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社發(2013)49 號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關于支持暴雨洪澇災后恢復重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二O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關于支持暴雨洪澇災后恢復重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的意見
為支持暴雨洪澇災區企業恢復生產,保障災區群眾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現就支持暴雨洪澇災后恢復重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見。
(一)擴大就業援助范圍。將災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因災失去耕地、林地等生產資料的農業勞動者,因災無法返回原居住地的城鄉勞動者等,作為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并優先保證災區零就業家庭至少1人實現就業。具體人員的認定辦法由災區市(州)人民政府確定。
(二)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將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工作中的災害監測、衛生防疫、物資搬運、傷員看護、治安維護、后勤保障、環境清理等崗位納入公益性崗位認定范圍。災區市(州)人民政龐可結合災后恢復工作拓寬公益性崗位范圍。對安置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
(三)鼓勵災區企業吸納就業和勞動者靈活就業。災區企業吸收當地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按規定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支持災區城鄉勞動者居家靈活就業,其從業人員可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對申報靈活就業并參加了社會保險的災區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四)支持災區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對災區有就業愿望和培訓要求的城鄉勞動者,開展職業培訓并給予培訓補貼。受災企業職工參加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并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一次性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
(五)幫助災區勞動者轉移就業。災區恢復重建中,要優先使用災區勞動者。災區有關部門要大力收集本地就業信息,采取專場招聘會、送崗位下鄉等方式,幫助災區勞動者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對災區勞動者參加有組織勞務輸出的,實行免費定向、訂單培訓,并給予一次性單程鐵路、公路或水運(路)交通費補貼。用人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或就業困難人員實現靈活就業的,按規定享受就業扶持政策。
(六)促進災區勞動關系和諧穩定。職工因參加政府或用人單位組織的搶險救災活動,用人單位應繼續支付勞動者工資。受災企業在恢復重建期間,可與職工協商實行彈性用工、彈性工資、彈性工時,盡量做到不裁員或少裁員,穩定就業崗位。企業與新招用的災區勞動者應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災區開展就業援助所需資金,納入各級財政的就業專項資金安排。省級就業專項資金分配時,對災區給予傾斜支持。上述就業援助政策涉及的各項補貼標準和申領程序,參照現行就業專項資金管理有關規定執行。
(七)緩繳社會保險費。災區市(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按《社會保險法》規定,批準因災停產、歇業的用人單位及其職工緩繳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緩繳期限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緩繳期滿后,可視其情況允許再緩繳不超過2014年底。緩繳期間不征收滯納金、不計利息,參保人員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
(八)支付因災死亡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因災非因工死亡的參保繳費人員和領取基本養老金人員,按2012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一次性計發4個月喪葬補助費,并分別按死亡時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或基本養老金一次性計發8個月撫恤金,所需資金從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九)落實因災傷亡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符合下列情形的應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參加搶險救災的職工在搶險救災中傷亡的;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由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傷亡的;職工因工外出期間, 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傷亡或下落不明的;在工作時間內參加用人單位組織的與工作有關的活動,因暴雨洪澇原因造成傷亡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進行職工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支付。
要嚴格政策界限,除省政府另有規定外,實施范圍為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省減災委、民政廳啟動應急響應的受災范圍,政策執行到2014年底,確需延長須報經省政府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