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壇經》偈語內容探析

2013-08-15 00:44:55吳有定
韶關學院學報 2013年9期

吳有定

(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壇經》偈語內容探析

吳有定

(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壇經》中的偈語既是《壇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壇經》思想內容精華的聚焦。這些偈語,一般都置于相對完整獨立的篇章或段落末尾之處,或感悟,或括要,或釋疑,或補遺,或寄望,或贈勉,或明志,或遺囑,殊途而同歸: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其思想內容雖受統于佛理之魂,但博大精深,靈活豐富,勉為梳理,可以歸整為感悟,釋禪,教誨、勉勵,自分和讖語五類。

《壇經》;偈語;六祖惠能

禪宗是形成于唐代的佛教的一個派別,其頗具鮮明個性特點的思想理論,主要集中在《壇經》一書里面。《壇經》雖歷經改朝換代、長期輾轉、相繼傳抄、不斷增刪,算不上完全如實地記錄六祖惠能思想和事跡的信史,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惠能思想核心內容的同時,陸續增補了許多形成于惠能之后的禪學思想觀點以及宗教神話,使其思想內容更為充實完善、惠能的宗教領袖形象更為豐滿鮮活。《壇經》中的偈語既是《壇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壇經》思想內容精華的聚焦。如果把《壇經》視為一棵菩提樹,那么其中的偈語就是裝點于菩提樹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為此,探討《壇經》中的偈語,對于進一步解讀《壇經》思想要義,裨益不言而喻。

偈語,就是佛經中的唱詞,近似于現在的歌詞。據統計,《壇經》中的偈語,共有30首。其中出自六祖惠能的偈語20首,神秀、五祖、臥輪、達摩大師以及惠能的弟子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誠、行昌(志徹)各1首。這些偈語,大多都圍繞佛理而述作,一般都置于相對完整獨立的篇章段落末尾之處,或感悟,或括要,或釋疑,或補遺,或寄望,或贈勉,或明志,或遺囑,殊途而同歸: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雖多受統于佛理之魂,但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靈活豐富,依其側重,勉為梳理,可以歸整為若干類別。

第一類:感悟。這里的感悟,是指修行和尚(包括童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或者是師父的點化,有所感觸和領悟而談個人對禪理的理解、感想或心得。最為著名的是神秀和惠能在黃梅縣東禪寺時解釋菩提所作的偈語。當時五祖弘忍大師為了物色禪宗接班人——第六代祖師,有一天,召集寺內所有弟子,對大家一番點化之后,要求大家回去以后,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本性,每人都作一首偈頌,作為考核選拔的重要依據,偈頌優者為六祖。神秀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終于下了決心作成偈頌,在歷經四天十三次的躊躇猶豫、欲呈卻止的糾結折騰之后,終于鼓足勇氣,打定主意,在半夜三更無人知覺的情況下,自己提著燈,靜悄悄地在禪寺南廊墻壁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偈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該偈頌直抒神秀本人對禪的理解和觀點:“人的身體如同菩提樹,人的心靈如同明鏡,應該時時刻刻勤加拂拭,別讓它沾染上世俗凡間塵埃。”按照神秀的觀點來看,明鏡要經常揩拭才能保持潔凈,同理,世人那寄寓于軀體的心靈,只有不斷地陶冶和洗滌,不斷地修煉和凈化,才能保持純潔,最終修成正果。這一觀點一直被視為反映了北宗禪法的基本特點,其核心實質就是“漸悟”。正是這一偈頌,為惠能提供了可資發揮的話題,更重要的是頓時撥動了當時未曾入道修行的惠能徹底悟禪的靈機,開啟了惠能超人智慧的閘門,激發了惠能詮釋禪學的靈感,很大程度上為孕育和造就禪學一代宗師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跳板效應。

就在神秀寫完偈語后的第三天,經寺內童子的一番介紹和引領,惠能從碓坊徑直來到書寫偈語現場,在場的江州別駕張日用應惠能請求為其朗讀偈頌。讀音剛歇,惠能隨即作成令“徒眾總驚,無不嗟訝”的偈語,江州別駕應聲幫忙寫上廊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語就神秀所談話題充分表達了惠能本人對禪的別樣感悟:“人的覺悟本性本來就沒有什么菩提樹可言,先天純潔清凈的心靈也并非如同鏡子,既然原本就沒有一種有形體的東西存在,塵埃還能沾染哪里呢?”在惠能看來,自心具足一切,先天賦予人的本性和心靈都是“真如”的,是盡善盡美的,人的本心具備了一切,傳統佛教的所有崇拜對象無不存在于人的心間,成佛不過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顯現,解決個人解脫和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唯在于自我心理調節,一切修行活動完全可以歸結為毫無執著而隨緣任運地生活[1]。在這種思想理念下,雖然同樣是對禪的感悟,并且在短短的20個字里面就有9個字重合,但惠能卻表達了與神秀截然不同的觀點,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人的先天所賦自我本性和心靈無形且高尚;二是因其無形非物而不會沾染塵埃,因其高尚而無須不斷地修煉和凈化;三是人自心具足一切,傳統佛教的所有崇拜對象無不存在于人的心間,成佛不過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顯現,解決個人解脫和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唯在于自我心理調節,一旦自我本心或本性得到顯現,自我心理調節得到踐行,成佛也就在其中了——其核心內容正好契合惠能后來的“頓悟”說,甚至可以視之為惠能“頓悟”說的淵源。惠能的這一處女作偈頌,得到了五祖的默許,為五祖物色第六代祖師提供了重要的、決定性的依據。五祖再也不做別的選擇,決意選定惠能為繼承人,并為惠能傳授頓教教義,授以衣缽——從此惠能一躍成為禪宗真正的第六代祖師。因此既可以說,惠能的這一處女作偈頌的問世,使惠能的歷史以及命運得到了改寫并一舉成名,揭開了惠能人生軌跡的新的里程碑;又可以說,惠能的這一處女作偈頌的問世,揭開了南派禪學的序幕,使南派禪宗及第六代祖師由此而誕生。毛澤東同志曾經在與身邊工作人員林克談話時高度評價惠能:“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單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國佛教的始祖。他否定傳統偶像和陳規,勇于創新,并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使之符合中國國情。”[2]正所謂人以名偈成佛祖,偈因圣祖揚天下,就連神秀偈語也由此而聲名大噪。

《壇經·機緣第七》中法海的偈語,內容也屬感悟之列。其偈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法海的這一偈語是他初次參見惠能,在傾聽惠能應其請教而為之詮釋“即心即佛”之后所作的,表達了他對惠能所講內容的徹底領悟:“心原來就是佛,不認識本心是自我委屈。我終于明白了定慧的真正含義,只有定慧雙修才能脫離一切虛妄的事物和現象。”經大師的點化,法海充分認識到了禪之精髓、佛之要義:要無念,要離相,并且要兩者并重兼修。

僧人法達在見到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一副狂妄傲慢態,叩頭而頭不著地,經惠能大師的斥責、教誨,以及有關《法華經》的啟發點化之后,法達在悔過謝罪——悲泣——歡喜的同時,作了一偈,抒發內心的感悟: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之前我不厭其煩地把 《法華經》反復吟誦了三千遍,經過曹溪惠能大師三言兩語的點化,才恍然大悟那都是白費工夫。原來我卻不明白 《法華經》那‘諸佛的出世皆緣于一件大事,就是佛的智慧和思想’的宗旨,這樣怎能消除我一世世沉淪于生死之中的狂妄無知而得以超脫呢?所謂羊車、鹿車和牛車都是權宜教法,所謂初善、中善、后善,都是逐步宣講教法,分階段地修行上進。誰會料想到:在這如同著火房舍般的三界之中,人轉瞬間就能完成從凡至圣的巨大轉變?”偈語內容或感悟過去,或感悟《法華經》大義,或感悟瞬間的巨大收獲和受益。

智通和尚雖然曾經反復閱讀過《楞伽經》約有一千多遍,但是對其中的“三身”和“四智”還是迷惑不解,經請教惠能大師,即刻就領悟了,并通過偈語表達出來: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三身原本就在我的體內,四智原本就在我自己心中。三身與四智水乳交融無所阻礙,猶如靜水映月隨物現形。起心刻意修持三身與四智都是妄念涌動,完全執著于身和智也不是最好的。如今有了大師的指點,我明白了身與智精妙的真諦,從今而后再也不會有有悖于身智真諦的被染污諸假名。”偈語同樣是表達了在惠能大師的指點迷津之下,對所感迷惑要義的頓悟。

其他僧人的偈語,內容涉及感悟的諸如智常偈語:“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趨兩頭。”還有志誠偈語:“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凈。”再有行昌(志徹)偈語:“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它們共同之處就是表達了茅塞頓開、迷惑冰釋、對禪的真諦心領神會的感受,以及對為自己指點迷津的恩師惠能大師的感激之情。

第二類:釋禪。這里的釋禪,指的是佛界師者為其弟子闡釋佛法禪理,解惑釋疑。在《壇經》里,這類內容主要分布在惠能大師的偈語里。惠能在黃梅縣東禪寺接受五祖所傳授頓教教義以及衣缽而成為第六代祖師之后,弘法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他的身上,為弟子闡釋佛法、解惑釋疑就成為他日常要務之一。因此,《壇經》里惠能大師的偈語,大都涉及這類內容。根據差異,又可細分為若干小類:

一是闡釋禪理,解決的是理論概念的問題,主要回答的是“是什么”、“是怎樣”。《壇經·機緣第七》中法海和尚在向惠能大師請教“即心即佛”時,惠能既用言語教導,又輔以偈語點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無念的心叫作慧,離相的佛就是定。對于原本一體的定和慧,不加區別地予以同等對待和修習,思想自然純潔清凈而無塵俗污染。要想理解我所講的教義,全賴你通過修行而真正自己獲得。定和慧都是無生無滅的,定和慧雙修才是正確的。”偈的內容涉及二個層面:一是什么是定、什么是慧、定慧的性質;二是如何對待定和慧,即如何在定慧方面修成正果。其中第一個層面解答的正是“是什么”。

智通和尚閱讀過《楞伽經》,但是對其中的“三身”和“四智”不得其解。應所請求,惠能在為智通和尚詮釋“三身”要義后,用偈語予以概括: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自我的本性包含著三身,由此衍變就生成四智。”簡短的二句偈語,道明了“三身”本于自我本性,“四智”來自“三身”,換言之,“三身”是自我本性的一個部分,“四智”是“三身”衍變的結果。接著,惠能還進一步就智通所問的 “四智”予以解答: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就是本性純潔清凈;平等性智就是內心沒有偏見弊病;妙觀察智就是不假功成而明察秋毫;成所作智如鏡照物,歷歷分明,兼容并包。前五識和第八識需要待到獲得佛果時才能轉成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尚處于只有成佛可能性的眾生階段就能轉成智。轉識成智其實不過是叫法不同而已,本體并沒發生實質性改變。如果在轉識成智時不為情所困而實現徹底的轉變,哪怕身處于紛亂撩惹的塵世間,其心依然能夠靜如平湖、定如磐石。”偈語一方面簡明扼要揭示了“四智”的真正內涵,另一方面詮釋了有情眾生八識之中的“果上轉”和“因中轉”。其中四智解答淺顯而形象,八識詮釋辯證而深刻。

二是點化如何修行,解決的是具體實踐問題,回答的是“應怎樣”、“不應怎樣”。在惠能大師看來,“成佛不過是自我本心或本性的顯現,解決個人解脫和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在于自我心理調節,一切修行活動完全可以歸結為毫無執著而隨緣任運的生活”,修行并非通過刻意坐禪念經就能實現。如在給法達和尚談及修行時,惠能大師偈語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如果認識模糊不清,《法華經》反而變成修道的桎梏,如果認識了自我的本性,《法華經》就自然為我所活學活用。長期念誦經文卻對經典的義理不明不白,等于與經典的義理結成生死冤家。沒有偏執的心念便是正念,有偏執的心念就是邪念。不管是有偏執的心念還是無偏執的心念都不在乎,內心就自由自在,從而達到永遠駕馭白牛車——獲得了佛的智慧的境界。”

又如,在聽了志誠和尚說其師父“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后,惠能大師當即直言不諱:“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并賦偈語: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生前執著于坐而不臥,只不過死后長臥不坐的回報罷了。長時間的坐禪習定于超脫生死輪回絲毫無補,這種人生前死后此身都不外乎一具臭骨頭,何必還要把長時間打坐作為每天修行的必修課呢?”偈語尖銳指出離開真如自性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坐禪習定成佛,修與不修沒有兩樣。而在與志誠談及“戒”“定”“慧”的內容和方法時,惠能大師用偈語做進一步詮釋: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心地毫無過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毫無癡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毫無煩亂就是自性定。不可增加也不可減少,自性就是堅不可摧的金剛體。不必約束身體去長久打坐,身體的自由活動本來就是定。”偈語強調身體的自由活動與定是吻合的,用約束身體的坐禪方式沒有必要。關鍵是要做到自心沒有是非、沒有癡念、沒有煩亂,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才能使自性成為堅不可摧的金剛體。

再如,惠能大師在彌留訣別之際,為了讓“后代之人”“自見本心,自成佛道”,留下了 《自性真佛偈》。指出:“自我固有的真如本性才是真正的佛,貪婪、憤怒、愚昧三種邪迷乃是害人的魔王。人在錯亂糊涂之時,魔王就與他如影隨形,而當思想正確無邪時佛就如福星高照。人的本性中一旦產生了錯誤思想就必然誘發貪婪、憤怒、愚昧三種禍根,這就是被魔王占住了心中。而當正確的思想消除了貪婪、憤怒、愚昧之類的錯誤見解與不良情感,就如同魔王脫胎換骨成了真正的佛。所謂的法身、報身和化身,這三身本是同為一體。如果能從自己的本性中認識三身,這就是成佛的覺悟之因。清凈本性原本是從化身中生出,而又總在化身之中,若能做到了利用清凈本性使得化身保持正道,那么報身將來也就功德圓滿無窮無盡。淫亂之念其實也是萌生于清凈本性,如果除掉淫亂之念就是完完全全的法身。本性中一一遠離五欲,塵緣不染而認識本性剎那間就成為真佛。人生如果有幸聽到頓教教法,隨之忽然徹悟自性自然就見到世尊。若想通過刻意修行于自身之外尋找佛,則不知到哪里能求見真佛。如果能于心中自見真實,這個真實就是成佛之因緣。不去認識自我的本性而追求身外的佛,心存這種想法的人必是愚昧至極者。”簡而言之,自我固有的真如本性才是真正的佛,唯有消除了貪婪、憤怒、愚昧之類的錯誤見解與不良情感,明心見性,于心中自見真實,方能成佛。

按照惠能大師觀點,修行的一切活動還應當而且必須貫穿于日常方方面面的具體行為舉止中,就是在修禪過程中應當如何為人處事。比如,在談到怎樣對待“是”與“非”時,惠能大師在《無相頌》(《壇經·般若第二》)中有言曰: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他指出:“世間的人如果要想修習佛道,一切法門都不會形成障礙。勤于自省并且多著眼于自己的過錯,這樣才與佛道相契合……如果真是修行佛道的人,不要總是瞪大眼睛對他人吹毛求疵。如果看到了別人的過錯,實際上就是自己犯錯更為嚴重。別人有了過錯不要橫加指責,如果責怪了就是自己犯有過錯。只要自身消除了指責他人的心態,一切錯誤思想和不良情緒等煩惱將煙消云散。”對于“過”、“短”以及別人的批評又該采取什么態度呢?惠能大師于《壇經·疑問第三》之《無相頌》中云: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他言簡意賅,態度十分鮮明:“人要善于傾聽不太順耳但誠懇而用心良苦的勸說,糾正過失必然催生智慧,掩飾短處定是居心不善。”

在談到如何處世為人、與人為善時,他的《無相頌》語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只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一切,又何須勞神費力地信守所謂的戒律?只要行為正直哪里還用得著修習坐禪?知道報恩自然就能孝敬贍養父母,明白仁義自然就能上下相互憐愛。懂得謙讓自然就能尊卑和睦共處,能夠忍辱自然就能杜絕各種惡斗。”不難看出,惠能大師言下之意是要求人們在日常中做到“心平”“行直”,學會感恩、守義、謙讓、容忍,無須刻意“持戒”“修禪”以實現“孝養父母”、“上下相憐”、“尊卑和睦”、“眾惡無喧”的愿景。

此外,惠能大師還告誡修習佛道務必要走出誤區,以避免事與愿違的結果出現。為此,在談及修福和修道時,惠能大師偈語(《壇經·懺悔第六》)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毒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偈語批評了那些愚昧無知的人陷進了修行的誤區——“只管做善事祈求福報,卻不知道真正的修佛道,錯誤地認為修福就是修佛道”,同時勸告說:“做布施供養之類的善事固然也能博得諸多的善報,但是自己內心那些貪欲、憤怒、愚昧依舊還在造孽;今生雖想通過自己所做的功德來消除自己的罪孽,來世即使因此而獲得善報可是原來的罪孽依然存在;只當根除自己內心深處的罪惡之源,各自在自我本性中進行真正的懺悔;一旦于瞬間領悟到真正的懺悔,消除了邪惡,踐行著正道,也就自然沒有任何罪孽了。”

有關釋禪的偈語,《壇經》中還有《機緣第七》中的“無上大涅槃”、《付囑第十》中的《真假動靜偈》等。

第三類:教誨、勉勵。這一類即是師父對徒弟情深意重的批評、教育、引導,以及鼓勵和期望。如:惠能當年在蘄州黃梅縣東禪寺時被五祖弘忍大師選定為禪宗繼承人——第六代祖師。臨別時,五祖為惠能傳授頓教教義,授以衣缽,同時贈給惠能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

偈語勉勵剛剛出道的惠能:“在有精神活動的蕓蕓眾生心田中播下成佛的種子,這些成佛的種子自然會倚仗所在眾生的心田照樣萌芽、生長、結出佛果。沒有精神活動的眾生便沒有成佛的種子,由于它們沒有成佛的內在根據,也自然成不了佛。”言下之意就是:除非那些沒有精神活動的眾生,因沒有成佛的秉性而成不了佛,其他凡有精神活動的蕓蕓眾生,只要在其心田播下成佛的種子,就自然會萌芽、生長、結出佛果來。簡短的偈語,寄予惠能以厚望:廣泛拯救一切眾生,同時使本門的教法廣為流傳、永久流傳。

《壇經·付囑第十》中,惠能大師在為眾人講解如何修行之后,也贈予一偈: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他勉勵大家:“在那眾生本心的土地里埋藏著各種各樣的佛的種子,它們只要遇到了教法的甘霖就一定都發芽生長。一旦頓悟獲得了般若智慧,覺悟成佛的果實就自然會結出來。”

來自洪州的僧人法達,在向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叩頭卻頭不著地。惠能對他一番嚴肅批評之后示以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行禮本是為了消除自己狂妄傲慢的心態,應當恭敬嚴肅,你怎能頭不著地呢?狂妄自大則罪孽隨之而生,忘卻而不去追求功德才能洪福無量。”偈語可謂是批評一針見血,教誨以理服人,勸導循循善誘,言辭語重心長。

又如惠能大師在彌留訣別之際所留下的《自性真佛偈》有語云: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頓教法門現在已經給大家留下,要拯救普度世人自己必須修行在先。告訴你們以及將來學道的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真是太悠謬了。”惠能大師殷切期望在他圓寂之后,弟子們以及將來學道的人都能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弘揚他留下的頓教法門,使之發揚光大。類似的諸如:“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努力自見莫悠悠,后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四類:自分。即作者自己估量自己,做自我評價,或者說自我畫像。如《壇經·機緣第七》中由一位僧人轉述的未曾露面的臥輪禪師寫的一首偈語: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臥輪我真有本事,能夠斷絕百般心念。面對一切現象而毫不動心,于是菩提就天天增長。”偈語既是臥輪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也是一種修禪的經驗之談,用以與其他僧侶交流。而惠能大師聽了這一偈語之后,認為這首偈語的作者尚“未明心地”,有自“加系縛”之嫌,當即也步其韻賦偈一首: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惠能我沒啥本事,未能斷絕百般心念。面對形形色色的現象心念不免常會隨之油然而生,這樣菩提又怎么能有所增長呢?”偈語固然是惠能對自己的修行所做的自我畫像,但是與其說是這樣,倒不如說是惠能對一種與臥輪截然相反的修行狀態的伸張,因為在惠能看來,如果按照上面臥輪的偈語所言去修行,是自己束縛自己,“對境心不起”最終還是為了“菩提日日長”,這就是刻意,就是心念猶存,修行應當在悠然自在、沒有任何約束、沒有任何心念的狀態下進行。

第五類:讖語。《壇經·付囑第十》中談到:當法海上座意識到惠能大師即將壽終,于是向惠能大師問及師父逝世之后袈裟及教法傳給誰時,惠能大師直截了當地表明只傳教法,不傳袈裟的態度,并引述達摩大師當年初來中國時所作的偈語進一步說明緣由。其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我來到中國這片土地,原本是為了傳播教法,轉化救治愚迷情思。日后我所傳的這一派將衍生出五個支派來,五個支派殊途同歸,都終將發展壯大,業績自然輝煌。”事實果真正如達摩大師當初的預言“一華開五葉”:至唐末五代時期,達摩大師所傳佛教派生出曹洞、云門、法眼、溈仰和臨濟等五個宗派。既然已有五個宗派,袈裟也就不宜再傳了。

而在惠能大師臨終前夕要求把他送回新州時,在場曾有僧侶問及日后會有什么災難,惠能大師說他逝世五六年后會有人來偷取他的頭,并隨口作了一偈:

頭上養親,口里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將來偷我腦袋的人是迫于既要贍養長輩,又要自己糊口之無奈。制造這次劫難的是一個名字中帶有“滿”字的人,到時適逢姓楊和姓柳的正當著官處理此事。”偈語所說的后來果然一一應驗。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兩首偈語提及的相關事實固然有書為證,但不可否認,這二偈語本身當是后來在《壇經》歷經長期輾轉、相繼傳抄的過程中,由于傳抄者有意拔高美化達摩、惠能二位大師的形象,使之神化、神秘化而刻意附會的。

以上僅就《壇經》偈語內容側重所屬層面對其類別略做探析和劃分,細究其實,雖說可以分別歸整成類,但類別之間并非判若鴻溝,其中不乏兼類現象。從研究視角來看,對《壇經》偈語的研討,還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切入,限于篇幅,相關的課題留待繼續深入探討研究。

[1]魏道儒.白話壇經:譯注后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219.

[2]林克.瀟灑莫如毛澤東[EB/OL].[2013-06-17].http://book.wyzxsx.com/article.php?id=1554.

Content Analysis of Buddhist’s Hymns fromThe Mandala Sutra

WU You-ding
(Editor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Buddhist hymn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dala Sutra,but also the highlight of essence of The Mandala Sutra.These Buddhist’s hymns are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d of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hapters or paragraphs.They are mainly about inspiration,or conclusion,or resolving doubt,or supplementing,or best wish,or encouraging,or commitment,or last will.All Buddhist’s hymns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bringing out the crucial point.Although the content is bound by the Buddhist’s doctrine,it is profound and plentiful.Buddhist’s hymns can be sorted into five categories:inspiring,explaining deep meditation,teaching,encouraging and predicting.

The Mandala Sutra;Buddhist’s hymns;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B94

1007-5348(2013)09-0015-07

2013-07-06

2011年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惠能韶州弘法行跡考”(SGSK2011-3)階段性研究成果

吳有定(1956-),男,廣東揭陽人,韶關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主要從事編輯學和語言文字研究。

(責任編輯:陳景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欧美a在线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1亚洲精品|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日韩无码白|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va在线观看| 热九九精品|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日本不卡|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看片网|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视频二|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精品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