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
新聞綜述:
上市公司年報發布接近收官,業務招待費的排名最為引人關注,因為名列前十的絕大多數都是央企,合計達到29 億元。其中,中國鐵建以8.37 億元的業務招待費雄踞榜單首位,相當于該企業全年凈利潤的10%。此外,2012年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中,中國交通建設、中國水電、上海建工、葛洲壩、中國北車、中煤能源等6 家央企的招待費都超過了1 億元。另外,有241 家上市公司的業務招待費超過1000 萬元。
評員觀點:
吃吃喝喝,請客送禮,多少單位和個人在其中忙碌?官員陷入酒桌文化,企業靠“招待”拿項目,個人家庭要辦點事也時常要送些人情。這就是熟人社會,人情關系開道,辦事不講規則而講“感情”、講利益交換。中國鐵建時任總裁趙廣發面對8 億多元天價招待費的質疑發飆:“這是扯淡,別的企業招待費更多,只是賬面上沒反映。”置身這樣的社會氛圍、商業環境中,趙廣發的“委屈”似乎有些道理。社會環境如此,別人這樣干,我們不這樣干拿得到項目,混得了世界嗎?還有,趙廣發“不幸”的是,他是上市公司的總裁,不得不向社會公開這樣的招待費,那些非上市公司的國企卻可以不公開,他們“花了也白花,白花誰不花”,上市公司卻陷入質疑的旋渦,大喊不公。
然而,趙廣發們的邏輯不是正派的社會通行的邏輯。這也暴露了我們當前的商業文化和整個社會環境出了問題。就企業招待費開銷而言,如果以招待費的名義去“競爭”,整個商業行為會陷入拼賄賂的規模和技巧,而不是拼質量、拼創新的局面。當這樣的不正當競爭成為常態,市場經濟需要的公平競爭環境就會遭到破壞,整個社會大把大把的開銷就耗費在非福利生產的尋租性質的交易費用上。它不斷撐大管工程、管項目人的胃口,更多地制造出商業賄賂和貪腐的機會。其實,上市公司高管也明白這一道理,否則他們不會面對這些質疑怒火中燒,還以對國企傷害太大的名義勸告媒體不要報道。
分析這份招待費排行榜,不難發現兩個事實:一是工程建筑類企業上榜最多,招待費規模最大。這說明了工程建筑費用很大一部分被人吃掉了或以招待費的名義被人貪掉了,這些開支沒有用來提高建筑質量,它的存在直接威脅著道路、橋梁、房產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安全。敢吃掉工程費用,敢忽略建筑質量和社會安全的企業,其社會責任、社會信用在哪里?二是國有企業在招待費開支上最為“慷慨”,資金充足、出手闊綽的國企在監督不足的情況下浪費嚴重,存在著一種“崽賣爺田不心疼”的現象。這些國企可以發生天價吊燈、天價茅臺等事件,以“業務招待費”的名義揮霍當然也有可能。國企過高的招待費還會產生另一種后果,這些國企央企利用自己財大氣粗的優勢,通過招待的方式來和自己的客戶獲取優惠的商業機會,這對老老實實在市場上打拼的企業是一種傷害,這樣形成的競爭優勢是不公平的。
天價招待費招待了誰?同樣要聯系這份排行榜來分析。一方面,國企有可能利用招待費的名義報銷一些不合理的費用,甚至利用這個科目過橋,化公為私。相對而言,私企招待費節制一些,除了財力限制的原因,他們也沒必要在招待費上做假賬。另一方面,這些國企承接大量的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是他們的大客戶,那么真正花出去的招待費花在誰身上似乎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國企上市理由之一就是引入社會監督,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從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角度看,上市公司把錢花在招待上,客觀上侵蝕了股東的利益。由于社會股東、中小投資者信息不全,對公司的約束手段有限,導致一些上市公司無視社會監督,按管理層自身的利益偏好行事。
當前,中央在治理政府部門的職務消費和招待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國企和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相關規定還不夠完善。建立上市公司及其他國企招待費上的制度硬約束,讓“業務招待費”陽光化,接受公眾監督,這是公司治理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