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通,任文祥,劉澤軍
(沂源縣水務局,山東 沂源 256100)
沂源縣地處山東省中部,淄博市最南端,屬沂蒙山區,為沂河發源地。沂源縣轄11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街道辦事處,633個行政村,總人口56.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8.4%。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739.1 mm,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3.93億m3,地下水資源量2.06億m3,扣除重復計算量后,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62億m3。縣域內水系發達,水利工程眾多,水網建設條件良好。2012年4月,沂源縣水務局組織編制了《山東省沂源縣現代水網建設規劃》。
沂源縣現有水利工程635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為田莊水庫,興利庫容6 840萬m3;中型水庫1座,為紅旗水庫,興利庫容690萬m3;?。?)型水庫20座,總興利庫容3 095萬m3;?。?)型水庫92座,總興利庫容1 029萬m3;塘壩521座,總庫容1 195萬m3;現狀水利工程總計興利庫容12 849萬m3。近年來,沂源縣先后實施了村村通自來水、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庫區移民扶持等多項水利工程,為全面建設現代水網奠定了良好的工程基礎。
沂源縣水資源總量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62億m3,根據2010年人口數據測算,沂源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818 m3,屬于全省水資源較為豐沛的地區,遠高于全省按2010年人口計算的人均水平316 m3。但與全國、全世界相比仍屬水資源短缺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F狀年沂源縣平水年份、枯水年份、特枯水年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沂源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瓶頸”。
沂源縣位于沂河上游,無外來水源,現狀供水水源主要是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應對長歷時、大范圍干旱的問題將成為新時期水資源安全保障的重大挑戰。
沂源縣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為39 288.4萬m3,近7年平均當地地表水供水1 895萬m3,地表水開發利用率為7.2%,地表水資源具有較大開發利用潛力。
目前,全縣骨干河道防洪標準較低,中小河流尚未進行系統整治,多數達不到5~10年一遇防洪標準。降級為塘壩的小型水庫仍未進行除險加固,已進行除險加固的病險水庫溢洪道下游河道泄洪能力和管理設施還不配套。近年來極端突發天氣事件呈現頻發之勢,暴雨洪水的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和災害性大大增加,應對水旱災害的難度日益加大。
從全縣來看,水體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等水生態問題亟待解決。受季風氣候影響,加上蓄水工程的大量興建,全縣部分河流發生了季節性斷流現象,境內部分山泉涌水量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減。
以中央及山東省新時期治水理念為指導,全面總結沂源縣水利發展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沂源縣現代水網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將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以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統籌治水、科學用水、依法管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按照供水、防洪、生態三大功能結合、三大水問題統籌解決的新思路,依托沂源縣水系及水利工程分布、國民經濟產業布局,圍繞水利現代化建設目標,以流域為單元,以河道、管道、渠系為輸水載體,以水庫、泵站為調配節點,依托骨干水網,提出了“一河納八支、一環繞沂城、一軸通兩園、三星潤全境”的現代水網規劃布局。
沂源縣以構建水資源保障體系、防洪減災體系、水生態與水文化體系、水利管理體系等四大體系為目標,分別進行了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城鄉供水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防洪減災工程、水生態工程、水文化與水景觀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等八大工程規劃。有效實現境內河、湖、渠、庫的連接、整合,提升水利工程整體功能,實現供水、防洪、生態等多重效益。
沂源縣現代水網規劃編制現狀年為2010年,近期規劃水平年為2015年,遠期為2020年。建設規劃總投資37.60億元。2015年,全縣新增供水能力0.3億m3,城鄉供水達標率100%,“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達到3.13萬hm2,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5,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0%;2020年全縣新增供水能力0.15億m3,城鄉供水達標率100%,“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達到3.47萬hm2,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72,沂河干流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重點支流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全縣整體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主要河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4.4%。
規劃實施后,將建立完善的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平水年份及一般枯水年份區域水資源在2020 水平年可達到供需基本平衡,抗旱能力得到加強;將建立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將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實現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將建立高效的水利建設與運行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平,基本實現區域現代水利發展目標,成為全省現代水利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