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力,翟 文
(1.河南省南陽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南陽 473000;2.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南陽 473000)
1.1 新生仔豬的環境變化 仔豬出生所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胎兒在母體內靠母體血液通過胎盤進行氣體交換,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攝取營養,排出廢物。出生后即刻轉變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子宮內環境穩定,出生后則直接與復雜的外界環境接觸。在子宮內受母體保護,出生后,因抵抗力低,易受病菌的襲擊而患病死亡。
1.2 新生仔豬的特點
1.2.1 生長發育快,物質代謝旺盛。仔豬出生重一般為1.2kg左右,不到成年豬體重的1%,但生長發育迅速,10日齡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3倍,30日齡達5~6倍。仔豬的快速生長,是以旺盛的物質代謝為基礎的,20日齡的仔豬,每1kg體重需沉積蛋白質9~14g,相當于成年豬的30多倍,每1kg體重所需代謝凈能為成年豬的3倍左右,礦物質代謝也高于成年豬。可見,仔豬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相當高,營養不全時極為敏感。
1.2.2 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腺機能不全。新生仔豬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積都小,食物進入胃內到排空(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快。新生仔豬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進入胃內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齡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豬的消化酶隨日齡增長其活性逐漸增強,新生仔豬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內酸性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內仍能進行作用。由于新生仔豬胃底腺不發達,缺乏游離的鹽酸,不能將其激活為胃蛋白酶,故不能消化蛋白質。
1.2.3 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全,對寒冷的應激力差。新生仔豬的大腦皮層發育不全,垂體和下丘腦的反應能力以及為下丘腦所必須的傳導結構機能尚低,特別是5日齡以內的仔豬對寒冷的應激力差。
1.2.4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患病死亡。由于母體血管和胎兒臍帶血管之間被6~7層組織隔開,限制了抗體通過血液轉移給胎兒,使新生仔豬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加之新生仔豬胃液中游離的鹽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1 出生死亡 有些胎兒因臍帶圍繞頸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兒在產道內因黏膜破裂過早,缺氧窒息而死;近親交配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導致死亡因感染豬瘟、細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2.2 代謝失常 仔豬生后表現正常,24 h后出現顫抖、精神萎靡、發出微弱的尖叫聲、停止吃乳、轉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經血糖測定,正常仔豬每100 mL血液中血糖含量為100~130 mg,若低于 60 mg就易造成死亡。正常仔豬每100mL血液中乳酸為32~40 mg,死胎豬高達159 mg,據報道,每 100 mL血液中乳酸超過70 mg,就會因乳酸濃度過高而致仔豬死亡。另外環境溫度偏低或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活動,使仔豬釋放胰島素的數量增加,體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常會造成仔豬死亡。
2.3 疾病原因
2.3.1 仔豬下痢。母豬奶水不足或過濃、乳質突變等因素,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豬鐵的貯存量很少,乳汁中鐵的含量很低,仔豬常因缺鐵造成食欲減退、貧血、抵抗力下降、生長停滯,致下痢死亡;舍內衛生狀況差,天氣驟變或舍內潮濕,場內有傳染性痢疾病史,沒有進行嚴格消毒,也會致使仔豬下痢死亡;不根據仔豬的生理特點和特殊要求進行合理補飼,也易引起仔豬下痢。
2.3.2 仔豬水腫。新生仔豬常因皮下水腫或漿液過多造成死亡,大多是溶血性大腸桿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質過低而致。
根據仔豬的特點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補料和斷奶三個關鍵時期,加強飼養管理,可有效減少仔豬死亡,加快仔豬增重。
3.1 安全接產保溫防壓 安全接產是減少出生死亡提高仔豬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新生仔豬怕冷,常被母豬壓死或被凍死,新生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是35℃,對新生仔豬的保溫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將7日齡的仔豬分別置于8.3℃和7.2℃的環境,前者日耗奶量為854g,后者974g,環境溫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謝效率降低,會影響仔豬的增重。采用全年分娩制的豬場,宜用封閉式產房,以火爐、火坑、暖氣供暖。適合母豬的環境溫度,并不符合仔豬的要求,為此,應給仔豬增加保暖設施,如保溫燈、暖床、電熱板等。
3.2 吃足初乳 仔豬出生后應加以人工輔助,盡快為其固定奶頭吃奶。初乳中含有免疫抗體,母豬分娩后24 h以內乳汁中免疫抗體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讓仔豬盡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體,可提高其抵抗力,攝取營養、補充水分,增強體力,恢復體溫。
3.3 及時補充微量元素 鐵是造血和防止營養性貧血的營養物質,新生仔豬得不到鐵的補充,可于7日齡左右出現缺鐵性貧血,生長發育受阻,食欲減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硒也是仔豬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豬缺硒時會突然發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關節腫大、癱瘓,嚴重者會突然死亡,營養狀況良好、生長發育快的仔豬最先發病。仔豬可在3~5日齡肌注亞硒酸鈉0.5mL,斷奶時再注射1mL。
3.4 重視補水 水是動物血液和體液的重要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運送養分、排出廢物的溶劑,對調節體溫和調節體液電解質平衡起著重要作用。新生仔豬體溫高、呼吸快、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而母豬乳汁很濃(乳脂率8%左右),故仔豬需水量大,如得不到補足充水會造成食欲下降,消化作用減緩,常因口渴而飲污水或尿液,損害健康,引起下痢。為保證仔豬飲水,最好讓其自動飲水。
3.5 適時補料 哺乳仔豬生長迅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與日俱增,此時母豬的奶水已不能滿足需要,對哺乳仔豬必須進行補料,提前補料具有促生長的作用。仔豬開食早,哺乳期間日采食飼料量高,增重亦快,飼料形態和適口性、環境溫度是仔豬認料開食的重要前提。訓練方法有多種,可利用仔豬出外活動時,讓日齡大已開食的仔豬誘導采食,或在飼喂母豬時在地面上撒些飼料讓仔豬認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強制補料仔豬7日齡時,定時將產床的母豬限位區與仔豬活動區封閉,在仔豬補料槽內加料,仔豬因饑餓而找尋食物,然后解除封閉,短期內即可達到提前開食的目的。
飼料形態以膨化顆粒料為優,應選用和配制適口性、安全性、營養性、消化性好的仔豬料確保仔豬料的質量,宜采用自由采食。在配制仔豬料時,應注意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香味劑、益生素等的添加。
3.6 提高母豬的泌乳力 新生仔豬主要靠母乳維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豬的泌乳力對促進仔豬生長發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響很大。飼料品質和營養成分、飲用水數量和質量是影響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應按營養需要進行飼養通常情況下,要做好母豬產前減料和產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豬應適當增加青綠多汁飼料的喂量,蛋白質飼料種類要多,以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要創造安靜的環境,保持圈舍的清潔干燥,注意乳房衛生,經常供給清潔的飲水,適當增加日喂次數,切忌突然變更飼料。
3.7 加強疫病防制 提高仔豬的成活率,豬群保健與疫病防制尤為重要,應做好消毒和免疫,效果好的疫苗只有與良好的飼養管理相結合,才能產生好的免疫應答反應,母豬和哺乳仔豬均要認真進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