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峰
(貴陽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至此,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的現實啟示魅力又一次凸顯在世人面前。當今,我國正處于和平建設時期,但國內民族地區民族分裂勢力仍需人們時刻警惕,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急需重提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的科學內涵,發揚其歷史與現實的指導意義,使其重揚凝聚各民族團結關系的當代使命。
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它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團結理論,在民族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不僅是我黨制定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據,而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世界其它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導思想。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在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方面,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都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在共產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建立科學民族關系理論的創始人。通過對歷史及當時的民族關系的認真研究、系統剖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解讀了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解決民族團結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無情批判了資產階級當時奉行的偽善的、壓迫的民族理論與政策,并就如何解決在未來社會主義國家革命與建設中發生的民族矛盾,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科學設想,初步形成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為未來社會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政黨如何處理協調民族關系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
在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列寧和斯大林進一步繼承并發揚了馬克思的民族團結理論。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正確解決中國現存的各種民族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將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民族政策與中國民族關系中現存的實際問題相結合,提出了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的基本輪廓和雛形,和馬列主義民族團結理論一起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的思想淵源。
為正確解決中國現存的一些不合理的民族關系問題,毛澤東進行了多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民族團結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制定并依法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將這一制度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二是強調民族平等原則,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深刻論述了維護民族團結關系的重要性,強調了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三是從教育上重視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使用,從國家政策上扶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誠心誠意地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各項文化事業,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四是堅決反對兩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毛澤東認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一定要搞好……無論是大漢族主義或者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團結,這是應當克服的一種人民內部的矛盾。”[1]五是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報告中指出:“他們(少數民族)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2]
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民族理論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在中國民族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我黨民族團結理論的基礎,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統一提供了科學的借鑒作用,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為世界上多民族國家與地區解決民族關系問題提供了供了寶貴經驗與科學啟示。
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針對性,富于指導意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啟示,促進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開展。
舊中國是一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多民族國家,因此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如何處理民族關系成為一個難題。基于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大雜居、小聚居局面,兼顧各民族在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中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這就決定了當時的民主革命的目標是取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決少數民族問題變成了民主革命總問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基于舊中國的特殊國情,針對民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我黨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民族政策,基本體現出了民族團結的思想。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和《關于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問題決議案》中規定各民族“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反對大漢族主義、積極具體地幫助和擁護少數民族反對“三座大山”的革命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的思想。紅軍長征時,我黨非常重視民族團結關系,實踐和發展了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寇瘋狂入侵,中華民族處于亡國亡種的危機關頭,國內各族人民民族意識空前高漲,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我黨及時提出了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加強民族團結,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最終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了中國。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特別強調各民族間的平等關系,在民族地區注意保持民族和諧的局面,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并積極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激發各少數民族人民擺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民族壓迫、自己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吸引各少數民族廣泛地參加到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和民主建設中來。
毛澤東曾經強調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3]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合理繼承和科學發展,它把馬列主義民族關系理論中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產生的民族關系現狀相結合,提出了正確的民族團結思想,形成了嶄新的理論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啟示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加速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就成為促進民族平等,實現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和諧的重要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是衡量社會和諧程度最重要的指標。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毛澤東指出:“我國的國民經濟沒有少數民族的經濟是不行的。”[4]
今天,隨著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劇,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無疑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著重大的制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礎,也是實現民族關系和諧的重要物質條件。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引發民族沖突,激化民族危機,甚至危害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要求我們在處理經濟社會的發展、理順民族間的和諧關系時務必要做到統籌兼顧。由此,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必須協調發展,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必須貫徹落實以各族人民的主體利益為本,注重協調好民族間和睦團結的民族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啟示作用,這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民族團結的思想路線,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搞好社會主義建設。而只有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才能夠真正實現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才能為民族和睦、社會和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在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處理好各種民族關系,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關系,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精神動力。
由于歷史的原因,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單一的民族國家并不多見。民族問題歷來是世界范圍內存在的重大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近年來,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一些國家發生了巨變,國家解體、社會動蕩,而民族問題處理不當就是其發生巨變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實踐,為世界其它多民族國家解決本國的民族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科學經驗。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為世界范圍內解決地域民族問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啟示作用。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最基本的理論原則,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總原則,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中關于民族間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繁榮及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對多民族國家與地區如何解決民族問題、實現社會發展以及構建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依據及現實啟示意義。對于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言,只有在堅持全國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前提之下,才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消除民族間的偏見與隔閡,才能營造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為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當代,我們更應重視毛澤東民族團結思想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重大啟示作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驗,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將其發揚光大。
從世界范圍來看,因民族問題而釀成的矛盾、動蕩、沖突、戰爭似乎從沒有停止過,這些問題的背后無一不涉及到民族矛盾的升級與惡化,對于世界民族的大團結造成了不利影響,破壞了世界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因此,認真學習、研究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就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對于那些至今還被民族沖突和種族紛爭困擾的世界其他多民族國家而言,如何擺脫分裂、消除戰爭、促進團結,毛澤東民族團結無疑具有積極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毛澤東在探索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途徑時,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出發,從中國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實際出發,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是世界范圍內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偉大的創舉,為其他多民族國家和地區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富有科學的啟示意義。
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科學的民族思想,同時也是屬于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的財富。對實現世界民族地區的和睦相處以及國人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啟示作用。
[1][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204.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
[4] 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