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鈺
(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社會發展,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時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學生個體差異明顯,思想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同時,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工作的內涵、職能不斷擴展,與其他工作不斷交叉和融合,使得輔導員崗位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學校與學生聯系的第一線,是學校從事德育與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實踐者與執行者。[1]如學校針對學生提出的每一項要求、開展的每一項活動總是通過輔導員傳達并布置到學生中。對學校紀律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和學生活動的組織管理等是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對學校工作的意見或建議,也是學生通過向輔導員反映情況以尋求幫助。因此,高校輔導員也是維系學校和學生間聯系的橋梁、紐帶。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對輔導員工作職能認識不清、工作崗位重視不夠的現象。
眾所周知,輔導員的工作是很辛苦的,而工作的付出并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因此,有的輔導員把崗位當作進入高校的平臺,干幾年就轉行,另尋出路,這使得高校輔導員隊伍經常流動,極不穩定。同時,高校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并不明確,工作范圍常常超出其職能范圍,導致核心職能反而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大大降低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戰斗力。
高校擴招后,學生數量急增,而專職輔導員數量的增幅卻遠遠低于學生數量的增幅。根據新時期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規定,高校專職思政隊伍應按照1比120至150的師生比例配備。輔導員作為專職思政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配備比例原則上不應低于1:150。目前許多高校還不能達到這個標準。60%以上的高校按180名學生配備一位輔導員,26%的高校超過1:200,個別高校在1:250以上。這種局面導致輔導員每天只能忙于完成日常工作,根本沒有時間進修學習,嚴重影響了輔導員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從年齡上看,絕大多數高校輔導員是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拔來的,比較年青。年齡上的相近、經歷上的相似性都使輔導員很容易與大學生打成一片,做起工作來阻力相對較小。但是,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存在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具有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經歷的輔導員較少,隊伍沒有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最佳結構,導致輔導員開展工作時效率較低。
從學歷、專業上看,高校輔導員以本科生為主;具有思政、教育專業背景的輔導員偏少。許多輔導員基本上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主要靠過去當學生干部時積累的經驗開展工作。這使得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難以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生是一個趨向獨立而又未能完全獨立的群體,他們在思想意識方面向往獨立自主,而在經濟上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大。新時期大學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追求個性張揚,自主意識強烈,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意受各種規則的約束。一些大學生過多地關注自己的世界,同學關系淡漠。有的大學生對白己過于自信,希望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拒絕老師、同學的幫助,缺乏協作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從大學生社會適應方面看,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和集體生活,感到郁悶、無聊,甚至對所報專業感到失望,轉而迷戀網絡或者到校外租房,過獨立自由的生活,從而出現缺乏自信、學業困惑、人際交往困惑、情感困惑等現象。高校輔導員面對大學生的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合理引導、及時化解,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出現焦慮、強迫、偏執、精神分裂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出現自殺現象。
高校必須嚴把輔導員選拔的入口關,根據輔導員的任職條件,通過考核、評審等程序量才錄用,讓優秀人才充實到輔導員隊伍中來,造就一支素質精良的輔導員職業化隊伍。從思想上提高對輔導員工作的認識,明確輔導員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全面提高輔導員團隊的整體素質。
一方面要提升輔導員的地位、福利和待遇,健全、完善輔導員隊伍的薪酬、管理及培訓機制,協助輔導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免除后顧之憂,讓其安心工作,把輔導員工作當成是自己的終身職業或理想職業。[2]
另一方面,學校要完善、強化輔導員的業務培訓制度,把輔導員隊伍建設放在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來抓。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有重點地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使其盡快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需要。高校應結合實際,利用自身條件,給輔導員創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確保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得心應手,使工作富有成效。
高校輔導員作為直接和大學生接觸的群體,必須明確方向、明確目標,做學生素質教育的領路人,作學生職業生涯的鋪路人。[3]作為輔導員應該學會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輔導員應隨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生活狀況、個性心理特征及傾向性,找到學生進步和提高的著力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共性的問題,可通過開展集體活動進行教育解決;對個性問題,則要進行個別教育指導。在日常管理中應正確處理情和理的辯證關系,力求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增強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眾所周知,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同程度地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網絡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廣闊而快捷的平臺的同時,其中的不健康內容給青年學生的思想造成了較大的沖擊。高校輔導員必須充分利用網絡,搶占主導,發揮校園網絡媒介的積極作用。
輔導員要及時了解實際,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健康的上網習慣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生活以及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對學校學風、校風的建設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為此,高校輔導員應引導學生正確應對網絡誘惑,加強對學生上網的正面引導和教育,規范網絡行為。同時,輔導員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在網上進行“黨的知識競賽”、“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發揮校園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推進學生工作。
在高校擴招使得學生人數成倍增加的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工作也應不斷適應需要、創新思路、改變方法。為此,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研究,對于進一步做好學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朱正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楊建義,高校輔導員身份定位與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3]李愛民,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實現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