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平
(韶關學院 文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著有《觀楞伽經記》、《法華經通義》等。其弟子編輯其遺文,整理為《憨山老人夢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德清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術界也是一位成就卓著者,寫了許多學術專著,如《大學中庸直指》、《莊子內篇注》、《觀老莊影響論》、《春秋左氏傳四法》等。他認為南北禪宗應該融合,釋、儒、道應該三教調和,共同發展,不應該相互排斥。而這在學術思想以及教界門戶之見很深的封建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憨山大師站得高,看得遠,胸懷博大,充分展示了他作為一位哲人的風范,他的見解對后世影響甚大。
憨山大師博學多藝,精通詩文,擅長書法。他創作的詩歌構思巧妙,別具匠心,禪意深邃;書法筆力勁健,柔中顯剛,線條圓潤靈轉,結體正直通達。現有《憨山大師自書六詠詩》、《明釋德清行書證道歌》、《住山法語》、《行草書卷》等作品傳世。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對憨山大師書法評價極高,曾寫詩夸贊:“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元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1]166文徵明、董其昌是明代頗具影響的大書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席位,而啟功先生寫詩贊揚憨山大師的書法藝超文、董,可見憨山大師的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憨山大師書法,考其淵源,精學晉唐諸帖。中年因人生挫折,輾轉流離,內心悟道精進,達自由達觀的境界,書風更近宋代的書家蘇、黃、米、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他在《夢游集》的《雜說》中敘自己的書法說:“余生平愛書晉唐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即蘇、黃、米、蔡)猶未經思。及被放海外,每想東坡居儋耳時桄榔庵中風味,不覺書法近之。”[2]在晉唐諸家中他特別青睞唐人歐陽詢、虞世南、孫智永,尤多得益于虞世南。
初唐書家推崇并盛行“二王”一派的晉人書風,特別是王羲之的行書因為帝王所好,已被定為一尊,況且他們的書法確實也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他們的行書作品墨跡淋漓,清秀俊逸,多取側面對人之勢。虞世南典型地承續了王羲之書法筆意飄逸、清秀雅靜的風格。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他曾求教于同郡沙門孫智永,虞世南在智永大師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承續二王傳統,養成了外柔內剛的書風,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對孫智永,蘇東坡有深切的品評:“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3]
憨山大師取法于虞世南、孫智永,上追東晉,取筆“二王”,尤其精得《蘭亭序》神髓。《蘭亭序》用筆觸遇生變、極艷盡態,結字錯落有致、欹正相生、簡易洗練、動中寓靜、千變萬化,章法渾然天成。《蘭亭序》的藝術魅力在于它所特有的靈動變化,于柔媚之中寓存骨力,匠心獨運處又見自然之神韻。表現在用筆上,王羲之多采用偏鋒側壓的方法,用筆極富變化,既圓渾勁健,而又方列爽快。在整體風格上,筆勢變幻多姿,筆畫形態各異,情隨體變,法無定法,突出地表現出爽快飄然的神態,以及曲張回轉、跌宕起伏的藝術韻律。結體上也同樣變化莫測,其字有大小,有扁長、有疏密、有伏仰、有含放,有輕巧凝重,無一固定的格式,皆隨情而發、因勢而變,錯落有致而神態自然,致使一行乃至全篇形成統一完美的整體,體現出其書法具有風骨爽利、姿態妍美、神情飄然、氣勢酣暢,以及起伏跌宕的奇妙韻律等超神入化的藝術特色,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憨山大師采王右軍之瀟灑風流的神韻以潤大唐謹嚴寬博的風度,在書法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憨山行書《證道歌》(圖 1)[4]乃是他的精意之作。在用筆上,毫無潦草敷衍之筆,而多采用藏鋒中行,因而線條圓勁雄厚,呈現出沉著穩健的剛陽之美。在結體上,靜雅端莊,法度森嚴,輕重靈動的筆畫更顯示出字體的凝重與遒勁。用筆疾徐的節奏感很強,疏密布白和點畫輕重顯得機智靈巧,使得作品行氣突出,表現出暢達、爽快的情致,具有一瀉千里之勢。這又與他沉著雄厚、含蓄蘊藉的用筆風格相結合,形成中和完美的藝術境界和神完氣足之精神風貌,在藝術上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觀賞其作,令人神清氣朗,為其書法中所表達的沉雄靜穆和大智慧所熏染。

圖1
仔細推究,《證道歌》乃為人生修養之說,涉佛理。書法用筆本于王羲之,很多字的結體又與《圣教序》相類。然用筆取勢頗有憨山自己的特色,欹正相生,端莊靈動,結字相對獨立,收放自如,又顧盼生姿,與明末書家喜一筆順勢帶下,連綿不斷的行草寫法迥然不同。這幅作品總體的特點是靜穆而不乏靈動,端穩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獨立,以倚側引勢,以大小錯落取得變化,以粗細輕重彰顯節奏。舒展處盡展其勢,內斂處不乏其韻。全篇章法以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輕字顯靈動,通篇取左低右高側勢,款款書來,極為自然,恰如一股清泉從山間緩緩而下,絕少火氣和鼓噪之氣,讀來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時趣。所謂“古意者”,取王羲之儒雅的神韻;所謂“時趣者”,用王獻之內擫筆法圓轉引帶,以消泯火氣,不過分追求轉折頓挫的變化,因而顯得嫵媚而不飄浮。憨山悟性極高,極富聰慧之氣,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個性突出,有時還善于在個別點畫中以草書出之,這在妍美的風格上摻進了一點嫻雅靈動的筆趣和意味。
梁啟超先生珍藏的憨山大師行書作品六言偈立軸 (圖2)①憨山法師手書遺偶,現藏廣東省博物館。,署款“憨山清”。這件作品是憨山大師的晚年之作,用筆流轉老道,結體俊朗,書風通達。具體說來,第一,用筆沒有特別明顯的頓挫,也沒有刻意夸張的筆觸,全篇線條圓潤、順暢、自然、平滑;第二,結體、章法上沒有大開大闔的俯仰、錯落的布局,一切都顯得勻稱、嚴謹、平和。以側勢為主,欹正相生。整幅作品充滿了一種豁達、靜穆、優雅的審美特征。
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說道:“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于至道,則書契于無為。茍涉浮華,終懵于斯理也!”[3]憨山大師的書法做到了心手合一、由巧返拙、由拙生奇、由奇返樸的境界,源頭乃是其高深的禪學修養和淵博的學識。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法亦如此。
憨山大師又善行草,下筆平穩、含蓄凝煉、秀潤中和,于平淡中見功力。他的行草書婉暢多姿,變化多端。最為突出的特色為“空靈”,表現的是一種風度,一種最微妙、最飄忽的心情的變化。他的作品充滿著精妙的健康溫婉氣息和灑脫之中的超越心境,呈現靈動之美。如圖3①憨山《住山法語》草書作品。。從憨山大師的這幅作品來看,線條灑脫而又著力,結構妥帖而又充滿變化,整體動靜結合,協調平衡,讓我們看到了憨山大師的人格、胸懷和心智,并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寬闊的想象余地。

圖2

圖3
憨山大師的書法又是多面的,每幅作品都有不同風貌,裨闔縱橫之外更有精妙絕倫的意趣。他既能營造恢宏氣勢,又能使筆底的一切變得精妙細膩——既極廣大奔放又致精微幽深。無論是用筆的流暢、多變、結體的和諧大方,還是章法布局的端莊協調,都臻于一種高妙的境界。他又是極其輕松的似乎是在一種漫不經心的書寫中將線條從自己的筆底緩緩地送出,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而又精密、完美。
憨山大師又是一位極重視思想精神的藝術家,追求一種達觀的生命意味和人生真意,是他書法藝術的主旨。因而,自然、隨意、悟道始終是其書風的最大精神特色。“其字隨筆,到不模擬而法。”[5]明末書論家朱謀在《書史會要續編》中評憨山德清的書藝:“風韻超逸,直追東坡、山谷,且為當代松雪、玄宰所不及。”[6]
憨山大師的書法,點畫秀逸空靈,自然雅淡,結體端莊正直,渾融一體,蕩滌了浮躁的凡俗之氣,除去了剛強的凌厲之風。他的書法內容多談人生悟道,實為藝術珍品,釋家、史家、書法愛好者皆珍若拱璧。梁啟超珍藏的《憨山法師手書遺偈》用筆流轉,收放有度,體態圓通,氣勢綿綿,有如高山流水,氣度不凡,格調高妙。“一念忘緣寂寂,孤明獨照惺惺。看破空中閃電,非同日下飛螢。”內容充滿禪味,讓人回味雋永。
袁中道云:“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7]在憨山大師那細勁、遒婉的線條中,有一種神融筆暢的適意,悠悠地流動于指腕之間,落實在蕭散端莊的點畫之中,從而體現出大師正直的性格和滿腹經綸的學識修養。
總之,憨山大師的書法藝術極具特色,在晚明書壇獨樹一幟,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啟功先生說:“先師勵耘老人每誨功曰,學書宜多看和尚書。以其無須應科舉,故不受館閣字體拘束,有疏散氣息。且其袍袖寬博,不容腕臂貼案,每懸臂直下,富提按之力。功后獲閱法書既多,于唐人筆趣,識解稍深,師訓之語,因之益有所悟。明世佛子,不乏精通外學者,八法道中,吾推清(憨山德清)、明(破山海明)二老。”[1]166這段話既道出了“和尚書”的特點,也表明了啟功先生對憨山大師書法藝術的推崇,同時對當代探尋書道之人也具有啟發意義。
:
[1]啟功.論書絕句[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2002.
[2]釋德清.憨山老人夢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60.
[3]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78.
[4]明釋德清行書證道歌——歷代名家墨跡傳真[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74.
[5]王演疇.古學齋文集[M].萬歷四十七年刻本.
[6]朱謀.書史會要續編[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102.
[7]袁中道.珂雪齋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