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冷 芳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分支, 對環保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環境形象,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勢必會帶來許多各式各樣的環境活動, 這些活動既對全球自然環境產生影響, 同時又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一定的影響。而環境會計正是基于這一背景應運而生。環境會計有別于傳統會計的最大特點在于核算的角度不同, 傳統會計主要側重于人類經濟活動, 著眼于對自然界資源的掠奪,為人類所用,而環境會計則與之相反,更側重于環境要素的考慮,注重的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使企業和環境達到一種平衡。這也是低碳經濟時代所倡導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在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緊密關系。環境會計是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和必要手段,低碳經濟體系的建立又反過來促進了環境會計的實施與發展。
(一)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核算方面的影響。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重點包括以下方面:(1)低碳資產,反映企業能夠使用和控制的資源資產,包括為能源使用和節能減排而購置或籌建的專門設備及場所;為滿足低碳發展要求而采購的原材料和低碳技術等;(2)低碳負債,反映企業承擔的環境治理的義務,包括為進行低碳發展而發生的長、短期借款、應付環保費、應付資源稅等;(3)低碳權益,反映企業對自身擁有的環境資源享有的所有權及使用權,包括企業所擁有的清潔能源、低碳資本、節能減排基金等;(4)低碳收入,反映企業通過自然資源或治理環境污染而取得的收益,包括企業因低碳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補償收入、低碳獎勵等;(5)低碳成本,反映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為低碳發展而發生的支出,包括環境保護治理、低碳固定資產折舊費用、補償費用等;(6)低碳利潤,反映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實現的低碳效益。
(二)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有重要影響。傳統會計沒有很好地考慮環境因素,沒有把環境收益和支出納入其核算體系,沒有提供有關企業生態效益的信息,沒有對環境問題給予應有的重視。對于企業低碳信息披露大致有兩種思路:一是在傳統會計報表中增列環境會計相關項目提供環境會計信息,例如在資產負債表類增設 “節能投資”、“低碳固定資產”、“應交環保費”等項目,以反映企業擁有的環境資產和承擔的環境負債;在損益類中增設“低碳收入”、“低碳成本”等項目以反映企業因控制環境污染所獲得的收益和發生的環境支出。二是編制專門的環境報告來反映企業的環境績效,即提供單獨的低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信息來反映企業的環境信息。相比較而言,第二種方式更加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青睞,他們需要知道企業從原材料投入到生產、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通過企業單獨編制環境報告,將低碳績效全面、系統地進行全面的介紹。通過環境信息披露,企業和各利益相關者可以正確地確認、計量與環境資源活動相關的投資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這些支出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低碳經濟對傳統GDP 核算有重要影響。照傳統會計核算模式,從宏觀角度來看,GDP 不扣除環保支出,據統計,西方國家每年用于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8%。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沒有考慮其產品生產給社會造成的后果,使得企業忽視社會成本而只關心實際成本。也就是說,傳統GDP 核算未能將環境資源的消耗和補償列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從而使得GDP 等經濟指標失真,各項經濟增長指標并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在某種程度上還會虛增國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經濟福利。
(一)缺乏環境會計體系的保障機制。現行《會計法》作為指導會計工作的根本規范,未涉及任何環境會計方面的內容,而且我國也還沒有專門的環境會計準則和標準,在企業會計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中也很少涉及環境問題,缺乏系統的環境會計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規范。
(二)環境會計技術層面的支撐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目前,雖然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對環境會計的目標、原則、假設以及環境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研究,但尚未達成共識。多種多樣的環境會計體系方法和復雜的核算對象,特別是計量環節的不統一,使當前環境會計實務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點; 環境會計在操作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同時折射出環境會計理論的不健全,導致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缺乏統一規定。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體系,使得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大多數企業會選擇低調處理環境會計信息,以減少這類信息披露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使得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很難獲得真實的環境會計信息。目前,我國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只要求企業在招股說明中提供包括環保因素限制、嚴重依賴有限自然資源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在法律意見書中披露發行人是否因為環保原因產生債權債務,并沒有關于企業環境問題的具體披露要求。即使有的公司披露了相關環境會計信息,其披露的內容也不統一,這不僅使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和可靠性,也增加了環境審計的難度,使其缺乏有效的監督。
(一)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完善環境會計保障體系。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環境會計的發展狀況,不難發現其環境會計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最近一次修訂的《會計法》實施于2000年7月1日,但還沒有關于環境會計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國應該按照不斷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盡快在《會計法》中納入環境會計的核算與監督等內容,從法律上明確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為環境會計體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加強環境法規保障體系,對有利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價格政策和財稅政策不斷進行完善,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加強環境資源的立法與執法,明確環境資源產權,從而為環境會計的正常運行提供資金支持。
(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構建環境會計操作體系。我國環境會計在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上都處于初期階段,使得目前的環境會計尚未找到合適的與實務操作相結合的理論支點。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一些措施,在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圍繞低碳經濟的發展規律和環境會計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引導理論界在環境會計領域的研究,也可以通過組成環境會計方面的課題組,由企業和高校相結合進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國的環境會計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良好結合。
(三)強化社會對環境會計的監督作用。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關注度也有所上升。環境因素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以及其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都會成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所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國可以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督指導,一方面可以籌劃制定《環境會計準則》或盡快修訂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為企業環境會計實踐提供指導,盡快構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監督體系,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合法性和真實性依法進行監督,另一方面要建立環境會計審計制度,政府審計部門要適時進行審查與鑒定,以保證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地準確、合法、合理、公正、全面和真實。■
1.龔蕾.2010.論低碳與環境會計研究及其創新[J].財政研究,7。
2.姚素媛、張杰.2011.低碳背景下如何推進環境會計[J].市場論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