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紹華
(四川省陽平種牛場,四川 洪雅 620360)
飼養健康的母犢牛是奶牛場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養殖效益的重要保障。犢牛的飼養管理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犢牛出生后,應立刻清除口腔、鼻孔內的黏液,盡快將分娩母牛與新生犢牛分開以減少應激,轉入產房溫室(最低溫度在10℃以上),犢牛身上的毛全部干透以后將其轉到犢牛圈中,減少低溫對犢牛的刺激。
犢牛出生后,斷臍和消毒是很重要的一步,能有效避免犢牛臍帶炎的發生。犢牛出生后臍帶應保留5~10cm,用10%的碘酊消毒一次,從產房轉出之后再次進行消毒。
新生犢牛在1h內必須按其體重的10%喂給初乳,12 h后再喂一次。健康初乳當中的抗體與總干物質成正比,肉眼觀察初乳可以大體判斷,奶油狀、濃稠的初乳富含抗體。初乳密度則是另外一項重要的指標,優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要達到70g/L以上。
出生后立即給小牛飼喂初乳是由于母牛血液當中的抗體不能通過胎衣傳遞給小牛,因而犢牛缺乏對細菌的抵抗力。初乳含有母牛在分娩前兩周所分泌的高含量抗體。完整的抗體是通過腸膜吸收,一直持續到腸膜關閉,關閉后就不再吸收蛋白質分子。這個過程在出生后6~12 h開始,24~36h結束。
初乳的適宜飼喂溫度應為39~40℃,可使用奶瓶飼喂,保證初乳的攝入量足夠。母牛分娩后要盡快擠出初乳,否則初乳中的抗體會隨著血液循環不斷降低。初乳冷凍后可長期保存并可避免免疫價值降低。保存所用的容器不宜過大,應盡快冷凍,初乳中的細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呈幾何倍數增長。解凍時水溫應保持在45~50℃,以避免溫度過高破壞免疫球蛋白,同時要攪拌使溫度均衡,以免初乳在這樣的溫度下長期存放發生腐敗。
給小牛創造一個良好的衛生環境,提高小牛生存環境的舒適度,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應及時給小牛圍欄更換墊草,保持墊草的干燥,減少外界環境給小牛帶來的應激,同時及時清理糞尿,糞尿中氨氣的含量非常高,對犢牛的呼吸系統有很大的刺激性,甚至還可能引起犢牛的肺炎、紅眼病。還要注意通風,加強空氣的流通,減少有害氣體對犢牛的刺激,并防止細菌及病毒的傳播。
消毒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環境消毒非常重要。應使用百毒殺消毒液每天噴霧一次。
奶具及料桶的衛生非常重要,如清理不徹底將給犢牛帶來最直接的危害,可導致犢牛的腹瀉,如果在犢牛群里發生大群腹瀉還應該檢查飼喂過程。因此要及時清理犢牛舍內的糞便,及時清掃干凈犢牛圈,并撒生石灰消毒。
4.1 外界溫度 要盡最大可能地給小牛提供溫度保證,防穿堂風吹襲,窗戶用塑料布遮上。墊草要及時清理更換,為犢牛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
4.2 奶溫及水溫 犢牛控制飼喂時,牛奶的溫度非常重要,它能影響食道溝的封閉狀況。冷牛奶比熱牛奶更容易流入瘤胃造成消化紊亂,飼喂溫度標準是38~40℃。飲水溫度應在30~35℃之間。
斷奶對犢牛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斷奶時要盡量保證犢牛的開食料與飲水充足,不要急于轉群使之產生過度的應激。斷奶時要對犢牛的日精料采食量進行監測,采食量是衡量犢牛能否成功斷奶的一個標準,另一個標準就是犢牛斷奶時的日增重,這能衡量犢牛在哺乳期的健康狀況。
妊娠期母牛的飼養工作非常重要,妊娠期間母牛的健康狀況決定著新生犢牛的健康,妊娠期飼養不良會影響母牛的乳房及乳腺的發育,在其分娩過后很可能導致母牛無初乳、初乳少、初乳質量不達標。所以做好犢牛的飼養工作,在母牛妊娠期就要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