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麗,孔德生
(長春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一代成熟、穩定、有能力的中央,在其長達十幾年的執政歷程中,最突出的政績就是創立了一個創新理論、開辟了一條特色道路、實現了一次歷史性巨變、造就了一位世紀偉人、培育了一代新中央。這“五個一”,是其豐功偉績的核心內涵。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歷史背景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在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從萌芽到定位,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從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屬于鄧小平理論的準備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是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階段;從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進一步豐富發展的階段;從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科學體系的階段;從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鄧小平理論的地位確立階段。
鄧小平理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一以貫之的精髓。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首要而又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比較系統地回答了有關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發展階段、外部條件、發展動力、戰略步驟、政治保證、祖國統一以及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基本問題。其中所蘊含的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改革開放理論、“一國兩制”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現代化戰略理論、軍隊和國防建設理論、統一戰線理論、外交戰略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等重要內容,貫通政治經濟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從實踐價值上來說,鄧小平理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科學指南。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講,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寫入黨章,確立為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明確鄧小平理論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根本性指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共經歷了長達14年的探索歷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實現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開始起步,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階段。從十二大到十三大,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全新命題,我們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全面展開階段。從十三大到十四大,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和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拓階段。
在第二代領導集體執政時期,黨盡管還沒有正式提煉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概念,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已經明顯體現,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富強民主文明”的建設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有機統一整體。其中,“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中國特色道路的前提和基礎,“三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它的具體展開,“富強民主文明”發展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努力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世界多樣化民族發展道路中開辟出來的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新道路,其全面展開和深入推進,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掃除了障礙,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廣大的第三世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領導下實現的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為標志的第三次歷史巨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改善和發展,是對不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的一場革命。它的中心任務是解決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國強民富的重大歷史課題。
第三次歷史巨變的顯著標志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以全方位展開,其主要內容與表征:一是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到其他領域全面推進。二是對外開放全面展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格局。三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翻兩番”的建設目標提前實現。四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轉變。
第三次歷史性巨變是在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實現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閘門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實現20世紀中國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基礎上實現的。它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基本內容,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現代化征程。
在第二代領導集體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數較多。葉劍英、李先念、陳云等人與鄧小平為同一時代人,他們長期共事,彼此熟識,并為鄧小平第三次復出而奔走呼號,不遺余力。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們一致擁護并全力推舉鄧小平出來“掌舵”。在1980年11-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葉劍英和許多同志都曾提議鄧小平為黨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在鄧小平堅辭不就的情況下,葉劍英又主動提出在中央常委的排序中將鄧小平排在他的前面。對此,鄧小平仍不同意。葉劍英代表與會同志對鄧小平在黨內、軍內的重要地位作了高度評價,對鄧小平的核心作用予以首肯。
胡耀邦、趙紫陽等新一代領導人年富力強,他們在1975年整頓等特殊時期就是鄧小平路線的堅定追隨者和出色執行者,十分推崇、擁戴鄧小平,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反對“兩個凡是”、支持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斗爭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洶涌大潮中,始終認同鄧小平的決策權威、堅定不移地維護鄧小平的核心地位。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剛剛當選中央主席的胡耀邦發表講話,再次強調了鄧小平在中央領導集體中的核心地位與中流砥柱作用,認為這個情況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告訴全黨、全世界。
鄧小平資歷老、政治經驗豐富、能力超群,熟悉黨政軍等各方面領導工作,政績卓著,有口皆碑,最適合擔當核心領袖。全黨全國人民為鄧小平的政治智慧、領導能力、遠見卓識和雄偉氣魄所折服,堅決擁護鄧小平“掛帥”引領中國新時代航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所有成員不辭辛勞、一同奮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發生了20世紀第三次歷史性巨變。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初步形成第二代領導集體后,鄧小平就開始安排交接班的問題。鄧小平等人認真汲取毛澤東在接班人問題上所犯錯誤的沉痛教訓,提前準備、集體選拔培養接班人,主動讓位、嚴格把關,在1989年北京風波的非常時期,親手組建第三代,為順利實現代際交接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1989年政治風波發生后,組成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被正式提上了重要議程,交接班的步子明顯加快。1989年6月下旬,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會議撤銷了趙紫陽的領導職務,改選江澤民為總書記,正式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9月,鄧小平對中央政治局常委提議江澤民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并強調“江澤民同志應該成為你們這個集體的核心”[1]。11月初,中共中央召開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決定江澤民接任中央軍委主席。這樣,經過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三屆五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正式形成了以江澤民為領導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并實現了第二、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之間的順利交接。
在北京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后,中國的改革發展形勢對年輕的第三代中央提出了嚴峻挑戰。關鍵時刻,鄧小平毅然南巡,并發表重要談話,為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指點迷津,也為十四大的順利召開指明了方向。1992年10月19日,十四屆一中全會選出了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這是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的更為關鍵的一步,標志著兩代中央全面交接的完成,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執政能力和領導地位更加受到認可。鄧小平同新當選的黨中央領導同志一起親切接見出席十四大的全體代表時,勉勵江澤民說:“這次大會開得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2]十四大閉幕后,第三代中央穩健執政,堅決貫徹落實大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真抓實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9.
[2]何平.掌聲獻給總設計師[N].浙江經濟報,199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