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則,張正華,張立軍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相繼批復,為東營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前沿城市,東營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也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水利肩負著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使命。唯有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水利建設新思路,全力打好水利融合發展攻堅戰,才能做好新形勢下水利工作,推動黃藍經濟區快速發展。
多年來,東營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僅“十一五”期間,累計投資14.6億元,實施了一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水利工程,基本形成了引、蓄、灌、排、供、節、防“七位一體”的水利工程框架。1)灌溉工程。對王莊、麻灣、宮家、雙河、河口東水源等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目前全市累計襯砌骨干渠道517km,建成引黃提水泵站9處,總提水能力達到181m3/s。2)蓄水工程。全市現有庫容1000萬m3以上的水庫19座,設計庫容4.97億m3。建成河道攔蓄工程16處,一次性蓄水能力達7000萬m3。3)防洪排澇工程。對全市30條、981km骨干河道周期性治理一遍,新建、維修、改造建筑物173座,有效除澇面積達5363km2,提升了河道防洪、除澇、改堿功能。4)防潮擋潮工程。全市已建成較高標準海堤達200km,為沿海產業經濟帶開發和勝利油田生產提供了安全保障。5)生態綠化改堿工程。實施了15處小流域風沙片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3km2。綠化骨干河、渠、海堤5133.33hm2,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6)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新建水源井99眼、水廠3座,嫁接城區和油田水廠12座,鋪設供水管線3412km,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5%。7)便民利民工程。實施了34處黃河南展區房臺拓展工程,惠及66個村、4.3萬人。新建和維修改造農村危橋(閘)90座。8)信息化工程。實施了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防汛會商、水工遠程監控等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全市水利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與當前實施“黃藍”兩大國家戰略要求相比,與全省構建現代水網的要求相比,全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蓄水能力不足。據統計,目前東營市可利用的大中型水庫13座,其中油田10座,地方3座。為油田生產而建設的水庫利用率低且布局不合理,表現為北多南少、東多西少,且多數被廢棄或閑置。地方所屬水庫少、庫容小,同時農村飲水供水工程的實施導致多數小型水庫被廢棄甚至填平,無法實現黃河水的豐蓄枯用、合理調蓄。2)灌區工程不配套。盡管市屬灌區主干渠連續多年實施續建節水改造,但上世紀90年代以前實施的工程,由于經驗不足,渠道設計和建設標準偏低,部分區段老化、損毀,致使輸水不暢、滲漏嚴重,亟待進一步提高工程標準;黃河實施調水調沙后,由于河床刷深下切,大部分引黃閘不能自流引水,亟待建設閘前提水泵站;干渠以下支、斗、毛渠設計不合理,輻射范圍小,輸、供水能力不強,亟待擴大灌溉覆蓋面。3)田間灌排工程標準低。目前東營市田間節水灌溉面積4萬hm2,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24.6%。多數支渠以下為土渠輸水,灌排混用問題突出,灌溉水利用系數低。同時由于部分排溝被填平,一旦發生集中降雨極易形成內澇。另據調查,多數村因地質條件不同,土地不能成方連片,難以實現規?;洜I。4)河道防洪減災能力薄弱。東營市大部分骨干排水河道行洪比較暢通,但部分跨市河道因受區域劃分限制,難以發揮河道整體效益。5)防潮體系不健全。目前全市仍有154km海岸線尚未建設標準化防潮堤,原先建設的防潮堤設計標準偏低,僅注重了防潮減災功能,沿海產業帶開發、生態觀光旅游等綜合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6)水利生態狀況脆弱。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鹽堿化嚴重,海水入侵問題突出,沿海生態比較脆弱,大量荒堿地由于基礎設施的短板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須沿防潮堤內側開挖建設一條沿海截滲排堿生態河,以從根本上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按照“黃藍融合、海陸統籌、一體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一帶一軸兩極三城六區十園”的戰略布局,深度融合各類水利規劃,科學謀劃水利戰略布局。1)搞好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以全市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為統領,加強水資源保護、防汛抗旱、城市防洪、水土保持、現代水網等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的融合,夯實水利發展基礎,增強水利發展后勁。2)統籌流域、區域、城鄉水利發展規劃。做好水利與全市發展規劃、其他行業規劃的銜接。3)融合大中小水利工程體系規劃。要下大力氣搞好農村飲水安全、灌區田間配套、雨水集蓄利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小型水利工程規劃與大中型水利工程規劃的配套,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整體效益。
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加強水資源聯合調度,實現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的優化調度,在全市范圍內構建起渠庫相聯、水系相通、時空調劑、優化配置的現代水網體系。1)突出搞好供水工程體系建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黃藍經濟區發展戰略為主線,以水資源的調、蓄、輸、節為脈絡,加快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構建“一條干線連五渠、七條支線到新區、十一大水庫調劑供水”的水網框架。2)突出搞好蓄水工程體系建設。以廣南水庫綜合開發建設為突破口,融合油地水庫資源,新建一批平原水庫、河道攔蓄工程,提高全市水資源儲備量。3)突出搞好防潮體系建設。加快融入全省千里海堤計劃,積極推進濱海生態城堤防建設,在渤海沿岸打造一道集防潮減災、公路交通、生態旅游“三位一體”的安全屏障。4)突出搞好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建設。高度重視灌區末級渠系及田間工程建設,加快構建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打造全省高效生態節水示范區。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東營市水域污染、水質惡化等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在發揮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河、湖、庫、渠的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景觀建設,推動水利服務功能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環境水利轉變,由功能水利向生態、景觀、文化、親水、人居等多方面需求的生態水利轉變,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新形勢下,做好水利工作,必須大力推動水利與交通、旅游、文化、環境、信息、金融、農業、園林、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綜合應用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和水利工作科技含量,促進水利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水利跨越發展。積極主動地與旅游、交通、城建、金融等相關部門加強聯系,做好水利建設與其他建設密切結合的文章,讓水利建設融入到黃藍經濟區發展的整體建設中。
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為推動水利改革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面對當前水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作為水利工作者,更應牢記神圣使命,搶抓歷史機遇,乘勢開拓奮進,勇于擔當起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的歷史重任,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思路,推動水利事業融合發展,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