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丹華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 2000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理念的更新,博物館的定位已不再是傳統的純收藏、研究、展示機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已經走下“神壇”,成為現代休閑文化的一部分。現代文化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博物館要在保持自身核心內涵不變的情況下,適應時代要求,適當地改變形象以增加“眼球經濟”。畢竟,評價一個博物館的好壞,其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人群關注度和參觀客流量。
大多數的博物館將目標觀眾群鎖定在有一定知識層面的成年人,卻忽略了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從狹義的層面來考慮,吸引住兒童的眼球就意味有帶動兒童家長前來參觀的可能,可以增加博物館客源。但是從更深層次來思考,重視兒童資源,不僅僅是為博物館培養潛在、持續的客源,更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場所和內容,這恰恰也應該是博物館的教育職責之一。
和國外博物館相比,國內博物館在這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所幸的是,近幾年各類博物館的籌建已將兒童列入了重點考慮的目標受眾群。以筆者所在的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中海博”)為例:中海博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唯一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主要展示中國航海歷史及其相關知識,屬于行業博物館。館內將近600平米的區域作為兒童活動區域,里設卡通大船“寶寶號”、虛擬魚缸、“南極科考場景”、“小小搬運工”、“角色屋”等大小共十多種活動項目。筆者有幸參與了兒童活動區域的設計工作。下面謹對本館兒童活動區域策劃文本編寫、內容深化、形式設計、施工及后期維護、營銷設計流程及相關問題總結如下:
博物館中的兒童活動區域是與博物館有機結合的產物,除了向兒童提供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讓兒童發揮想象力,并向兒童傳遞知識。因此,兒童活動區域的主題必須符合博物館整體的主題思想。它可以是博物館大主題下的一個分支,也可以是博物館里某一分主題的衍生,甚至可以是博物館的某一件展品展項的主題凸顯。但無論從什么角度考慮,都必須注意兒童活動區域主題對整個博物館主題的依附,要抓住博物館主題的精髓來演繹兒童活動區域的主題。如中海博為例,因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主題是航海歷史、船舶海洋航行,所以我們賦予其主題為“船與海洋生物”。另外,鑒于活動區域的受眾是兒童,還需考慮其對主題思想的接受程度,中海博兒童活動區域主題思想設定為“船與海洋生物”,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對“兒童”這個受眾群來說,“航海歷史”、“航海技術發展史”等概念過于沉重、抽象。而“船”和“海洋生物”的主題思想不僅范圍小,而且具象化,可以通過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將這個主題用兒童可以接受的形式傳遞給他們,讓兒童在對“船”及“海洋生物”產生直觀認識的同時,對“航海”產生感性認識。
兒童年齡段一般以3-10歲為限,這樣的年齡段中兒童的心智、體力相差很大,這給兒童活動區域在選定的主題思想條件下的活動方式、表現形式的設計帶來很大的挑戰。因已確定了中海博兒童活動區域的主題思想,就必須以與之相匹配的年齡段的兒童為對象設計活動方式及形式。
受眾兒童年齡段的確定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心智特征及行為特征,以此來適應活動區域的主題思想的表達,即活動方式、形式的體現。“一般而言,兒童在3-6歲間開始擁有社會意識,他們通常成群結隊地做游戲,因此培養了他們的人際關系和交際能力。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有一些其它物品參與的活動;6-8歲的孩子會被那些包含了運動和動作的活動所吸引,那些活動可以培養組織性和身體技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通過一些活動來測試自己的機敏程度;8-10歲以上的孩子則傾向于聚集在一起在群體或組隊中玩那些具有客觀規則的復雜游戲。他們同樣喜歡通過更多復雜的攀爬設施來證明他們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1據此,從活動區域內容的可實現性、方式的合理性、活動過程的安全性以及營運管理的科學性角度出發,在活動區域大主題思想下,中海博兒童活動區域的目標受眾群定為3至10歲的兒童。通過對后續的試運行情況的總結,最終將兒童年齡段設定為3至8歲的兒童,以此取得與活動內容的相匹配。
兒童活動區域內容策劃雖不像整個博物館的展示內容策劃那樣需以實物為核心,講求非常嚴謹的邏輯性、學術性,但內容設計將直接影響今后的深化設計工作,乃至影響整個活動中心的實現與合理效果。
兒童活動區域的內容以“活動”為主,在設計過程中,要始終將活動區域的主題融入項目中。活動項目數量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場館面積大小及制作預算等。同時,在充分研究兒童心理及行為特征的前提下,要合理分布活動中動手項目與動腦項目的比例,設計相應的活動流程。一般而言,活動流程的設計原則為安全、易操作、時間短。
兒童的智力發育一般可分為語言智力、節奏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動覺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語言智力、空間智力和動覺智力。中海博在融合中心主題及兒童智力特征的前提下,共設計有“卡通大船”、“角色屋”、“有趣的船只”拼圖、“小小搬運工”及“虛擬漁缸”等約10個互動活動項目。其中“有趣的船只”拼圖游戲,用以開發兒童的邏輯及動覺智力;“角色扮演”換裝游戲,開發兒童交流智力;“小小搬運工”組合游戲,開發兒童動覺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及邏輯智力等。
兒童活動區域的策劃內容最終變成實際操作的實物,因此在設計前期就要把實際運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一并進行考慮。深化設計具體包括:活動項目在區域內分布、相應的人流線路設計、活動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活動項目外型、色彩、材質、今后的項目更換等。
兒童的行為特征具有不確定性、突然性、短暫性、因此兒童在活動時線路是多變的,并且這種多變往往是沒有任何預兆的,跳躍性極強,活動項目在區域內的分布要綜合考慮兒童的這些行為特征,將活動內容的深化設計的每一個細節考慮清楚,不僅避免發生人流堆積、對沖等問題,用設計來抵消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時更需考慮對這種兒童行為的特征加以利用,使活動效果產生疊加效應。
兒童活動區域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到相關的知識,因此在項目的深化設計過程中需重視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一般可按照事件的常規流程來布置。如中海博的兒童活動區域就將卡通大船與港口裝卸相結合,活動流程設計深化為兒童從船上裝卸載貨物,由同伴在指定地點卸貨,并運送至倉庫,簡單但符合實際邏輯,可以讓兒童在活動的過程中對“船”、“裝卸”產生直觀而感性的認識。
兒童的行為特征往往和“色彩”、“外形”有著直接的關系,鮮艷的色彩、夸張的外型不僅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讓兒童長時間的駐留在感興趣的活動項目中。因此兒童活動項目的外型需卡通化、夸張化,以符合兒童的審美觀。
兒童活動區域的相關設計一般是可以更換的,為后期的營銷工作做準備,因此活動項目的布置同時也要考慮今后更換的方便性,可采用輕便、易搭建拆卸的材質。“國外研究表明,兒童使用一個場所的方法可能與成人完全不同。場所被記住,不是因為它們是什么,而是它們為兒童提供了什么。在兒童游戲和休閑中,他們經常會用成人無法想象的方式使用場所。”2
中海博開館一年多來,兒童活動區域已更換和增加了3個展項。更換和增加的內容主要依據實際運營一年來各方面觀眾對兒童活動區域所提的若干意見和建議,減少了需要大量人工維護、易損等展項,增加了如“南極科考場景”、“小小領航員”等增加環境氣氛并同時可容納多名兒童同時參與的展項。
兒童活動區域作為博物館的一個亮點,其營銷手段可參考現代市場營銷方法。它所衍生出來的各類副產品及活動也是兒童活動區域今后發展的依托,如設計一個活動區域的卡通形象、開發相關的紀念產品、不定期舉行各類兒童活動、在兒童活動區域中植入與臨展相關的元素等。中海博設計有兒童活動區域吉祥物“海貝貝”并開發有相關紀念品如拼圖、徽章等。實踐證明,這些相關衍生物非常受兒童的歡迎。
日常維護除場館打掃、整理工作以外,還有相關配件的清潔等,而這些都要考慮到時差而提前做好計劃(博物館一般周一閉館,部分耗時的修正清潔只能在這一天進行)。由于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活動區域相關設備可以用“消耗品”來定位。可能某些消耗品的消耗率可以用小時來計算,甚至一些“固定資產”也需要定期更換。因此在日常維護方面除了加強每天的檢查以外,還需要在活動區域附近或館內多準備備用零部件,以便隨時更換。由于兒童活動區域相關活動展項的特殊性,某些維修項目簡單、零散,如油漆開裂、脫落等,使得制作商推托而導致展項正常化的延遲,影響兒童活動區域的正常運營。除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之外,可從前期簡化流程設計、深化設計階段考慮周全、派駐館內相關人員施工全程監督學習等各環節來加以優化和掌控。
在發達國家,博物館已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這與博物館重視兒童活動區域的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外博物館都設有專門的兒童活動區域,同時,為兒童專門設計了互動項目。鑒于兒童認知特征,互動項目都不追求原理的表達和解釋,而更多的像游戲,使兒童得到直觀體驗。如荷蘭鹿特丹海事博物館中設計的兒童活動區域,配有一個虛擬的卡〈通〉博士作為引導,將各類航海儀器、設備等比例縮小,配合整體環節航海元素的點綴,讓孩子體驗航海的樂趣;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中的兒童活動區域則以樂高玩具為主要元素,展示各類精致船模并配以兒童航海書籍,從視覺上讓孩子感受航海氛圍;德意志科技博物館中選取生活中常見的機械部件,如水車、消防車等,設計成可動手操作的互動模型,讓孩子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產生直觀感受。
由于歷史原因,國內早期博物館的辦館及發展理念與兒童的契合度不高,改革開放后的博物館中兒童活動區域的數量不多且質量也參差不齊,如西溪濕地博物館中的兒童活動區域位于地下一層,面積較小,且設計較為簡單。上海汽車博物館中的兒童活動區域為賽道式樣,讓兒童在駕駛汽車的實際操作中感受汽車,但場景設計較為簡單,且同時操作率不高,大客流是易造成堆積。
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有登記注冊的博物館3589個,并繼續以每年100個的速度增加。隨著時代的進步,除了數量的增加外,隨著博物館自身發展理念的不斷“接地氣”,兒童活動區域在新建博物館所占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突出,甚至成為博物館對外宣傳的亮點。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博物館也開始將兒童活動區域的建設作為不斷謀求新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如湖北省博物館于2011年對外公開招標,設計建造少兒活動廳。
從上述國內外對比可以看出國內關于博物館中兒童活動區域的建設正在不斷受到重視、發展和完善,但和國外成熟博物館相比較而言,設計理念的發散性、設計風格的多樣性、項目的精巧創意性、人文精神的深入性、想象力的廣泛性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以上本人是對博物館中兒童活動區域設計的幾點初步總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兒童娛樂空間》卡爾斯布.勒特著.張書鴻.曹素平譯.機械出版社2007.9
[2]barker R G,Wright H F The Mid-west and its children〈M 〉 New York:Row,Petersen & Company,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