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久青
(沈陽音樂學院 公共基礎部,遼寧 沈陽 110818)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勾畫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報告指出:“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1]如何使十八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進入學生的頭腦,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具有思想活躍、價值多元的特點,大學學習階段正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課堂為主渠道,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和人民共同作出的客觀選擇。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師可以嘗試將十八大報告的亮點、熱點、創新點和教材內容相結合,使報告內容及時融入教案、融入課堂,同時應以史實為依托,強調實踐環節,使學生了解國史、國情,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的思路框架如以下四點。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2],這是貫穿20世紀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授課過程中,可以追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的歷史發展脈絡。甲午戰爭時期,孫中山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它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斗的目標。無論是農民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的改良派、革命派,都試圖在歷史的舞臺上以自己認可的方式改變中國的命運。然而,最終無一例外都走向失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艱難的探索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人千辛萬苦贏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經濟上依然十分落后。沒有經濟上的保障,政治上的獨立是不鞏固的。通過總結失敗的經驗和艱難的探索,1978年中國迎來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通過對民族復興課題歷史線索的梳理,可以使學生了解民族復興是中國幾代人百多年來的強烈愿望,中國共產黨正是帶領全中國人民完成這一回答歷史使命的中堅力量,從而引導學生自覺產生對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百年目標正是與近代中國的國情緊密結合的。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所堅持的封建主義道路未能挽救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和自由富強;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所提倡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未能完成上述兩大歷史任務。而中國共產黨人選擇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并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統治。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于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重要的課題。鄧小平曾經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讓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十八大報告的創新體現在提出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字之變體現了新的內容和思路。建設小康社會強調過程,而建成小康社會則強調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結果。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是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社會道路優越性的現實體現。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中國人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巨大成績相結合。“兩個百年目標”是奪取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里程碑,要使學生由此產生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風雨歷程。為著民族解放、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團結廣大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它既建設了新社會,創造過舉世為之震驚的人間奇跡,也遭受過嚴重挫折,面臨過眾多棘手的難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要跳出“歷史周期律”,需要民主監督,需要不斷地加強黨的建設。十八大報告按照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要求,提出了黨的建設的新格局。“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進取,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1]中國共產黨只有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才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建設的新格局是黨在新的形勢下,對黨建工作的新思考,是對黨的自身歷史的正確認知,它指出了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根本,再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關鍵要素。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史實講述讓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經受了近百年的歷史考驗,它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使學生在黨和國家的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堅定對黨的長期執政的信念。
作為理論課堂的延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實踐環節同樣不可忽視。200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就提出了“劃出2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的要求。2011年2月,教育部又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提出了“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落實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的明確要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史實、史論,還要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平臺主要承擔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過程的組織及其實踐結果的評價考核。它的創建有利于教學實踐環節的細化和完善。在實踐考核環節,學生實踐成績應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主要以學生參與程度、實際表現為依據,結果考核主要以學生的社會考察、社會調查報告以及參觀訪問的心得體會、社會服務效果、社會紀實影像等為依據。將綱要課程史實、史論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一方面學以致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學生在動手、動腦、走向社會的過程中聆聽社會的聲音,探尋人民的需求,增強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通過教學實踐,給學生親歷躬行的平臺,喚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學生群體特點突出,思想活躍,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在大學生中開展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用空洞的理論和說教難以奏效。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情感升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應以豐富的近現代史實為依托,融十八大報告精神于教學內容中,同時充分發揮教學實踐平臺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將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融合,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建設人才。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胡錦濤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R/OL](2012-11-09)[2013-01-08].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 l.
[2]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