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 51052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的道德問題和心理困境擾亂著正在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大學生們。這需要高校進一步通過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改革成為一項系統(tǒng)而綜合的工程,既要重視通過德育提升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實效,又要不斷提高對學生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由于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之間存在相互聯(lián)系與相互區(qū)別的緊密關系,為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中亟需融入心理教育,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一方面,高校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教育對象都是學生,教育目的都是為了通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而提高學生自我掌控能力和個人素質。另一方面,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是不同層面的兩個不同概念,這要求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所區(qū)別。心理教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從而使學生成為心理健康的人;而德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使學生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所重疊,德育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個積極方面,是積極解決心理問題的一種形式,與消極地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對立關系。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影響人的精神而規(guī)范人的行為,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在方法上具有類似之處,但是它們作用的重點由于理論背景的不同而大相徑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差別對待。
分析人類的意識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思想層面處于較高級別的水平,而心理層面則處于較低層次的水平。外部的刺激首先通過作用于人的較低層面的心理,經(jīng)過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過程,從人的行為方式上表現(xiàn)出來。一方面,經(jīng)過認知的問題換化成心理問題的形式,而沒有經(jīng)過認知的問題則通過思想道德和政治問題反映出來。如果這些未經(jīng)認知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就會引發(fā)人們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與思想道德問題的轉化和循環(huán),反映了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也為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指導。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心理層面的刺激和引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很多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問題,通常和他們的心理特點相關,而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也常常與其思想道德相關。心理教育與德育相輔相成,互為制約,兩者的融合與轉化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和思想道德問題的有效途徑。
將心理教育滲透到道德教育中去,通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使德育有效內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將心理教育應用到高校德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素質,這需要將課本上的德育知識轉變?yōu)閷W生的內在品質。這個內化的過程極為重要,是高校德育課程實效性的有力考量。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為道德的內化提供便利條,道德內化的過程是學生將教學信息通過自我認識、選擇、吸收而成為自身素質的過程,其受學生學習動機、性格、情感以及自我意識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學生只有具備了與德育要求相適應的學習動機、活潑的性格、積極的情感以及正確的自我意識等心理素質時,才能使德育信息內化成為品德、外化成為行為。有效避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化、浮夸化的錯誤認識。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為道德內化提供有效的驅動力。
高校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不健全且迅速變化的時期。他們的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強,但他們的閱歷尚淺,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事物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這往往會造成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焦慮。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很可能引發(fā)不可預想的嚴重后果。因此,將心理教育應用到德育教育中是大學生自身特質的必然要求。大學生認知的自主性要求將心理教育應用到德育工作中來,現(xiàn)代大學生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從而培養(yǎng)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選擇能力。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學生特點,引入心理教育的理念,從學生自身特質出發(fā)來教育學生。另外,大學生情感的豐富性,需要將心理教育應用到德育工作中來?,F(xiàn)代大學生活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系日益復雜。學生們的情感變得豐富而情緒化,這就需要在德育的同時對其進行疏導,通過在德育工作中運用心理學原理,使學生的情感功能助力其學習與生活。
傳統(tǒng)的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過于政治化、理想化的傾向,標準化的答案是考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渠道,使得學生容易形成德育是虛無的、無用的課程的錯誤認識。在這種應試教育觀念的作祟下,道德知識的灌輸和道德佑條的死記硬背往往成為主流,使得德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很難實現(xiàn)。將心理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是解決這一教學難題的有效途徑,是助力德育改革的有力保障。
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應著眼于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使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具體知識和規(guī)范的傳授,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道德辨識能力,遇到問題時能夠理智地判斷和進行選擇,真正將德育的浮于表面化轉變?yōu)閮然^程。從學生心理、個性和心理品質出發(fā),借助心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在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情緒和情感。通過疏導學生的心理,強化他們對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的接受度,有助于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德育目標順利達成。
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以心理教育為基礎內容的教育。由于人格和思想品德的發(fā)展是諸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所以將心理教育融合到德育工作中去,在有利于心理教育理念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還有利于德育工作發(fā)揮實效。
由于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水平對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德育要在重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同時,兼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個人品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將心理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將心理教育作為新時期德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將心理教育的內容增添到德育目標中去,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意識、健康人格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環(huán)節(jié)。此外,德育教師要加強心理教育教學素質的提升,積累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最后,高校作為教學的統(tǒng)領者,要加強對心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應用的監(jiān)督和考核,通過檢查推進改革順利進行。
首先,“心育”促進德育。在德育工作中引入愛國教育、愛家、愛社會、愛護環(huán)境等內容,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品性、心性,達到最終的“育心”目的。使學生成為對待他人有熱心,對待父母有孝心,對待社會有愛心,對待祖國有忠心,對待環(huán)境有關心,對待自己有信心的人。其次,理想教育助力德育。通過德育教材中有關理想教育的內容,結合偉人和英雄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懷有理想抱負地去學習知識、指導人生。再次,樂觀主義教育與挫折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樂觀主義教育時,通過課堂講授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使他們在面對各種事物時能保有樂觀、活潑、合作的心理品質。對學生進行樂觀主義教育的同時,注重對其進行挫折教育。使學生明白順境與逆境同時存在,通過事例、挫折訓練等形式增強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
高校普遍所用的德育方法以傳統(tǒng)教育為主,教育者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傳授知識,學生作為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學習,常常會存在填鴨式教學的弊端,高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則顯得勢在必行。心理教學通常通過交談、行為矯正、心理疏導、生活技巧訓練等實操方法進行。心理教學方法注重顧及學生個性、心理特點、生理特質等要素,教師通過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方式進行教學。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借鑒心理教育的優(yōu)秀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有效減少思想工作的阻力,為學生接受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礎。
[1]王希永,瑞博.心理教岢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
[2]馬建青.高校心理咨詢與德育結合的前景探討[J].江蘇教育,1997(1):34.
[3]王志強.論大學生行為特點及行為傾向[J].松江學刊,2002(6):2-3.
[4]盧用喜.心理教育藝術在德育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與管理,2007(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