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新
(河南國控宇飛電子玻璃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6)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具有和傳統蹺板開關一樣的控制功能、調光功能,而且有自動探測設備能感測如照明設計,人體運動和周圍環境照度等,自動控制燈的開關及調光,還可以與其他的自控系統集成,實現相互控制。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其中硬件主要由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系統單元三部分組成,軟件則由編程軟件、監控軟件、時控軟件組成,硬件通過總線系統連接成網絡,由軟件實現遠程自動控制。
1.1 輸入單元。輸入單元將外界控制信號的轉變為系統信號在總線上傳播,一般輸入單元包括線式開關、場景控制器、遙控設備、紅外及亮度優感器等。
1.2 輸出單元。輸出單元接收總線上信號,控制相應回路輸出,實現對負載進行控制。一般由繼電器、調光器、模擬單元等組成。
1.3 系統單元。系統單元由電源供應單元、Pc接口等組成。系統單元通過對各個輸入、輸出單元及計算機調制解調器的連接實現網絡化連接,為集中及遠程控制創造了條件。
1.4 編程軟件。編程軟件通過與網絡中PC接口相連的計算機隨時修改系統的控制要求,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的大腦。
1.5 監控軟件。監控軟件通過可視化界面,預先制定控制方案或臨時對大樓內燈具進行開關、調光等控制,是控制系統的執行者。
1.6 時空軟件。時空軟件可實現燈光按規律點亮或熄滅。
我們在進行設計之初應該將建筑按功能的不同進行分區,不同的區域對照明及控制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的辦公建筑基本可以分為辦公區、功能區、輔助區及室外照明等功能區域。
2.1 辦公區照明
2.1.1 普通辦公區:現代辦公樓內普通辦公區均以敝開式大空間為主,辦公面積大,可以將整個辦公區分成若干個獨立的照明區域,采用網絡開關根據需要開啟相應區域的照明,由于出入口多,可實現辦公區內多點控制,方便了使用人員操作。在每個出入口都可以開啟和關閉整個辦公區的所有燈,這樣可根據需要方便就近地控制辦公區的燈,同時可以根據時間進行控制,如平時晚8點自動關燈,如果有人加班,則可以切換為手動開關燈。
2.1.2 高級辦公區:高級辦公區一般都會進行個性化裝修,而且燈具多,組合形式多樣,可以通過多種控制方式對照明進行控制,這其中包括場景控制、遙控、調光控制等。可以在不同的環境要求進開啟不同的燈具組合并進行調光等操作,如辦公、會客、休閑,而這些都可以通過編程進行預設置,使用時只通過單鍵作即可。
2.2 功能區照明
作為功能區的會議室、多功能廳等場所是辦公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場景設置可以將其設定為會議報告狀態、多媒體會議狀態、娛樂休息狀態、清掃狀態等,真正使多功能場所在照明上實現多功能化。
2.3 輔助區照明
作為輔助區的大廳、走廊、樓梯間、洗手間等場所,因為使用比較頻繁,時間性強,一般以時間控制為主并結合安裝紅外感應器等方式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2.3.1 大廳。大廳是進入辦公樓的必經之路,使用時間段相對集中,如上下班時間,可以開啟全部回路的燈光,方便人員進出;人員進出較少時段可只打開部分回路燈光。
2.3.2 走廊。走廊作為各辦公室空間的聯絡通道,照明也至關重要,我們主要采用自動控制方法。正常工作時間全開,非工作時間改為減光照明。
2.3.3 樓梯間。樓梯間在現代辦公建筑中,尤其是高層建筑中已不作為主要通道而只作為輔助通道及應急疏散通道使用,所以控制方式以紅外感應延時開關為主。
2.3.4 洗手間。這種地方存在管理的盲區,普通管理方式下這里的燈經常成為長明燈,比較浪費,而智能化設計中采用紅外感應進行控制,人來開燈,人走延時關閉或采用傳統方式與時問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在平時由傳統方式控制,晚間無人后通過定時將回路斷開以節約能源。
2.4 停車場及室外照明
2.4.1 停車場照明。由于現代大多數辦公建筑均將停車場設在地下層內,地下室無自然采光,這就要求車場內有一部分照明需要常明,而辦公建筑停車場忙閑時間又非常地明顯和集中,這樣我們就可以采用時間定時控制方式,可分為忙時照明、閑時照明、維持照明,忙閑分明,大大節約了能源。
2.4.2 建筑物泛光照明。泛光照明是建筑一個閃光點,是凸現建筑特點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是耗電的大戶,如何扮靚建筑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智能化系統中可主要通過日期設置及時間設置完成這個任務。在主控計算機上,對開啟/關閉時間進行設定,如晚上6點開啟整個泛光照明燈,lO點關閉部分燈,12點以后只保留很少的燈或全部關閉,當然,還要根據一年四季晝夜長短的變化和節假日進行相應的調整。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與建筑智能系統的集成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開放通訊協議利用網絡連接到樓宇管理系統中而成為其子系統,尤其要強調的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管理著所有照明,其中也包括火災應急照明。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硬件設備上均設計有消防聯動接口,火災時可強行點亮應急照明以達到消防要求。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的前景今后,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必將朝著智能化、小型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網絡系統更加優化,功能更加完善,擴展更加便捷,保護更加可靠,節能更加可觀,其大面積的應用也將成為必然。
[1]鄧松,張迎輝.低壓供配電監控管理系統CCLink-LT總線應用可行性研究[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2]王玉濤.配電網供電可靠性措施的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