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湛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湛江 24048)
元認知策略的概念由弗拉維爾Flavell于1979年首先提出[1]。O’Malley和Chamot隨后提出元認知策略利用認知過程中的計劃、監控和評估來控制語言學習,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2]。爾后Peter Skehan的研究表明反思、監控和評價為語言學習的關鍵因素[3]。國內學者文秋芳根據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實際狀況,提出了比較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元認知策略[4]。中外學者比較認同的觀點為:元認知策略實用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英語學習者能力高低的決定因素。因此,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水平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管理、支配自己的學習,首先要提高他們對元認知策略的認知與了解,即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學習任務與學習方法有充分認識。那怎樣才能具體做到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上述因素的認識和運用呢?筆者認為,除了課堂講述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及課后時間中學習,根據學生的意愿和興趣,讓學生參與閱讀材料的活動,以提高他們對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問題與因素的了解。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中一篇文章“Bill Gates”為例,根據課文內容分為六個任務,包括短語漢譯英、英語短語解釋、難句翻譯、單詞詞性區分、反義詞以及新聞采訪活動,將六項任務分給六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當堂講解、陳述或者角色扮演。這樣的做法與過程,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使學生印象深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點播、指導與點評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課外閱讀方面,可以要求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說出對其所選文章的理由,并且能大體了解,把握所選文章的結構以及全篇文章的中心主題。老師也可以安排學生作讀書報告,讓學生講給老師或全班同學聽。這樣做比教師單獨長時間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效果更好。因為在這種形式下,所講內容都是學生精心準備的,印象深刻,而對在場的其他學生來說,是換了一個場景,換了一個講課“老師”,這樣就增加了他們的新鮮感,也增加了他們的接受興趣,更增加他們對知識的接受、對知識的了解與感悟,使他們由以前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接受,這個過程即是培養學生對語言學習元認知的過程。
Nunan的理論觀點認為,自我評估是需要培養學生的第二項元認知策略[5]。它具體指的是反思自己的學習,如在某項語言學習任務完成結束后,要反過來回想這次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如何,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得到對學習有利的方法、方式或者其他因素,要繼續保持發揚;反之,要進行反思并及時糾正。只是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還不夠,學生還要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評估,以便能隨時掌握自己的英語水平和進展情況,做到學習有目的性。平時要分等級進行詞匯測試,一般根據四級六級的詞匯水平進行詞匯測驗,以便劃分不同的詞匯能力,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使任課教師有所了解,這樣做能使教師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
教會學生掌握使用一些策略去評估自己的理解,預計學習時間,選擇有效的計劃學習解決問題。比如,讀一篇課文,有一段內容看不明白,怎么辦?也許他會慢慢再讀一遍;也許會找其他線索,運用索引、表格、配圖等因素幫助理解。或許會使自己想起與之有關的前面的內容。這就是說使學生學會知道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什么地方問題不懂,這一切都促使學生采用有效的措施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以便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學習計劃的制定,是學完一門課程后想要達到的目的和所能掌握的本領。通常是在英語學習的開始階段設立學習目標。由于學生剛從高中進入大學,而高中的學習環境、學習方法及學習目的與大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再者,他們對大學學習方法和特點都還不甚了解,這需要一個適應和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轉變不是突然的、立即的,而是有一段過渡時間,緩慢逐漸地適應。爾后,學生才能進入大學生的角色。
確立學習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之一,這樣做是因為研究顯示它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方面[6]。盡管大學英語教學很注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但測驗這一普遍傳統的形式提供了比較學生學習水平的物化標準。從另一方面講,多種形式的測驗更能讓學生客觀具體地知道自己的水平,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水平。
大學公共英語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薄弱,而且每個班級英語基礎及學習英語的興趣參差不齊。面對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授課教師通過考試、口試等多種渠道,摸清全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課堂上引導、課堂下具體有重點的輔導等多種方式,盡快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縮小他們之間的學習差距,使他們能夠盡量處在一個層面上,想方設計為學生打造一個平臺。讓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運用元認知策略,以達到更好的預期,也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目前,我國從上到下都關注素質教育的狀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深入,高等教育越來越關注如何使學生高效、自主地學習,這無疑涉及一系列學習策略問題。然而,有效的策略背后,都有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支撐。實踐證明元認知的有關理論在學習策略中是有效適宜的支持理論。但是,任何一個理論的魅力與生命力都是由相應的實踐活動而展示出來的。
[1]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NewArea ofCognitive Development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11,.
[2]Chamot,A.U.&J.M.O’Malley.AStudyofLearning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irst Year Report[M].Rosslyn VA:Inter-America Research Associates,1987.
[3]Skehan Peter,ACognitive Approach to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7.
[4]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5.
[5]DNunan,StrategyTraining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LCJournal,1997(28):56-81,.
[6]Green J.M.&R Oxford,ACloser Look at LearningStrategies,L2 Proficiency,and Gender[J].TESOLQuarterly,1995(29):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