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芬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雜志社,廣東 廣州 510100)
科技論文的作者,一般比較注重數字圖表的運用,往往羅列一堆圖表,再三言兩語就基本炮制成一篇論文.如果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語言,尤其是摘要和討論部分,或評述性文章,那么就難以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也削弱文章的思想深度,有時甚至造成誤解.為此,有必要重提科技期刊編輯在語言規范方面的素養.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思維除了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外,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對語言的依賴性.要使思想的載體——論文寫得準確、簡潔、生動,就不能不在語言修辭運用上反復推敲.科技論文語言,并非提倡脫離內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辭,追求華麗.主要應注意以下兩大方面.
編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熟悉專業術語,在此基礎上,用最少的文字說明盡可能多的問題,是一篇高質量論文必不可少的條件,必須把啰嗦、重復之處,改成簡潔、精煉的文字;不能把平時口頭上說的疾病名詞俗語用于學術文章中.
創新科技語言.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許多新的科技名詞也不斷更新或創新,需要編輯經常閱讀相關著述和文章,盡可能多地了解最新科技動向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了解行業前沿最新動態,把握準確的語言表達.專業方面采用最新的法定術語,摒棄不規范的用語[1].
例1:作為心臟科醫生,有必要加強對抑郁癥的學習(人民軍醫出版社;當代心臟病學進展,2010:734).應改為:作為心臟科醫生,有必要加強對抑郁癥知識的學習.
在抑郁癥之后加上“知識”二字,意思就完整了.因為抑郁癥是一種疾病,要學習的是知識而不是疾病,抑郁癥是對知識的修飾,說明學習什么知識.
例2:除非自然病史研究得出可以檢測潛在易損斑塊精確特征的標準前(人民軍醫出版社;當代心臟病學進展2010:234).
應改為:在自然病史研究得出可以檢測潛在易損斑塊精確特征的標準前.
把除非二字改為“在”,狀語搭配就恰當了.
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舉.
上面所舉例子皆出自正規的大出版社,一些地方出版社和刊物就更多紕漏,合乎語言規范的要求尚難以達到,更遑論精益求精.
科技學術論文寫得流暢、生動,能夠增加閱讀時的愉悅感和可讀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英國科學家達爾文,舉世聞名的科學著作《物種起源》雖然是自然科學著作,但讀過原著和譯文的,無不為其生動的語言,線性的邏輯思維所吸引和打動.他通過考察;調查;分類;比較;分析搜集到的有關進化問題的資料,體驗到科學探究中證據收集和論證的重要并對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讀之引人入勝.
作為科技期刊編輯,無論所在行業屬于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該經常參加有關編輯業務培訓,孜孜以求,對語言文學運用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講課老師的引導下,深入理解并掌握現代漢語語法,并通過對病句的修改練習,不斷提高自己駕馭文字的水平.
除了專業書籍,更應該涉獵各種門類學科,使思維更加靈敏,隨時捕捉有用信息,尤其是堅持閱讀一些經典作品.詩歌創作者都知道有句話叫“功夫在詩外”.編輯也應當如是.
達爾文說過,“不要因為長期埋頭科學而失去對生活、對美、對詩意的感受能力.”有“強烈的多樣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喜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如果我能重新做人,我一定要定下一條規條:每星期最少要有一次讀幾首詩歌,聽幾段音樂;這樣,我現在已經萎縮下去的那一部分腦筋,也許由于使用,還可以維持作用.失掉了這些興趣就等于失掉了快樂,而且也許有害于智慧,甚至有害于德性,因為他削弱了我們天性的情操部分.”[2]
科技期刊編輯面對的稿件作者大部分是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思維一般比較理性,注重用數據說明,有較好的邏輯思維,但許多人不太注重語言文字方面的表達,認為別人知道講什么就可以了.存在容錯心理和做法[1].不符合論文語言簡潔、準確的要求.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在文稿加工過程中予以修改、潤色.
作者隨機查閱公開發表的醫學專業書刊60多篇文章,重點對其中的題目、摘要和評述性文字進行精讀,結果表明,存在結構殘缺、混亂和搭配不當的文章數量約占其中的5%,雖然無嚴重語病,但不符合語言簡練、準確、生動原則的則俯拾皆是.提醒科技期刊編輯不可輕視語言修辭的作用,需要加強語言文學的修養.
時至今日,更應重視培養出版業的復合型人才.在提倡編輯提高策劃意識和市場意識的同時,談提高編輯的語言文字素養和能力也并不過時.增強編輯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使文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依然是新時期編輯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
:
[1]仲衛功,黎雪.編輯素質是科技期刊質量的保證[J].編輯學報,2002,14(4):301-302.
[2]達爾文.物種起源[M].謝蘊貞,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