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應從“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1]的高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大學生,讓廣大青年學生在大學期間,打下較為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同時,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永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大學生群體,是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新形勢下,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機。首先,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理論課,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比較深奧抽象,很多學生由于專業水平、知識背景的限制,難以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所以思想理論課必須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手段,把抽象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才能受青年學生的歡迎,才能使大學生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程度和普及程度得到提高。其次,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系,不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現實的詮釋更為直觀,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現實感,進而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興趣和認同感得到提高。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個發展不光是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指個體的全面發展。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2]在我國,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我黨教育方針的主要內容,高等教育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勞動者的主要陣地,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新形勢下,很多人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主要取決于學識、才能、文憑、證書的多少,這使一些大學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忽視了自身的全面發展。當前,“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3]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忽視,也不能回避。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更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行動指南。高校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的重要陣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使廣大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水平,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認識世界,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實現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是黨和國家未來事業的繼承者和開創者。他們能否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者和合格建設者,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許多學者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接受和堅信狀況,肯定當前大學生主流是好的、積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堅定的。”[4]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調整、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顯著增強,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大調整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同時,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依然深刻而復雜,國外敵對勢力企圖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仍未改變,再加上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核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在大學校園內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這使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面臨著新的挑戰。所以,高校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大學生進一步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一強大思想武器,增強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是新形勢下我們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必然要求。
首先,新一代大學生個體需求更加多樣且注重現實,“實現自我是人存在的最大價值”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價值觀,自我實現的個體需求也成為大學生最重要的需求。[5]忽視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的消極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其次,民主觀念、法制觀念、平等意識明顯增強,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在大學校園內具有一定的市場。再次,在人際關系上,部分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過分強調競爭,忽視了合作,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等等。只有準確把握這些特征,才能因勢導利的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才能使大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認識世界,實現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第一,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內容。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案中的每一門課程,分別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任務。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主要通過講授中國近現代歷史讓大學生明白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則要求學生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盡管各科教學任務不同,但主題卻是明確的,那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手段,使大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為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第二,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形式。當前在我國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還是通過灌輸的方式進行,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意識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覺悟不是大學生能夠自發形成的,必須從外面進行有意識地灌輸。”[6]我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當中堅持的灌輸理論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免疫力”、“抵抗力”,引導他們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第三,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人才的優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有一群專業的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師資隊伍,他們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較高,樂意采用先進教學方式方法,善于運用學生喜歡的語言、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好這些有利的因素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成為自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的實踐者。
當前,互聯網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據統計,目前“我國網民達到3億多,居世界第一位,35歲以下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80%以上,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高學歷群體中超過90%的人上網”。[7]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去占領網絡陣地,指導網絡文化,使更多青年大學生避免受到網絡上的有害思想、錯誤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是當前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根據計算機網絡的特點“因地制宜”、“量體裁衣”,通過生動、形象、鮮活的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方針政策,才能使其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同,不斷開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局面。
高校要持續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了解這一工作的對象。由于大學生中存在著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學科專業等差異,使得這一群體內部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走出書房、走出辦公室,走向實踐、走向青年去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掌握高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總結出不同對象的思想特點,從而制定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措施,滿足高校不同大學生群體對象的需求,增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主課堂,其教學質量對高校有效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至關重要。因此,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在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管理機構設置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還要從制度上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時、學分不減少,必修課設置不改變,才能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其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高校的工作成績,增加他們外出學習的機會。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還要改革創新,增強課程的針對性、現實性,提高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和教學效果,真正發揮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作用。
科學理論的傳播需要先進的傳播手段,當今時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支撐,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因其具備便捷性、交互性等獨特優勢,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新興媒體在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引導作用。如創建“前沿網”、“紅巖網校”之類的學生喜聞樂見的特色網站,搭建學生與專家、教師的交流平臺,充實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豐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形式。還可通過網絡介紹、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并配以大量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資料,使馬克思主義教育能夠極具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2][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4.
[4]高長玲.高校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策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
[5]馮 剛.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6]鄭黔玉,郭燕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閾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7]馮 剛.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