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 成都 610500)
經間期出血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在2次月經之間,氤氳之時,發生周期性出血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腰酸、乳脹等癥狀,相當于西醫學排卵期出血。此病多給患者生活造成困擾,有生育要求者亦多錯過受孕時機。筆者自2010年7月~2012年8月以丹梔逍遙二至四妙散治療經間期出血60例,效果顯著?,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本院婦科門診患者,未婚12例,已婚48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3歲,平均31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平均11個月。
1.2 診斷標準 出血發生于月經周期的第12~16天,出血量或多或少,可呈鮮紅色或咖啡色,或呈白帶夾血絲,質黏稠,持續3~5 d,伴見下腹墜痛、腰酸、胸乳脅肋脹痛、口苦胸悶。經婦科常規檢查排除宮頸糜爛、宮頸息肉;B超排除節育環下移及其他器質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予丹梔逍遙二至四妙散加減方。藥物組成:牡丹皮10 g,梔子10 g,柴胡10 g,白芍10 g,當歸 10 g,茯苓 10 g,薏苡仁 15 g,蒼術 10 g,女貞子10 g,墨旱蓮20 g,黃柏10 g,車前草15 g,荊芥炭10 g,懷牛膝15 g。腰腿酸軟明顯者加續斷10 g、菟絲子15 g、杜仲10 g;平素帶下量多,色黃質稠,睡眠欠安者加敗醬草20 g、貫眾20 g等。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于月經周期第7天開始服藥,連服5~7 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
1.4 療效標準(自擬) 治愈:停藥后連續3個月經周期無復發;好轉:用藥時出血減少或停止,停藥后不滿3個月即復發;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變化。
1.5 結果 本組60例,治愈38例,占63.33%;好轉17例,占28.33%;無效5例,占8.33%:總有效率91.67%。
陳某,38歲,已婚,2012年3月20日就診?;颊咦允鼋泝艉?~7 d反復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8月余,量或多或少,呈暗紅色,有時僅白帶夾血絲,質黏稠,持續3~5 d,伴下腹部墜痛不適?;颊咂剿匕讕Я慷?,質黏稠,色黃,有臭氣,月經一月一行,末次月經為2012年3月5日,6 d凈,于2012年3月18日出現陰道少量出血,色暗紅,心情煩躁,乳房脹痛,胸悶納呆,口苦咽干,下腹墜痛,手足心熱,夜寐欠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婦檢見宮頸光滑,少量暗紅色血液自宮頸管內流出,質稠。B超示子宮附件無明顯異常,提示有成熟卵泡。診為經間期出血,證屬肝郁腎虛夾濕熱型。治宜疏肝解郁,滋陰補腎,清熱利濕兼涼血止血。予丹梔逍遙二至四妙散加減:牡丹皮 10 g,梔子 10 g,柴胡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茯苓 10 g,薏苡仁 15 g,蒼術 10 g,女貞子10 g,墨旱蓮20 g,黃柏10 g,車前草15 g,荊芥炭10 g,懷牛膝 15 g,敗醬草 20 g,貫眾 20 g。日 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服藥2劑后血止,諸癥好轉,續服3劑以鞏固療效。第2個月經周期服藥后,未出現經間期出血,第3個周期繼續用藥以鞏固療效。停藥至今未發。
經間期出血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認為與月經中期雌激素不足或下降過多,或內膜對雌激素的波動過于敏感,不足以維持子宮內膜的生長而導致子宮內膜脫落出血有關。中醫學認為經間期出血的發生是由于經行后,氤氳之時,機體處于由虛至盛,由陰轉陽的轉化過程中,此時若肝郁氣滯或脾濕內蘊,致使氣郁化熱或濕邪入里化熱,熱入血分,傷于血絡而致病,或腎陰不足,陰不制陽,致陽氣內動引動沖任伏熱,陽氣乘陰,迫血妄行而致。筆者臨床多見肝郁腎虛夾濕熱型,由于本地區系四川盆地,氣候濕熱,川人喜嗜辛辣,多致濕熱內蘊,而經間期陽氣內動,引動沖任伏熱,另患者多有精神壓力較大及熬夜等現象,久而身體氣血陰陽失衡致使腎陰虧虛,陰虛火旺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郁化火,熱傷陰絡,幾因相合,傷絡動血,沖任不固而致出血。故治療上予疏肝解郁、滋陰補腎、清熱利濕兼涼血止血,選用丹梔逍遙二至四妙散加減方以治療。方中丹梔逍遙疏肝解郁,清熱涼血;女貞子、墨旱蓮滋補肝腎,有涼血止血之功;黃柏、車前草、薏苡仁、蒼術清利濕熱;荊芥炭清血中之熱以止血;懷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補腎、清利濕熱、活血止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