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勝
(江西省萬安縣中醫院 萬安 343800)
手術修補術結合中藥治療中老年疝氣60例臨床體會
劉小勝
(江西省萬安縣中醫院 萬安 343800)
疝氣;中老年;修補術;中藥治療
腹股溝斜疝是外科常見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常規腹股溝斜疝手術有較大張力,機體損傷大,手術后疼痛比較明顯,容易復發,特別是老年人復發率比較高,平均達到15%[1]。中醫認為,中老年疝氣病是由于中老年人中氣不足、機體功能退化、體質虛弱,邪氣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腹腔內氣壓增大,根本原因為氣血不暢。本文采用現代無張力修補結合中醫藥辨證治療,改善患者的氣血運行,提升臟器,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例;年齡50~78歲,平均64歲;單側55例,雙側5例;初發55例,復發5例;按中華醫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2003年腹股溝疝分型標準,Ⅱ型18例,Ⅲ型39例,Ⅳ型3例[1]。
1.2 治療方法 補片選擇:選用一個充填式網塞和一個成型平片的巴德補片。麻醉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或腰麻。手術方法:患者采用無張力手術治療。切點選擇腹股溝區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中點上1.5 cm,斜切長約6 cm,由外向內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在切開時保護好髂腹下及髂腹股溝神經、游離疝囊等,注意小疝囊不作切開,直接將疝囊經內環口翻入腹腔,尋找疝囊,橫斷疝囊,縫合殘端形成一個小疝囊,把網塞與疝囊縫合后,經內環口推入腹腔,注意動作要輕柔,首先縫5針左右將充填式網塞外瓣與疝環周圍的腹橫筋膜平行縫合固定,然后將成型平片置于精索后方,精索從成型的圓孔內穿過,裂口縫合2~3針。補片平整、結合緊密覆蓋在腹橫筋膜表面,由里到外依次縫合切口。術后外科預防感染治療。中醫內服中藥: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目的是從整體上調理腹腔內的游離臟器。采用補腎固本、清熱去濕、化氣利水、行氣活血、溫經行氣的中藥煎服。組方:向日葵根30 g、小茴香10 g、荔枝核10 g、桔核6 g、吳茱萸6 g、木香 3 g,水煎服,1劑/d,早晚各一次 300 mL,口服 7 d。
1.3 結果 患者手術時間平均60 min,平均術后10 h可下床活動;本組患者3例切口輕度異物感,僅個別患者感輕微疼痛但能耐受,切口均甲級愈合;術后尿潴留1例,經導尿后治愈,術后發熱1例(<38℃),2 d內均自行退熱。全組治療效果滿意,出院后回訪12個月,均未復發。
中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退化,其中農村中老年人的勞動強度較大,使腹股溝疝成為基層醫院外科的多發病,發病比例較高。傳統疝修補技術未注意機體不同組織間的結構、生理特征,強行進行縫合,既改變了解剖結構,也破壞了組織結構功能,組織之間相互牽扯產生較大張力,容易使縫合線斷裂,組織撕裂。且由于傳統技術未進行疝囊內環的修補,疝囊結扎后很有可能向外突出,導致疝的復發。美國醫生Lichtenstein首先于1986年提出以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用以加強腹股溝管的后壁,克服了傳統手術缺點,而且修補后周圍組織幾乎無張力,所以又稱為平片無張力修補。此后該術式得到進一步完善,發展為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成為Ⅱ、Ⅲ、Ⅳ型疝首選術式。充填式網塞能分散腹腔內壓力,避免出現修補后疝口的高壓。選用組織相容性較好的巴德補片,置入后與組織相容生長,同時中性白細胞能自由通過,確保了補片的抗感染能力。
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西醫治標,解決癥狀;中醫治本,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由于中老年人機體功能退化導致中氣不足、體質虛弱,邪氣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者,氣機失于疏泄,筋脈不利,或氣脹流竄,結于少腹,注于陰囊;中氣下陷者,筋脈弛緩,無力攝納,則腫塊突出,勞則氣耗,故腫塊時大時小,勞累時加重。本文輔以益氣升提為主要功效的中藥口服,效果滿意。臨床治療中需注意以下事項:(1)手術前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2 d,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要求術中徹底止血。(2)補片選擇大小適當,補片裂口在縫合結扎時不宜太緊,保證網片與恥骨結節部位的固定平整,但要避免縫扎到恥骨結節和恥骨骨膜上,而要固定在該處的腱膜組織上,因為此處神經分布豐富、敏感[2]。
[1]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14
[2]馬頌章.無張力修補術的一些問題[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2):67-78
R656.21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58
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