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鄒志國,劉 克
(1.濟寧市黃淮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寧 272019;2.濟寧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山東 濟寧 272100)
濟寧市魚臺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南四湖西岸,北依市中區,西與金鄉縣交界,南鄰江蘇豐、沛2 縣,東靠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與微山縣隔湖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十分豐富。
目前,魚臺縣農村飲水總人口為41.69萬人,“十一五”前已經解決34.2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現狀飲水不安全人數為7.48萬人,占農業人口的17.94%。
在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中,由于工程建設投入資金少,建設標準較低,沒有配備供水消毒設備,有80%的水源水質達不到國家飲水安全標準,且沒有備用水源,限制了供水規模,供水保證率較低。
農村供水工程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由于水費價格征收標準偏低,加之農村用水量少,工程規模大,工程管理費用高,造成供水成本高,目前企業均屬于負債經營。有待制定合理的水費價格和最低消費制度,出臺農村供水工程管理辦法等措施,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由多部門分頭抓,對于新出現的因污染造成的水質惡化問題責任不清,水質監測的項目不全,監督管理力度不夠。
魚臺縣農村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經濟落后,技術管理水平低,應采用“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用水戶參與”的運作思路,走多個鄉鎮聯合供水之路。
2.1.1 增強飲水工程規劃設計的科學性
飲水工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的整個環節,不僅要對水源供水保證程度進行充分論證,而且要結合供水區域的環境特點、產業結構和用水現狀,編制工程總體規劃。《魚臺飲水安全“十二五”規劃》將魚臺縣整個農村供水規劃為7 廠1 網。下一步無論工程大小,都要嚴格按照總體規劃進行,并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審批和驗收制度。
2.1.2 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和水質監測系統
魚臺縣已有打深井的成功經驗,單井出水量在50~80 m3/h,水量可靠,水質符合飲水要求。根據魚臺縣實際情況,可選擇好水源,建設200 m 的深井,采用相對集中供水方式。
魚臺縣水利局建立了農村飲水安全監測體系,加強對飲用水水源、供水水廠和用水點的水質監測,及時掌握飲用水水源環境、供水水質狀況。每個水廠新建化驗室,按要求對供水水質進行檢測、消毒,確保供水水質滿足規范要求,確保飲水安全。
2.1.3 飲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建立魚臺縣農村飲水安全信息調度中心,實時上傳各區水廠的供水流量、供水總量、電量、供水壓力、pH 值、出廠余氯、濁度等指標,實現當地主管部門對工程運行情況的實時監測;典型村,配套建設實時上傳村頭壓力和余氯的監測設備。主管網必須進行GPS 定位,定位數據導入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形成電子地圖。中央控制室對泵房實行遠程集中控制。
2.2.1 防治并重,綜合治理
水源地保護要與水質處理相結合,特別要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水源地附近要禁止發展高污染工業,嚴禁傾倒垃圾、噴撒農藥、化肥,防止和逐步減輕對農村飲用水源的污染,讓群眾喝上干凈水。堅持“誰損壞,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產生的問題限期由責任方解決,盡快恢復供水,以保護水源的可持續利用。
2.2.2 多措并舉,資金籌集
飲水安全工程點多面廣,單靠國家資金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在資金籌措上,魚臺縣正嘗試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在產權流動、結構多元的基礎上拓寬籌資、融資渠道。嘗試與山東省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走出一條股份合作、聯合辦水的新路子;使飲水工程在產權明晰,責任權利一致的前提下保證足夠的投入,得到良好的運行。同時,適當放寬農村供水市場準入條件,積極鼓勵企業單位、個人等社會各界投資農村供水事業,最大程度地緩解工程建設資金的供需矛盾。
2.2.3 以水養水,調控水價
原魚臺縣供水工程每戶最多5 元/月,飲水工程供水水價偏低,是制約供水工程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供水水價管理政策,由供水單位制定合理水費標準,并報物價、水利等有關部門審核備案。實行包月包流量的保底價、超額用水累進加價相組合的收費方式,防止老百姓因為水價過高不用水或水價過低出現的長流水、澆地水等現象的發生。使人畜飲水工程實現有償供水,以水養水,逐步走向良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2.2.4 責權分明,加強監督
長期以來,水利工程重建輕管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為了保證飲水工程的持續有效運行,必須從根本上采取措施,從工程的所有權、經營權、部門監督等方面進行監督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飲水工程的可持續利用,才能保證農村飲水的長期安全。國家補助資金由縣水利局組織建成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形成的固定資產,所有權歸魚臺縣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經營權歸魚臺縣供水公司。魚臺縣水利局負責監督、檢查和協調;供水公司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縣衛生部門負責監測農村供水工程生活飲用水源水質,縣物價部門負責審批農村供水工程水費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