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彥,史作霞,李 馨
冠心病監護室(CCU)主要收治嚴重心臟病病人,大多數病人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搶救及有創治療多,護士處于應急狀態多、風險性高且專科要求也較高。而作為護理高危病人、CCU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決定了CCU護士特別是低年資夜班護士是工作壓力產生的高發人群之一。有研究顯示,護理工作具有較高的技術性、藝術性、服務性,是一種高風險行業,在130種壓力較大的職業中,護士名列前茅[1]。護士長管理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減低護士的工作壓力[2,3]。目前我院CCU夜班護士平均工作年限4.8年,工作3年以下的護士占63%,護士及醫生均對夜班搶救及有創治療存在擔憂。為了了解我院CCU目前夜班護士面對搶救及有創治療時的狀態,本研究嘗試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對低年資夜班護士進行深入訪談,以其探索出CCU低年資夜班護士面對搶救及有創治療時的真實體驗和需求,為護理管理者制訂人性化培訓制度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從根本上減低護士面對搶救及有創治療時的負性心理,提高護士的應對能力。
1.1 對象 選擇北京市某三級醫院CCU病區有1年夜班工作經歷的6名注冊護士,均為女性,年齡19歲~23歲,專科4人,本科2人,護齡2年~3年。每名護士均有能力并愿意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研究樣本量的確定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時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資料飽和)標準。
1.2 方法
1.2.1 預訪談 本研究在編制訪談問卷前,結合文獻初步制訂訪談問題,并征求相關專家的意見,修改后對2名CCU低年資夜班護士進行初步的訪談,根據訪談結果對訪談問題進行了再次修改。
1.2.2 倫理問題 在正式訪談前,向受訪者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所需時間,并就錄音問題征得其同意。為保護護士的隱私,研究結果采用匿名的方式,姓名以編號代替。
1.2.3 訪談方法 本研究運用現象學研究方法,采用面對面深入訪談方式,以我院CCU低年資夜班護士為研究對象,采用半結構式的開放性訪談。訪談內容是有重點的開放式問題,如:①夜班工作期間最怕出現什么情況?夜班工作獨立面對搶救時你的感受如何?遇到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你認為管理者在護士獨立值班前應采取哪些措施?②在訪談時進行現場錄音、記錄,每次訪談后及時將錄音的內容逐字轉錄,并將研究過程中的原始資料保留,以提高可信度。每次訪談時間控制在1h左右。訪談的地點設在會議室,以免受到其他人的干擾。
1.2.4 資料分析 采用定性資料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資料:①對訪談錄音資料逐字逐句轉錄。②將資料組織并轉化成可以被審核和回顧的較小的分析單位。③在對資料仔細審核的基礎上進行編碼和分類。④提取主題,驗證主題,建立主題之間的關系。在整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過程中,采取寫備忘錄和筆記的形式記錄并保存已經形成的想法[4,5]。
2.1 內心感受
2.1.1 害怕 面臨險境而心中恐懼、驚慌、心中害怕,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或遇到困難、危險等而心中不安或發慌。6位被訪談者在回憶自己剛獨立值班時均談到首先害怕搶救。搶救是由于病人的病情惡化而采取的治療和護理行為。大部分心血管急癥在夜間易出現病情變化,對于剛獨立值夜班的護士,面對心血管病人的急癥和病情變化有一定的壓力。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和親身經歷后才不懼怕。N1:“我最開始的時候就是比較害怕搶救這個問題,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自己一人上夜班,特別害怕晚上有搶救。”N4:“害怕,比如收一個特重的病人就感覺無從下手,趕上搶救就覺得心里慌,寫搶救記錄也覺得困難。我第一個夜班就趕上了搶救,當時心里特別害怕。”N6:“除顫器我到目前為止沒有單獨給病人除過顫,想到這個問題,就比較害怕。”
2.1.2 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N2:“搶救時感覺特別忙,心里特別緊張,所有的事如處理醫囑、執行醫囑及記錄等,感覺特別亂,壓力特別大。”N3:“出現突發事件不知道怎么面對,比如病人出現心臟驟停,或者下主動脈內氣囊反搏(IABP)、漂浮導管等有創檢查的用物準備就會覺得緊張,雖說科里都有過講課,但自己沒經歷過還是會手忙腳亂。”N6:“那種搶救氣氛太緊張,感覺就特別不好受,突然間大家都跑過去,然后治療室病房來來回回跑,我不是一個愛著急的人,但是感覺說話有時都會哆嗦。”
2.1.3 擔心 心中有顧慮,不放心。N5:“剛開始就是比較擔心突發事件和儀器使用,特別是一些有創操作,如IABP什么的平時不是經常有。”N6:“怕病人有突發情況,沒遇上除顫什么的,擔心遇上自己能否應對。”
2.1.4 壓力大 N3:“如收病人和搶救病人都趕在一起真是挺忙的,有的時候一宿都不閑著,挺頻繁的。尤其晚上收的一般都是急診冠狀動脈造影之類比較重的病人,就覺得挺忙的,雖然不是每個班都趕上,但還是覺得壓力挺大的。”
2.1.5 不擔心 N6:“搶救時使用漂浮導管不擔心,因為我在未獨立值班前有一段時間做的頻繁,帶班的老師告訴我怎么做很快就熟練了。經過那段時間的強化就不會忘,一段時間不做也忘不了。”N1:“白天不怕搶救,因為醫生護士都在身邊,判斷與處理上要輕松得多。而夜班只有一個人,醫生也不在身邊。”
2.2 面對搶救的需求
2.2.1 加強培訓 N3:“比如科里交完班會到治療室實際演練操作一下的方式比較客觀,容易接受,比只講幻燈片的效果好,這樣比較直觀。感覺講3次就能接受了。白天人比較多的時候如果有搶救讓年輕護士作為主力,高年資護士輔助指導會比較好一些,避免夜班就一個年輕護士進行搶救,萬一不熟練會耽誤病人的搶救。”N4:“培訓這方面還是應該加強,平常科里培訓講疾病方面比較多一點,希望多一點專科特有的操作培訓。平時培訓一方面是要講課,再有搶救啦,下IABP要參與一下,老師在旁邊指導一下。老師放手不放眼。”
2.2.2 增加參與搶救的經歷 N5:“一段時間我參與漂浮導管術比較多,就熟了,習慣成自然了。知道東西在什么地方放著,各種儀器的使用能熟練掌握,各種操作的流程啊都要知道。我自己獨立值班前也經歷過搶救,老師就讓我準備東西什么的,我覺得這些自己親身經歷三四次就好一些,其實現在再下IABP什么的完全可以就讓兩個護士去配合,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親身經歷。這種鍛煉機會其實挺好的,沒人幫你必須自己去判斷。”N3:“現在不怕了,遇上就遇上了,沒什么,以前還是不知道干什么,就緊張,感覺經歷過幾次就好了。”
2.2.3 制訂用物準備明細 護士面對有創治療時準備用物很緊張,擔心用物準備不齊全而耽誤搶救。N3:“自己寫了有關漂浮導管、臨時起搏和IABP等準備用物的明細,放在兜里,經常看一看,翻一翻,熟悉熟悉,這樣心里有點譜。”
本研究顯示,CCU病人夜班病情變化快、搶救多、有創治療多是造成護士第1年獨立值班時主要負性心理。研究過程中6位護士均認為第1年獨立值班時不能有效應對,且大多數護士值班前未直接參與過,在獨立值班時遇到后表現為擔心、害怕、過度緊張、壓力大。所以護理管理者應充分解了低年資護士夜班面對搶救時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為管理者制訂科學有效的培訓制度提供依據。
3.1 加強護士獨立值班前的培訓,提高夜班護士應對搶救的能力 作為護理管理者,應鼓勵護士積極參加各種業務學習,熟悉掌握各種搶救技術、程序及儀器的使用,擴展知識面,提高操作技術水平和應對能力。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特點,夜間病情變化快,所以搶救和收治急診病人的情況相對較多。搶救時除常規的藥物治療以外還會有臨時起搏導管的安置、主動脈球囊反搏及漂浮導管的安置等有創搶救。本研究中所有護士均提到:剛開始值班時害怕搶救,有的護士直到親身經歷后壓力才相對減少。大部分護士表示在獨立值班前沒有親身經歷過搶救,這是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有一名護士表示對于漂浮導管安置術在自己獨立值班后不擔心,因為有一段時間做的頻繁,帶班的老師告訴我怎么做很快就熟練了。如果很長時間沒有做的話也不會忘記。所以有創搶救在獨立值班前必須讓護士參與并培訓,并對有創搶救進行強化訓練。大多數護士表示經過3次的訓練基本能掌握此項技術。很顯然在今后對未獨立值班的護士應讓其參與搶救和每項有創治療必須達3次以上,護士長要做相應的安排,以便減輕夜班護士獨立面對搶救時的壓力。
3.2 合理配備值班人員 值夜班人員安排采用雙班制,同時安排1名年資高的護士和1名年資低的護士配班,這樣有利于緩解夜班護士的壓力和精神緊張,也可減少低年資護士的緊張感和無助感。另外,這樣配班也利于高年資護士對低年資護士的指導和監督,有利于補缺補漏、完善護理工作。
3.3 增加搶救經歷,減低年輕夜班護士的壓力 本研究顯示,6位訪談者均表示經過一段獨立值班的鍛煉,就不畏懼搶救和有創治療了,自己抗壓能力也提高了。多參與就顯得十分重要。白班時遇到搶救時,多讓低年資的護士參與,年資高的護士進行指導。
3.4 建立有創治療物品準備制度 醫院管理始終以有利于病人為宗旨,一切圍著病人轉,如護理用品在本病區內護士伸手即得,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護理病人。建立物品準備明細,做成卡片,并將所需物品放在一起,減少護士的準備時間,避免物品準備不齊全的事情發生。將有創操作的流程制成圖片,放在相對應的儀器上,便于護士的復習及操作時查看。
本研究描述了我院CCU低年資護士在夜班工作中參與搶救時的真實感受及需求。結果顯示:低年資護士在值夜班期間遇到搶救及有創治療時均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主要與CCU的工作性質有關。提示:管理者應著重關注第1年獨立值夜班的護士,對他們從業務上和心理上給予極大的關注,緩解護士的壓力,提高應對能力,提高搶救時的護理質量。
[1] 楊明霞,何圓圓,余可斐.心血管內科夜班護士心理壓力原因與對策[J].吉林醫學,2008,29(12):1034-1035.
[2] 馮鳳,孫蓓.護士長管理干預對降低ICU護士壓力的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5):915-916.
[3] 周素梅,黃曉玲.護士長管理干預對降低急診科護士工作壓力的效果評價[J].重慶醫學,2008,37(9):967-968.
[4] 陳向明.質性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77-307.
[5] Hsieh HF,Shannon SE.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J].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2005,15(9):1277-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