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緒洲,李飛龍,趙 炎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地處山東中部、泰山西麓,面積1277km2,轄14個鎮(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7個行政村,總人口9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0萬人,耕地面積6.23萬hm2。近年來,肥城市立足實際,做好結合文章,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
近年來,肥城市高起點編制了10余項規劃,按照“天上水蓄起來,地表水攔起來,外來水引進來,地下水保起來,全民節水動起來”的原則,確立了“優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積極利用雨洪水、推廣使用再生水、大力開展節約用水”的總體方略,根據規劃思路重點,逐年分步推開實施,為加快構建 “引黃濟肥、東西互補,引汶調水、南北貫通,河庫相連、引蓄結合,城鄉一體、優化配置”的現代水網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9—2011年,肥城市實施了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投資1.50億元,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全市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00hm2。投資1715萬元,興建“五小”水利工程350處,年新增供水能力69萬m3,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1466.67hm2;投資1.67億元,對1座中型、73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新增興利庫容700萬m3,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600hm2;投資2450萬元,對19條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km2;投資5387萬元,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200個村、1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6309萬元,完成大汶河、匯河和康王河險工治理9km、堤防加固59.30km、河道清淤19km;投資1.50億元,實施了引汶調水工程,一期已建設完成,年提水能力達到3400萬m3,二、三期工程正在推進;投資4644萬元,實施了引黃調水工程,水廠建設已接近尾聲;投資6000萬元,建設了礦坑水處理廠,每年可提供優質礦坑水1000萬m3。通過近年來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全市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庫82座、塘壩367座、灌溉機井5112眼、大中型灌區3處、骨干渠道54.10km。
肥城市按照“扶持資金確保用好、市鎮財政足額配套、涉水項目整合到位、受益群眾積極參與”的原則,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機制。一是緊抓政策機遇。與發改、財政、國土、林業、環保等部門密切配合,打捆項目,策劃爭取。近年來,共爭取上級扶持項目89個,到位無償資金2.72億元。二是整合財政投入。把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列入市、鎮財政預算,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對爭取到位項目,落實配套政策,及時足額撥付。加強資金統籌協調,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各渠道、各層次、各方面的資金用于水利建設,集中有限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三是吸引社會融資。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投資經營,對納入 “一事一議”獎補范圍的水利工程,按農民投資投勞總額的50%給予財政獎補。
肥城市高度重視農田水利管理工作,落實多項措施,加強工程建中建后管理,確保工程質量過得硬、建后有人管、管護有成效。
1)質量控制。在農田水利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驗收制,健全完善“業主負責、施工保證、監理控制、政府監督”的質量控制體系,嚴把各個關口,加強日常巡查,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2)管理文件。為使建后飲水工程管到位、見成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 《農村飲水工程管理暫行辦法》和《山東省農村公共供水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成立了農村公共供水管理中心,組建了供水公司或用水者協會,建成了市級農村公共供水信息管理系統,實行了水質定期檢測化驗制度,按照“成本+合理利潤”的原則核定水價。同時,還制定出臺了《“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小型水庫管理辦法》、《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等文件。
3)項目審批。將水資源論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納入行政服務大廳,列為項目環評和立項前置條件。嚴格限制建設高耗水項目,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三同時”制度,嚴格執行節水強制性標準,先后否決用水及選址不合理項目20多項。
4)制度改革。通過明晰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管理使用權,鼓勵群眾以民辦、民有、民營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建設和經營小型水利工程。對集體原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通過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明確了責任和義務。對純公益性、準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行了代管制度,由公共財政具體承擔建設管理費用。肥城市組建了農民用水者協會93個,全面推行工程、協會、水價“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使新建工程落實管護組織率達到100%,實現了用水戶對工程維護、用水管水、水費收繳的自主管理。
肥城市屬水資源極度缺乏區,水利設施卻明顯偏少,且大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地表水嚴重匱乏,導致一些投資額度較大的國家、省水利扶持項目無法爭取。
目前,仍有個別水利工程未能及時確定產權、明確責任,有的雖然成立了合作經濟組織或用水者協會,但在規范運行和作用發揮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由于肥城市近年來實施的農田水利工程面廣量大,投資金額高,造成市、鎮配套資金負擔較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市水利工作的持續快速發展。
肥城市市委、市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各鎮(街道辦事處)要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配任務,層層建立責任制,層層抓落實,把任務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不斷完善“政府投入主導、用水戶和群眾參與、市場化運作推動”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措資金。各鎮(街道辦事處)、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積極整合各項涉及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各項資金集中使用的疊加效應和規模效益。市財政應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確保足額計提、及時撥付、專款專用;對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農村飲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要足額落實地方配套資金。鼓勵鎮、村各級用活“一事一議”政策,引導受益群眾投資投勞,自愿參與工程建設與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建設管理和質量保證制度,嚴格規范建設程序,把好項目規劃、設計、審批、物資供應、施工質量和竣工驗收關。對重點工程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建設監理制。水利、督查部門應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定期檢查通報,及時發現和解決遇到的問題。積極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讓農民群眾參與到工程建設管理的全過程。要加快推進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有人建、有人管、有人用”,工程效益持久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