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蘭
鏈接:基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勞倫斯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而勞倫斯曲線則是由美國統計學家勞倫斯提出的,表示人口的累進百分比與收入的累進百分比之間關系的曲線,一般用來反映一個地區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客觀歷史、國家政策、體制改革滯后以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呈現出比較明顯的變化。一方面,居民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并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擴大,影響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改革和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那么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如何,都體現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指標衡量比較合理值得探討。
國際上習慣用基尼系數來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是用來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和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國際上一般認為,基尼系數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之間為收入差距比較合理,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差距的警戒線,若基尼系數超過0.4就會發生社會動蕩。

表1 1997~2009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表
從表1可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1997年~1999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股市陷入低迷,富人資產和收入相對于窮人而言迅速縮水,社會范圍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小,1997年、1998年、1999年這三年中國基尼系數均低于0.4,處于“比較合理水平”區間內,但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呈現出繁榮局面,富人資產相對于窮人而言迅速積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迅速擴大,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中國基尼系數處于“差距較大”的區間內;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凸顯,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逐漸低迷,使得富人階層的資產性收入驟降,國內的收入分配差距較之前兩年微降,2009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無較大變化,2010年中國基尼系數竟出人意料的超過了0.5,一方面由于公共資金、資源的漏失和不合理配置,導致“灰色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積累財富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個人收入占比越來越小,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而導致大量隱性收入的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居民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東部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最快,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慢,區域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那么西部資源大省新疆和中部農業大省河南以及金融城市上海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地區之間的差距是否還在繼續呈現出上升擴大趨勢?

表2 1978~2009年新疆、河南、上海、全國居民收入變動情況
從趨勢圖1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0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經歷了先縮小后擴大再保持相對平穩的趨勢。1978年以來,我國東、中、西部三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但由于區域因素、國家經濟戰略導向和政策傾斜等原因,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整體落后于中東部地區。1998年,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出現了史上最低值,原因是亞洲金融危機到來,產業進行合并,經過調整期后的企業進行改組改造,落后產能停產關閉,大批第二產業工人下崗,城鎮企業效益下降,同時農業產品價格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率提高使得農村居民收入也加速提高,西部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實現了大跨越。1998年以后,我國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消了農業稅,同時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整體提高,差距在平穩中發展。
在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也得到極大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觀。但由于城鄉的基礎不同、增長幅度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波動中呈現出不斷擴大態勢。

表3 1978~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及其比率

從圖2中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這段時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其中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全面推行,調動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已經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體,農村居民收入由實物為主轉向以貨幣為主,商品經濟在我國農村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另外,農副產品的價格上升也增加了這一時期我國的農村居民收入。第二階段:1995~2001年,這一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波動較大,原因在于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向城市轉移城市中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而農村中農業基礎的薄弱、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呈現出擴大趨勢。第三階段:2001~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在縮小中趨于平穩。這一時期,我國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和免農業稅的政策,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行業收入差距是指不同行業的勞動者之間人均收入的差距。如壟斷性經營行業與非壟斷性經營行業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業與最低的行業之間的差距等。目前我國的行業還有壟斷性行業和非壟斷性行業之分,電力、煤氣、煙草、金融、保險、郵電通信、航空、鐵路等行業仍屬于壟斷性經營行業,其他行業一般為非壟斷性經營行業。壟斷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遠遠高于其他非壟斷行業。由于壟斷行業實行壟斷經營,避免了市場競爭的沖擊,無論經營管理如何,都能獲得不合理的高額壟斷利潤。這些壟斷利潤并沒有上繳國家財政或轉化為國有資本,而是直接或變相地轉化成為了本行業職工的高工資、高獎金和高福利,這也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大突出表現。
實踐證明,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于激發勞動者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經濟增長。但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必然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收入水平決定了居民的消費能力,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不僅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量高于農村居民,而且城鎮(或農村)的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水平差異也很大;居民總體消費傾向減小。根據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富裕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貧困階層,隨著收入差距擴大,社會財富迅速向富人聚集,社會總消費傾向必然下降。我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由2005年的0.89下降到2008年的0.727(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也由2005年的0.75下降到2007年的0.725(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盡管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但居民總體消費傾向下降,使得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在公共資源及其分配制度一定的條件下,對教育的投資主要取決于居民的家庭收入。居民的收入越高,教育支出越高,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年限就越長,質量就會越高;低收入階層盡管有較強的教育投資意愿,但由于經濟困難無力讓子女接受較好的教育。《中國統計年鑒2009》數據表明:2008年,我國城鎮最低收入戶人均教育支出為424.2元,而最高收入戶人均教育支出高達3959.34元,最高收入戶的教育支出是最低收入戶的9.33倍。實際上低收入階層的教育投資意愿并不低,貧困才是制約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直接原因。由于貧困,低收入階層陷入惡性循環,即“越窮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越窮”,這進一步加速了我國收入差距的擴大。
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空氣等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它們直接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水平越低,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者就會越傾向于靠掠奪自然資源的方式來獲取收入。由于過度開發森林、草場、湖泊等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甚至枯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反過來又會導致當地農業生產率的降低,從而制約了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就會偏離共同富裕的目標,導致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收入差距也是造成犯罪的主要原因,2010年《法治藍皮書》顯示,2009年中國犯罪數量打破了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的平穩態勢,出現大幅增長。其中,暴力犯罪、財產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犯罪數量的增加表明了貧困階層心理的嚴重失衡,給社會帶來了不和諧,這將直接限制經濟的平穩有序增長。一旦收入差距超過大多數人的心理承受范圍,就很有可能誘發社會沖突和政局動蕩。
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不但會影響到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而且會加劇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會威脅社會和政治穩定。因此,應積極采取措施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國必須立足于客觀實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我國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出發,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解決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必須把解決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目前的城鄉差距呈不斷擴大之勢。這種態勢發展下去,城鄉之間的矛盾會逐步加深,最終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要從總體上消除城鄉之間的差距,注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保證教育全面推廣,認真做好農村的社會保障工作,為農村勞動力流動創造公平的環境,不斷推進基層民主建設。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并將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的發展力度。
根據不同地區的收入水平、物價水平建立不同的起征點,降低工資薪金收入的邊際稅率水平,減免中等工薪收入階層稅收,在不挫傷勞動者勞動積極性的前提下,要逐步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對高收入行業和個人進行劃定并對其進行嚴密監控,防止偷稅逃稅。在對絕大多數人不增加稅收負擔或者適當降低負擔的前提下,對高收入者階層適當增加稅負,通過有增有減的改革,保證個人所得稅收入的持續增長,對低收入者則要考慮增加贍養、教育等專項費用扣除項標準,正確發揮稅收在社會收入再分配中的調控功能。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會穩定的一項社會安全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內容,是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國應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醫療等方面的法律,逐步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建立全覆蓋、?;?、可持續、可流動的社會保障體系。
能否就業是影響家庭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勞動者一旦失去工作,就會立刻變成貧困的最高發人群。目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城市尋找就業機會,所以城市應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擴大就業渠道,為他們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逐漸取消戶籍制度,打破戶籍制度對人身的束縛,消除城鄉間的就業歧視和擇業差別,建立城鄉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局面。要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勞動力自身素質的提高,發展教育是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前提,為弱勢群體和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使其掌握較為熟練的勞動技能和豐富的勞動知識,為其就業提供較好的保障。提倡自主創業,既增加了就業機會又解決了就業難的問題。增加對低收入群體補貼,提高低收入標準,擴大廉租房規模。通過規定最低工資標準,嚴格規范勞動保險計劃。
對于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國家不能放松對其分配活動進行的管理,要制定工資指導線,加強對工資福利過高,增長過快行業職工收入的調控,同時加強對這類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人工成長增長率的考核,嚴重違反國家工資政策的要進行嚴肅處理。利用《反壟斷法》來有效制約壟斷經營行為和對某些自然壟斷性行業實行高于一般行業的稅率,對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
總體來說,我國居民收入在不斷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收入差距的擴大定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的和諧。為了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東、
中、西地區之間的差距,我國分別在
1999年和2010年提出了 “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對口援疆”計劃,同時在
“十二五”規劃中把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作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國家、政府和地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到2020年我國一定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