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茹
(1.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0;2.浙江傳媒學院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18)
上海的戲曲演出劇場歷經變遷。最早關于上海劇場的文字資料來自于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其中記載元代上海已有“勾欄”形式的演出場所。明清時期,上海出現了許多寺廟、會館公所、酒肆茶樓、私家園林劇場以及各種臨時搭建的鄉鎮戲臺。近代開埠以來,外來及本地衍生的劇種相互競演于上海灘,從咸豐初年第一家營業性戲院——三雅園開張,至1917年最后一個茶園“貴仙”歇業,上海先后有過117 家茶園。①
“茶園”稱呼的由來雖各執一詞,但這種劇場的觀劇環境、建筑布局、營運體制、觀賞趣味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在劇場功能方面,與專業劇場觀看演出的單一功能不同,“茶園”是多功能的劇場,觀眾在戲園中不僅可以假戲園擺酒請客,招伶陪筵侑酒或演劇助興,還能招妓同觀。
其次,對于戲曲的觀演方式,北京人是聽戲,上海人則是看戲,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戲曲演出對于滬人而言只能算是一場社交活動的組成部分,成為一種“背景演出”。這種戲園的觀演方式與酒肆茶樓式(私家園林式)劇場一脈相承。這類劇場初以設宴款客為主而輔以戲劇演出,后以戲劇演出為主而兼營酒菜。雖然茶園與酒肆茶樓式劇場的觀劇環境不同,觀賞趣味有所提升,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而言,二者的視聽質量仍然不高,觀劇環境仍然雜亂無序。
再次,與專業劇場良好的物理環境與嚴格的運作程序不同,茶園在建筑布局、劇場運營等方面也獨具特色。一般來說,專業劇場觀眾廳的座位都面對舞臺,并盡可能保證觀眾良好的視線,避免一切視聽的干擾。而茶園的正廳設有許多方桌,觀眾圍繞方桌而坐,僅有四分之一觀眾面向戲臺,邊廂座位及邊廂后的“立看”也不正對戲臺,只有后廳的“立看”才面對戲臺。
1843年開埠后,上海迅速崛起,人口也急遽膨脹。移民紛繁多樣的欣賞趣味與審美需求吸引著各地劇種及藝人登滬,使上海逐漸成為融匯創新與兼收并蓄的南方戲劇中心。昆曲、徽劇、京劇以及各地灘簧等先后涌入上海,它們彼此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茶園時期,上海劇壇極其繁榮,具體表現是激烈的“昆亂之爭”。昆腔為雅部,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等,統謂之“亂彈“?!袄y之爭”反映了活躍于晚清上海的昆曲、京劇、徽劇之間的競爭與融合。
因上海自元、明以來就有古典戲劇編演的傳統,其地理位置又與昆曲誕生地蘇州毗鄰,所以昆曲是早期上海舞臺主要的演出形式。明清時期,上海昆劇的觀演之風頗為興盛。上海開埠后,經濟迅猛發展,吸引昆曲戲班、藝人紛紛登滬,本地戲班大幅銳減,并催生了具有營業性質的戲園。咸豐元年(1851),位于南市四牌樓附近的“三雅園”建成營業,專演昆曲,成為上海戲曲演出走向商業化的開端。
咸豐初年,流浪江湖的里下河徽班在八仙橋搭臺唱戲,就此立足上海,逐漸取代昆曲在上海的地位。徽劇劇目豐富,表演粗獷,唱腔多樣,其徽昆的唱腔曲牌較蘇昆粗獷強烈,使聽慣典雅蘇昆的滬人耳目一新,幾乎主宰了上海的戲曲舞臺。昔日蘇昆名班如大章、大雅等已無人問津,昆曲則幾成絕唱。
清同治五年(1867),英籍粵商羅逸卿在寶善街寧綏街之間建立仿京式茶園“滿庭芳”(演京、昆、梆子),并從天津請來皮黃戲班登臺演出,唱做極其火熾,由此皮黃戲正式南下上海,最終被上海人定名為“京劇”。[1]“滿庭芳”京戲茶園的成功開幕及京劇的南下,引發了上海京劇戲園開張的熱潮[2]。初時,在“茶園”中,京徽昆亂尚能雜湊成班,各擅其勝,而后“自有京班百不如,昆班雜劇概刪除?!雹谥凉饩w年間,京劇獨霸上海劇壇,而“昆弋諸腔,已無演者;即偶演,亦聽者寥寥矣?!保?]連名重一時的三雅園的昆曲演出也上座清淡,境況十分落魄。迫于生計,昆班等諸腔藝人不得不依附于京班戲園。
這場“昆亂之爭”以昆曲的退場而告終。不過,在京劇與昆、徽、梆子等競爭與合演中,京劇與其他劇種相互交流借鑒、滲透與融合。諸多昆、徽班藝人雖紛紛加入京班,但多堅守傳承之志。而京劇亦受到了以昆曲為主的其他諸腔的影響,在上海這個十里洋場逐漸褪去貴族的華衣,逐漸變成愉悅市民耳目的“海派京劇”。
在上海的117 家茶園中,京戲茶園占有103 家[4],其中春仙茶園和丹桂茶園競爭甚烈,成為“新舞臺”成立之前演出改良京劇的兩個主要場所,分別展開對傳統戲曲從劇本內容到演出形式、表現手法的全面變革。
自19世紀后半葉始,上海戲曲舞臺上已經開始演出穿戴時裝而表現現實生活的新編劇目——時事新戲(亦稱時裝新戲),從形式上對京劇開始大膽的變革,如編演皆擅的汪笑儂(1858-1918)。他出身八旗,中舉捐官,后在天津下海成為京劇演員。早在梁啟超提出改良戲劇的吶喊之前,他就編演了反映戊戌變法失敗的《黨人碑》,是京劇界最早從事戲劇改良實踐者之一。光緒三十年(1904),他與陳去病等人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這是近代中國第一份專門提倡戲曲改良的文藝叢報,明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
清光緒間,汪笑儂初次到滬,先在丹桂茶園掛牌獻自編京劇《馬嵬坡》,然未引起轟動。后復南下,主要活躍于春仙茶園,在編演方面大膽探索、諸多創新。他編演的新劇一部分取材于現實生活,直擊時弊、倡言改良。汪氏所編諸劇雖名新戲,“而起訖動止之間,一守京劇成規,且劇情慷慨而多沉痛,與彼爭奇斗異之新劇,適得其反?!惫释羰纤幋祟悜騽〔⒉皇钦嬲饬x上的新劇。
汪氏對京劇改良非常廣泛,無論是劇目內容還是表演形式都有所創新,被譽為“獨于黑暗世界中灼然放一線之光明”的“梨園革命軍”。他的唱腔不求花哨,只求易懂而悅耳,格律突破陳規舊習。同時要求劇本臺詞通俗,大量運用白話,間或雜有成語、諺語。念白取消中州韻,改用京白或蘇白。在服裝上,讓演員著時裝甚或洋裝,同時對京劇的表演程式進行改革。觀眾以為“今笑儂以新戲改良,處處刺激國人之腦,吾知他日有修維新史者,必以笑儂為社會之大改革家,而論功不在禹下也?!?/p>
當汪笑儂在春仙茶園大量編演新戲,致力于京劇改良運動的同時,丹桂茶園的京劇藝人夏月珊、夏月潤兄弟以及潘月樵,也排演了《亡國慘史》、《新茶花》、《黑籍冤魂》等諷時勸世的時裝、洋裝京劇劇目,并進一步減少唱腔、增加對白,并在表演動作、音樂格律、演員服裝、舞臺道具等方面加以改革,使戲曲由傳統的虛擬性、程式化向寫實化的方向轉化。
[注 釋]
①按照《上海戲曲演出場所變遷一覽表》中記錄所統計,《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 集,1987年。
②其中雜劇泛指與昆曲同時流行于上海的徽班戲、山陜梆子班、紹興高腔班和廣東班等地方戲。見海上逐臭夫作《滬北竹枝詞》,《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 集,1986年。
[1]《申報》首見京劇一詞[C]∥蔡世成,選編.《申報》京劇資料選編,1944:10.
[2]姚民哀.南北梨園略史[C]∥周劍云,主編.鞠部叢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3]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一冊(戲劇類·戲劇之變遷)[M].中華書局,2010.
[4]上海戲曲演出場所變遷一覽表[C]∥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 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