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三明學院管理學院,福建三明 365004)
“基礎會計”課程是高等院校經濟類的專業課程,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它闡明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課程的培養目標通常包括3個方面:一是素質教育目標,使學生具備會計職業的基本思維方式;二是能力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知識教學目標,使學生具有確認、計量、計算、記錄、報告各種經濟業務的基本技能。以“基礎會計”為起點,培養“理論+實踐”型會計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工作過程來安排教學。
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意味著不能只根據相對穩定的工作活動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而是要面向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工作過程來培養學生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能力。
與傳統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相比較,工作過程導向教學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它采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容易進入職業角色,了解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以后學習中有的放矢,提升教學效果。其次,采用情景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目標、教學環境、課程實施主體、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教學過程更加貼近職業實踐。第三,突出了工、學結合,將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為一體,學生心理過程與行動過程融為一體,即“教、學、做”一體化,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構建了一種以合作為主題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本科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目標通常定位在“應用型+研究型”。所以,在基礎會計教學中,應始終以“既能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又能繼續開展理論研究”為核心,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不能強求一律。
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論介紹、實務操作和財經法規3個主要部分。大部分教材采用按學科體系編排的“平行”結構,這對初次接觸會計學的學生來講過于分散和凌亂,缺乏邏輯性,不易接受;而按照“串行”結構,將會計賬務處理的工作過程作為軸線,針對工作過程的每個工作環節來設計學習情境,根據完成學習情境中的工作任務來組織課程內容,可以明晰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大量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
(1)講授法與討論法結合,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學生缺少對社會經濟活動內容的理性認識,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的會計處理技術和方法等內容需采用講授教學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相關知識,在講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的聲、光、色等效果,增強仿真性,讓知識變得更鮮活。比如,在講解會計核算對象時,可先向學生展示圖片,然后圍繞圖片介紹企業資金運動過程和資金形態。
講授法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的知識傳授,不能完全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而講授法與討論法結合使用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提出3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問題1,企業從哪兒獲取資金?(目的:理解經濟業務的完整性)問題2,貨幣資金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目的:體會具體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問題3,固定資金怎樣轉化為生產資金?(目的:感受本學科的抽象性)
(2)廣泛使用導向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導向、能力導向、實踐導向為主體,全方位、全過程地實施導向式教學法,以使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正確的思維方式。以問題為導向引入課程所要介紹的基本原理,引發學生求知的愿望和興趣。在能力導向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與實踐能力。應試能力一方面要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還可以以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內容為教學參考,使學生在一次學習過程結束后能夠順利通過兩個考試,為畢業、就業準備條件,一舉多得。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次實訓(尤其是集中實訓)。集中實訓至少應包括手工賬和電腦賬兩部分(可分次進行),手工賬因其財務資料更形象直觀,賬務處理程序更貼近講授部分的內容,實訓效果往往好于電腦賬。但是隨著各類財務軟件的普及,利用電腦進行會計處理是今后財務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因此也可以選擇通用的財務軟件對學生進行訓練。另外,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既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實踐導向的原則,無論是介紹原理與方法,還是選擇例題和作業,都應盡量切合實際,模擬實際業務的多樣性,讓學生充分感受會計工作的真實脈動,訓練學生的發散型思維。
(3)使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引用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這些案例中,既有書本中反復強調的典型的會計業務,也有學生在課堂上從未接觸過的問題和領域,讓學生去判斷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領會學以致用的道理。
總之,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按照工作內容調整教學體系,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實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啟發式教學開拓發散性思維,通過案例式教學深化職業思維,使學生盡早樹立“會計人”的職業形象,從而高質高效地達到“基礎會計”課程的培養目標。
[1]會計本科課程體系優化改革探討[EB/OL].(2009-09-22)[2012-03-06].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88_/2009_9_22_ch5214565912299002405.shtm l.
[2]曹世鳳.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在高職《基礎會計》中的應用[D].廣州:暨南大學,2009.
[3]潘玉艷.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會計基礎課程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9):256.
[4]趙艷麗,楊光.高校財務會計管理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