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欽賜
(泉州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高校貧困生多數是來自貧困地區的經濟困難家庭,由于經濟困難造成的自卑、焦慮等不良心態逐漸暴露,在求職過程中往往缺乏勇氣和自信,不能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和水平,在機會面前沒有努力爭取,尤其在屢次遭受挫折后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家人的希望與重托加大了他們的心理壓力,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感到前途渺茫,許多高校貧困生在求職無果的狀況下選擇了逃避的方式,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加大了貧困生就業的難度,使他們在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地位。
高校貧困生多來自邊遠農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他們的家庭認為考上大學將來必能出人頭地,是扭轉家庭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不惜舉全家之力、四處籌錢供孩子上大學,大學生肩負著巨大壓力,因此他們將就業單位定位于大城市、大企業或者大機關里薪水高、起點高的職位,對于其他的基層單位及小企業甚少關注,殊不知這樣不但錯失了許多就業的機會,而且成功的幾率也很微小。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結構性矛盾突出。
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困難,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受到較大限制,導致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和素質等欠缺。許多貧困生在剛邁入大學校門不久便到校外打工,賺取生活費用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由于缺少專業技能,他們只能做一些體力的或毫無專業技能的勞動,由此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致使他們專業技能不扎實。由于教育資源和家庭經濟能力的限制,貧困生在體質、智力、技能等方面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在音樂、美術、舞蹈、計算機、外語等技能上與家庭經濟較好學生存在差距。
大學生在求職中總要負擔一定的就業成本,如交通費、自薦材料費、通訊費以及置裝費等,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壓力的增加以及求職經驗的欠缺,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盲目性,高校貧困生由于經濟的壓力,負擔不起過高的就業成本,面對一次次的招聘會門票,面對其他城市和地區用人單位的面試通知和昂貴的交通費用,他們最后只能有所放棄,錯失不少機會。而在社會平等競爭用人機制還沒有健全的今天,個人社會背景和家庭擁有的社會網絡資本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方面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貧困大學生的家庭大多屬于農村和城鎮弱勢群體,經濟條件差,生活圈子狹窄,家庭和社會關系非常有限,社會資源相對匱乏,在就業中處于不利位置,一些成績優異的貧困生面對家庭拮據的經濟狀況,不得不放棄考研的想法,對出國、自主創業等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關系到畢業生本身及其家庭,也關系到學校與教育的使命,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未來。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應當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高度重視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改變傳統的理論授課方式,適當增加專業課的實習環節和動手環節,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增加經驗。明確以“學生為本”的就業工作理念,提高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提供更多的關懷和輔導,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和誠信意識,幫助他們自立自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重視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政策的宣講和就業形勢的教育。針對貧困畢業生眼高手低的狀況,應引導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使其充分了解就業的難度,樹立其高校貧困生新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就業觀。在貧困生能力培養和就業指導上給予重點幫助,積極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提高貧困生的社會競爭能力。
高校應積極聯系社會,建立更加完善的貧困生幫扶體系,穩定和完善針對貧困畢業生的各項優惠制度,在經濟上擴大“獎、貸、補、助、減”的范圍和力度,改善貧困生的生活環境,為貧困生就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考慮到高校貧困生的實際困難,高校就業辦應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幫助貧困生降低就業成本,例如免費組織已成功求職特困生宣講求職經驗,發動黨員干部和教師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就業開展免費培訓,舉辦校園招聘會,為高校貧困生和用人單位搭建在校交流平臺,為高校貧困畢業生提供網上遠程面試系統的機會,發動校內各方資源,重點給予貧困生就業方面的扶持等。
首先,解決貧困生就業難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減少貧困生的數量和貧困程度,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鄉鎮和集體經濟,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擴大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就業難的突出問題。社會上之所以出現人才相對過剩的情況,就是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畢業生都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另外,國家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轉變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調整,增加高素質大學生就業的容量。其次,轉變政府職能,為大學生尤其貧困生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降低人員流動的障礙,消除地區歧視,為貧困生就業提供更好的政策條件,要優化就業網絡系統建設,舉辦更多的公益性招聘會,開展針對高校貧困生的就業援助活動,舉辦人才交流會、人才集市、網上人才市場,給予高校貧困生與就業單位雙向交流的平臺,降低大學生求職所需的費用。再次,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繼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提高各級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培養創新型現代人才,不斷適應現代高科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高校貧困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等不良的社會風氣,正確認識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理解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黨和政府一直在努力發展經濟,縮小貧富差距,并對自己和社會要充滿信心,相信只要自己不懈努力,一定會取得成功。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不怨天尤人,同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學習中就要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需要,從而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適應社會就業的要求。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集體活動,例如加入校園社團,參加學生干部的選舉活動及各項競爭性的比賽,努力展現自我,提高自身人際關系與組織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擇業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優點與綜合素質,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樹立多元就業的意識,認識到在基層、小單位、西部、農村等地都是有廣闊的就業空間的,拓寬自身的就業選擇,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為自己找到準確的社會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1]王紅.提高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競爭力淺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2010(12):4.
[2]花軍,張曉燕,胡海青.高校貧困生就業中的弱勢分析與對策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5):68-70.
[3]陳秋余.淺談高校貧困生的就業指導工作[J].衛生職業教育,2009(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