶設置支出凍結標識,二級收入賬戶資金支出僅限于流向一級賬戶。電費資金的解交工作是由商業銀行在月末將二級收入賬戶的賬面額度自動批量上劃至指定賬戶來完成的,并匯總進行賬務處理。
經費賬戶,省公司統一授權商業銀行根據公司及各單位的每周現金預算為各市縣供電公司二級經費賬戶設定該周每日支出限額,并通過系統集中進行批量設置,當日的支付限額節余自動作廢,保持零余額管理,其限額內的支付情況可以時時查詢。
透支額控制:各單位集團賬戶二級支出賬戶在限額范圍內使用,不可透支;省公司會計處二級專用賬戶,不設置日支付限額,不受其賬面額度的限制,可以透支,但當日最大支付額不能大于一級賬戶實際存款余額。
4.公司與銀行的對賬與查詢。省公司“95598”集團賬戶的一級賬戶開戶行每日向省公司提供統計的二級賬戶當日資金收支匯總清單;二級賬戶開戶行根據各二級賬戶虛擬賬面額度變動情況,提供銀行回單和對賬單;月末省公司一級賬戶開戶行對省公司提供各單位二級收入賬戶分地區批量歸集清單;省公司可對“95598”集團賬戶的二級賬戶進行時時查詢和監控。
(二)“95598 集團賬戶”實施的成效
1.銀行賬戶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大幅減少公司的賬戶數量,全省一級賬戶數量僅為原來的10%,二級賬戶也不足原來賬戶的40%。
2.資金歸集速度加速。集團賬戶一、二級賬戶的聯動,將用戶電費時時歸集到省公司一級賬戶,實現了零周期歸集資金和消滅了在途資金。
3.資金歸集比率全面提高。通過集團賬戶一、二級賬戶的聯動,資金的時時歸集,使各單位的“95598”集團賬戶二級收入賬戶余額始終為零,實現了二級賬戶資金的全部歸集。
4.資金管理工作效率更加高效。上下級往來不用每天逐筆核算及重復開票工作,只需月末匯總進行賬務處理,提高了全省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
5.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改變了銀行存、貸款雙高的局面,充分發揮了公司的資金規模優勢,每年通過資金統籌安排、合理調度、集中運作,大幅降低了資金成本,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6.資金風險防范更加有效。省公司可以時時監控各級賬戶變動情況、掌握全省資金狀況,實行二級收入賬戶零余額管理和二級經費賬戶限額控制,實現對資金的有效監控和風險防范。■
1.孫靜芹.2004.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
2.楊雄勝、陳麗花.2007.集團公司財務管理.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