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杰
(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453007)
文學經典是經過歷史的檢驗、選擇和沉淀,在歷代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并具有較為深遠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生命力的文學作品。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學資源、大學語文等人文課程的開設,為大學生走進文學經典、閱讀品味文學經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青年人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也促使大學生主動從文學經典中汲取精神營養。文學經典因其跨越時空而穩定存在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不斷散發著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對增強大學生的幸福感知與體驗能力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從大學生內在情感需求入手,探析文學經典閱讀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文學經典作品中彰顯的精神從來都是莊嚴的、崇高的。經過歷史淘洗而沉淀下來的文學經典,無疑有著深遠的“育人”意義,該意義甚至超越時代、超越國界。大學生在閱讀文學經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自身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而且可以在對不同人物命運的心理體驗中,通過共鳴或對比的方式不斷地了解自身,在文字力量的熏染下,提高面對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抗世界的勇氣和毅力。因此,文學經典是能影響人、感化人、教育人的。
兼具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美學教育的“文學教育”在大學生成長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對大學生對幸福的感知也具有較大影響。對大學生而言,幸福感的體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追求與滿意感,即是否具有追求未來的積極心態以及目前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其次是把握現在和贏得未來,真正的幸福應該是當下有意愿的快樂與未來的幸福能夠實現統一,既活在當下也期盼自己的理想目標通過當下的奮斗在未來得到實現。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西方實用主義思潮向各個方面不斷滲入,再加上教育體制、專業設置等等現實問題的影響,文學經典的“育人”事業還未走遠,反而逐漸被“實用主義”擱淺,而尚未完全成熟的當代青年大學生更是受其影響,變得更加功利和浮躁。日前央視親民欄目《你幸福嗎?》的強檔播出,在大學校園里也掀起了一股“追尋幸福”的浪潮,然而“務實”的思想觀念使大學生變得越來越崇尚實實在在的物質,越來越遠離精神家園,在追尋幸福感的路上陷入誤區。而如何在新形勢下保持并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有學者說:“幸福感的形成離不開積極的生命情感,消極的生命情感意味著對生命的否定和沉淪。真正的教育是對個體生命的肯定、激勵,要幫助學生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心態,為他們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1]因此,本文認為具有“育人”功能的文學經典在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道路上無疑會彰顯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2]而“閱讀文學經典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也是一種感情和智慧的積累,從審美出發進入到發展知識,從發展知識到豐富精神世界,閱讀它是與偉大靈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與哲人的對話,是找回精神的棲息地,它可以涵養人文素養,豐富人生經驗,充實精神世界,純凈遼闊心靈,飽滿人之精神,呵護健康成長,構建一個詩意的精神家園。”可見,閱讀文學經典能夠不斷地豐富、充實學生的知識架構,陶冶、優化學生情操,強化其內心積極向上的動機,從而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樹立科學幸福觀念、培育積極人生態度、豐富內在精神與情感,使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幸福,領悟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涵義。
知識即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它凝結了人類智慧的結晶,指導著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前進和光明。經過歷史淘洗而沉淀下來的文學經典,無論是國外名著還是民族文學,無論是古代典籍還是現代佳作,其經久不衰之魅力無疑包含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價值和內涵,而學生閱讀文學經典所得到的最直觀的收獲又無疑是知識的積累和豐富。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作家以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帶學生去觀察和洞悉中華民族這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以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向他們展現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敦煌的千年變遷,江南小鎮的行走歷程,柳侯祠背后的文化內涵……跟隨作家的步履行走其中、感悟其中、收獲其中,讓學生知曉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同時得以在有限的時光里體驗不同的人生閱歷,這本身又是一種幸福。收獲知識是使個人富足的過程,而知識本身又會帶給學生繼續前行的資本和力量,收獲是幸福,得到追求幸福的力量是更大的幸福。
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在《讀書在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的講座中曾經談到讀書在這個時代“除了應對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確認自我”。一部優秀的著作不僅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更能啟迪智慧、引領思想,教人們正確認識自身、認識世界,在前行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指引其人生的道路和前行的方向。文學經典的審美特質能夠帶給大學生的獨特心理體驗,如《梵高的墳塋》,講梵高的作品在生前怎樣不受重視,梵高是在怎樣痛苦的生活中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以及在梵高死后他的作品是如何被人們大為推崇的故事。這篇文章在精彩的藝術表現背后更能讓學生領會到在堅持夢想、奮斗拼搏的歷程中,從來都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但是只要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可以守得云開見月明。同時使他們明白,像梵高這樣偉大的人都會有不被認可的時候,而當自身遇到挫折時更應該堅持夢想,加強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此外,像《簡愛》可以啟發學生要有堅持正義、掙脫束縛、追求光明的信心和勇氣;《傅雷家書二則》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身邊具有誘惑力的現象和事物,加強自身的定力和判斷力,從而理性判斷前行方向;《平凡的世界》更是讓學生看到艱苦歲月中的斗志、貧苦生活中的真情,在對比中明白幸福的真諦和努力的方向等等。所有這些文學經典,無不將學生帶進一種洞悉自身、洞悉世界的文學殿堂,無不透過典型形象向學生表達一種情懷、傳遞一種力量。觀念指導行為,行為反過來影響情緒和心態,閱讀文學經典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念,從而更好地指導其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
知識是前進的準備功課,追求目標的過程是人生閱歷的長途跋涉,然而實現靈魂的洗滌、思想的升華、信仰的純凈,并最終實現生命質量和價值的提高,或許才是生命的最終歸宿。“作為傳世華章的文學經典,它們既是人類文明史、精神史、審美史、奮進史的形象演繹,也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求誠的生動展示。”[3]無論是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經典還是外國文學經典,當學生置身其中盡情徜徉,無疑都會使他們從喧嘩走向平靜,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浮躁走向沉淀,從支離破碎走向完整統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事實更會讓處在復雜的社會大潮中不知所措的他們相信:在物欲橫流、撲朔迷離的現實中至少還有文學可以信,而所有這些無疑會安撫他們浮躁的心態,錘煉其感性的思維。沉浸其中品味文學的魅力、感悟人生的真諦,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樂、一種對追求幸福感的滿足、一種思想的升華。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和網民互動的時候曾提到“讀書不僅給人力量,而且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處在信仰危機、精神危機時代中的青年大學生,需要文學經典的指引,需要精神營養的滋潤,如此才能以更加理性、更加積極的心態看待幸福、追求幸福。
隨著大眾文化的盛行和電子科技的高速發展,文學經典越來越被邊緣化,代之而起的是網絡文學、影視劇作、圖像文學等等。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網絡和讀圖時代,文學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文學經典的地位也逐漸面臨尷尬的局面。筆者通過對大一新生的課堂調查了解到,受高考壓力的影響,120人的班級中,閱讀古今中外名著超過30部的人數少之又少。面對大學生存在的生命焦慮、目標迷茫、幸福感的降低與缺失等現象,如何繼承、保護和利用文學經典這一寶貴財富,進而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在文學經典的閱讀和體驗中增強幸福感,是教學工作者亟需關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作為一種藝術存在,文學經典始終用豐富的、形象的情感方式感染讀者,讓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從而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心靈成長,構建學生個體的精神大廈。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大學生文學經典教學:第一,根據大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選擇能夠滋養大學生心靈的文學經典作品,經討論和認證后確定為“大學生成長書目”,引導學生積極廣泛閱讀,在閱讀中認知世界,確立自我,豐盈心靈;第二,利用信息化優勢,打造新媒體平臺,利用微博等開辟文學經典閱讀、討論網絡專欄,引導學生在思想和藝術的交流中品味經典文化,陶冶思想情操,增加幸福體驗;第三,依托高校圖書館,辦校園書屋,營造經典閱讀氛圍,為大學生閱讀經典營造良好的環境;第四,打造“經典閱讀”特色學生活動品牌,比如,通過辦特色講座,邀請知名作家面對面講述、交流文學經典作品,利用“4·23世界讀書日”開展讀書討論會或者征文比賽,結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契機掀起莫言作品讀書熱等等,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經典,在經典中體悟文化,在文化中提升素養,從而在素養中提升感受幸福、營造幸福的能力。
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與社會壓力的增大,作為青年主流群體的當代大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現狀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如何在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更是成為教育者積極探討和研究的課題。解讀文學經典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助推青年大學生的心靈成長,培育健康和諧校園文化氛圍,利用青年大學生渴望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獨特優勢,引導大學生走進經典、品味經典,從經典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升華思想,進而培養更好的幸福感知能力,喚起追求幸福的源動力,提升營造幸福的能力。
[1]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S1).
[2]羅增讓,王佳利.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0).
[3]許軍娥.從閱讀文學經典的視角關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湖北社會科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