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語用學理論是語用解釋與翻譯的理論基礎,從結構語言學到功能語言學再到符號學,都對語用學理論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尤其是解構主義理論下的語用學的迅速發展,給翻譯標準的重新審視與審查提供了更加通用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與現代的翻譯理論非常貼合,注重從變化不定的語言環境中整體把握原語言信息的動態系統,不再追求一字一詞的對應,而是力求達到譯文與原文整體對應效應的實現。
解構主義把自己的行為稱之為對形而上學的一種批判,或者可以說是一套消解的語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確定了意義的策略。我們對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策略以及理論進行了整理,它們包括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延異、替補、互文性。為此,德里達用他的“去中心”的觀念,對西方哲學史上的那些所謂的柏拉圖“邏各斯中心主義”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他的這種理論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
德里達的解構策略包含了反對“語音中心論”、瓦解二元對立、發明延異概念、“替補”以及“互文性”等五個方面。德里達在解構主義理論方面的重要成就突出表現在:否定了邏各斯主義的“語音中心論”,建立了一種“文字學”,以便突出并確認書寫文字的優越性。
一般來說,解構主義在翻譯中的突出表現為:解構主義讓那些長期在人們的頭腦中占據的邏各斯中心論得到了解放,使得原本具有森嚴等級的對立的二元被打破了,進而得到了概念間沒有中心和等級、只存在差異的觀點;解構主義發現了能指之間的互指、多義和無限延異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文本的開放性和互文性;同時,解構主義也強調了讀者和批評家的重要作用。
解構主義雖然功勛卓著,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解構主義以無中心論反對中心論。解構思想并沒有由于形而上學這樣的悖反邏輯而變得成功,反而使會情況加劇惡化,使它陷入了另外的歷史困境,即對事物進行意義不定、真理虛妄、漫無邊際的解釋。
解構主義對翻譯的功能并不是萬能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講究語用學理論的具體作用。在解構主義的理論指導下,語用解釋策略將更有用武之地。
首先,從學科的交叉性來說。翻譯的研究對象、任務和特點與語用學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為學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其次,從研究對象上來說,二者有著共同的研究目標,即語言表達與語言理解。二者都認為語言的理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都注重語境在話語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兩門學科一致認為,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語言知識,還涉及對認知、心理、文化等諸多方面知識的全面理解。運用語用解釋策略將成為翻譯學研究與發展的一個新范式,會在翻譯的進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解構主義與語用學解釋策略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首先,從語用翻譯中的關聯理論來說,如果要準確理解原文,就必須先重視原文的語境,然后通過對語境的深入分析,再找出原文與語境間的最佳關聯,從而獲得理解原文的語境效果。而要獲取關聯,就得依靠譯者的百科知識以及對原文語言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來獲取對翻譯的有用信息。
其次,從語言和翻譯行為的施為性來說,解構主義指導語用學解釋理論,更好地詮釋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構性的語用學翻譯理論,從嶄新的層次、全新的視角,道出了翻譯的一個更加具體的事實,即語言與翻譯的施為性,批判了奧斯丁等人語用學理論的不足,建立起一種可以解釋包括翻譯在內的語言變化與語言交際的新的翻譯策略。
最后,語用學應用于翻譯是翻譯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解構主義在這種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更好的指導與引導作用。在當代,眾多學者借鑒語用學理論來考察翻譯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奈達為代表的傳統語用學理論翻譯文本的諸多弊端。因此,羅賓遜先生參照多種翻譯理論,并在解構主義的深刻影響下,提出施為語言學。
解構主義是與結構主義針鋒相對的。從解構主義觀點出發,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分為陳述性語言與施為性語言學兩個大類。陳述性語言學的側重點是語言中不隨語言環境變化的方面,這就像一幢建筑物的地基,是一個穩定的客觀結構,因此陳述性語言研究的就是語言中的一種“地基”結構;而施為性語言學更加注重語言中言者與聽者之間對語境特點的理解。這種施為性語言學就是解構主義指導下的語用學翻譯的重要成果。從這層意義來說,現代語言已經開始排斥施為語言學。因為傳統的翻譯理論研究的重點都是陳述性語言學,這樣的一種翻譯理論是一種追求等值的信息論模式,而這恰恰是制約翻譯向前發展的一個重大瓶頸。
為此,我們在解構主義指導下,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語用學解釋策略在翻譯中的重大應用。如果語用學的翻譯策略只是復述原文內容,那還只是停留在陳述學的語用翻譯技巧上,并沒有上升到翻譯活動的施為性層次上。其實翻譯在有些時候和話語行為是一樣的,都會對讀者產生一種施為性的作用。在翻譯中如果死守等值的的觀念,會對譯者的行為發出體產生偏見,從而否定譯者是會話含義發出者的主體,而忽略了譯者的存在。譯者對作品中的各種語言以及符號的理解,甚至對語言施為性的理解與解讀都是翻譯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說從解構主義的視角出發,陳述性語言已經喪失了生存的土壤,施為性語言學的發展將是翻譯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用學發展的必經道路。
本文詳細闡述了解構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剖析了解構主義對翻譯的重要作用;以德里達的結構主義為例,重點研究了解構主義對于翻譯的創新與突破,指出了解構主義存在的缺陷以及遭人詬病的原因;分析了翻譯學與語用學之間的聯系,從本質和研究的對象以及未來的發展出發,指出利用語用學在翻譯學上的創新應用將是翻譯學研究的一個嶄新的范式;指出了解構主義與語用學的結合,利用解構主義理論對語用學翻譯進行指導的重要應用,肯定了語用解釋翻譯策略的重要應用,并提出翻譯中施為性語言學將成為翻譯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1]李娜.翻譯中的解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2]許鈞.翻譯的主體間性與視界融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3]呂俊.翻譯學:解構與重建——論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對翻譯學的建構性意義[J].外語學刊,2002(1).
[4]唐述宗.是不可譯論還是不可知論[J].中國翻譯,2002(1).
[5]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侯向群.“理解的重釋”——建構主義的翻譯學之理解觀[J].外語學刊,2003(4).
[7]趙慶齡.語用學翻譯研究概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
[8]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