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艷
(韶關學院 美術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劉師復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探究
秦紅艷
(韶關學院 美術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劉師復是中國近代在國內系統宣傳無政府主義的第一人,他制訂的一整套系統完備的理論綱領,即所謂“師復主義”指導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主要形式與典型形態。通過探究師復主義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作用等方面的影響,闡釋其思想的積極意義和負面影響。
劉師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空想
劉師復(1884-1915),原名紹彬,字子麟,學名紹元。后因立志反滿,光復故國,故改名劉思復。信仰無政府主義后,改名師復。他是廣東省香山縣石岐鎮(今屬中山市)人,出身書香門第。光緒三十年(1904),赴日留學,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受到日本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向俄國人學習制造炸彈,接觸無政府主義。光緒三十三年(1907),因自制炸彈,謀求暗殺清朝要員李準,被捕入獄。在獄中,研讀無政府主義刊物《新世紀》,對無政府主義產生濃厚興趣。1910年出獄后,赴香港與友人組織暗殺團,策劃暗殺政府要員活動。辛亥革命后,受種種刺激,轉而宣傳無政府主義。1912年組織“晦鳴學舍”,建立起中國國內第一個無政府主義的正式組織。并先后組織“心社”、“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等,向時人積極宣傳其無政府主義主張。劉師復畢其一生宣傳無政府主義,至死也未打破他的信條,成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一個重要人物。
師復主義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辛亥革命前的無政府主義更具本土特色,是國人第一次系統的在國內傳播無政府主義,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與綱領。劉師復的這些無政府主義主張主要是借鑒了當時無政府主義大師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并雜糅中國的一些傳統思想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小生產者、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對封建軍閥的痛恨,以及他們企圖擺脫現狀尋求沒有剝削沒有任何壓迫的未來社會的愿望”[1]。他在主張平等自由,廢除封建道德及家庭、婚姻制度,揭露封建軍閥的黑暗腐敗及要求個性解放、支持工人運動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為推翻腐朽的軍閥統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其主張具有極端空想性,嚴重脫離中國社會的歷史情況,一定程度上具有消極影響。
無政府主義思想在19世紀末已被零星的傳入中國,雖然未形成自己的理論與綱領,認識很混亂,卻受到壓抑太久的國人的青睞并給予很高的評價。待到民國時期,劉師復繼續扛起這面大旗,并使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氣質。這一時期,這種浪漫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氣質因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泛濫蔓延開來,使國人更加青睞于“只破不立”的快感。加之劉師復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主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時人迫切改變現狀的心態,為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從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打開了缺口。
首先,劉師復廢除一切國家與政權形式,對當時的袁世凱政權和北洋軍閥作了深刻批判。“袁氏秉政,其專制乃甚于滿清”,其“驕橫暴戾”,使人民的“言論集會之自由,剝奪凈盡……吾黨之書報均被禁止……官吏之對待平民,稍不如意,即加殺戮”。“今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已悉數被奪于強權……陷于痛苦穢辱不可名狀之境”同時又揭露了北洋軍閥鎮壓人民革命的罪行,“以數千年之擾攘,而后進為今日之共和,從表面觀之,平民之幸福似增進矣;然強有力者目睹平民之知自求幸福也,輒復出其虎狼之手段以摧殘方新之氣”[2]110-111。這些主張揭露了封建軍閥的黑暗腐敗,加深了人們對當時政治腐敗的認識,增強了人們推翻黑暗統治的信心,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呼吁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實現政治民主并付諸行動起了積極作用。
其次,劉師復主張廢除宗教、家族、婚姻等封建傳統思想,實現個性解放和個人絕對自由。這些主張在當時北洋軍閥大力搞復古,宣揚封建頑固守舊思想的時期,無疑具有澄清風氣的作用。劉師復“敢于公開地、大膽地揭露封建儒學的假面,把綱常、倫紀、圣賢、慈孝等視為阻礙‘人道之進化’、敗壞‘人類之幸福’和‘遺害于博愛平等’的‘蟊賊’,對當時思想界是有積極意義的,并為后來爆發的以反對封建思想為中心課題的新文化運動起過一定啟迪作用”[3]494-495。由此可見,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在摧毀封建禮教禁錮方面有一定的貢獻,對稍后浮出水面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起了啟蒙作用。
再次,劉師復主張男女平等,提出戀愛自由,建立平民女學,主張個性解放等思想。盡管多是趨于表面化的膚淺論述,但是這些思想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要求思想解放,婚姻自由,自由平等提供了許多借鑒意義。
加之,活躍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無政府主義的影響,而且在這場運動中,無政府主義思潮占據了重要地位,它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氣質浸染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而使活躍在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加激進,雖然這種摧毀舊世界的激情有些過火,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打破舊有體制與思想禁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五四時期,推動無政府主義高漲的主要領導人大部分是劉師復的追隨繼承者。如鄭佩剛、黃凌霜、區聲白、無為、劉石心、梁冰弦等。他們的無政府主義主張基本無新思想,多繼承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如1919年黃凌霜、區聲白等建立進化社,在其《進化》雜志的特別啟事中提到:“無政府主義方始萌芽于支那,而強權摧之,邪說亂之,吾光明神圣之主義不絕如縷。當斯時也,海內希有之師復先生……而《進化》適聯合民聲社、群社、實社、平社諸團體,以公布于世,蓋思所以繼先生之志而致來日希望也。”[4]187由此得知:當時無政府主義團體最有影響的進化社多是宣傳師復主張的。因此,盡管劉師復已辭世多年,其主張卻并未隨其而去,反而由其門徒繼承傳播,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激情,為先進思想扎根中國清除了障礙。
最后,師復在宣揚其無政府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同時,還主張相信科學,堅持科學主義,并致力于宣傳世界語,這些對五四新文化運動高揚科學、主張白話文寫作等的主張也有一定影響。
中國的無政府主義思潮與西方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是不同的。在西方,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它是“一種同馬克思主義相敵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它破壞和阻礙著工人運動的發展”[2]7。而中國的無政府主義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它同馬克思主義相伴而來。因此,中國的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當時,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沌狀態。時人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是混淆不清的,摻雜著無政府主義的成分。
劉師復在宣傳其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同時,對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作了區分。他在同社會黨人江亢虎、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的論爭中,對社會主義的理論作了簡要論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時人更好的了解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內涵。同時,他在無意識下主張工團主義,支持工人運動,這些主張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下了基礎。
首先,批判江孫的社會主義,闡釋社會主義的含義,對魚龍混雜的社會主義理論有所澄清。
劉師復在《孫逸仙江亢虎之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江亢虎、孫中山所稱的社會主義,并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政策。在此文中,他首先對社會主義的含義作了簡單的闡釋,他認為:
社會主義主張公有制,它“以生產機關屬之公有”,這是“社會主義之原理也”;因為“生產物之分配方法”不同,社會主義可分為兩大流派:“一曰共產社會主義,一曰集產社會主義”,“共產社會主義者,主張以生產機關及其所生產之物全屬之社會,人人各盡所能以工作,各取所需以享用之;集產社會主義則主張生產機關屬之公有,其所生產之物,則由社會或國家處理而分配之”。同時,他認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反對個人私有制,“凡社會之物,皆當屬之公有,而不能復容個人之私有權”,而集產社會主義則為“不完全社會主義”[5]22-23。
他批判江亢虎、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是社會政策而非社會主義。他指出:孫中山的社會主義“非其專治,惟心醉亨利佐治之學說,(即單一稅論)”,“然亨利氏之單一稅論乃一種之社會政策”[5]24;對于社會黨人江亢虎,他認為“江氏固未嘗深知共產主義之真諦者也。抑不獨不知其真諦,且亦未知其定義與派別”[5]28,“搜其言論,則又未嘗不病其蕪雜也”[5]27。
在此文最后,他說:“社會主義在中國方始萌芽,正當之書說,寥若晨星……而社會主義之真諦遂蕩然無存。此實社會主義前途之大禍也。記者為發揚社會主義保障社會主義計,又烏能已于言?”[5]32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劉師復在堅持自己的無政府主義主張時,并不排斥社會主義,并希望社會主義在中國之初,能為國人真正理解,而不被扭曲。
劉師復對社會主義的詮釋,雖然具有片面性,對社會主義的理解過于偏狹,但是在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未有了解的時代,其對社會主義理論的闡釋無疑促進了時人更多的接觸社會主義,一定程度上對魚龍混雜的社會主義有所澄清,加快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進程。
其次,主張建立工團,支持工人運動,為以后工人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劉師復在《晦鳴錄》的發刊詞中明確把“工團主義”作為其綱要之一,并在上海建立“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把領導工團(工會)的問題提上日程,為后來無政府主義者進行“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根據[3]484。盡管劉師復出發點是無政府主義的工團主義,但他一開始就很注意工人運動,并很注重在工人運動中開展活動。他在《上海漆業罷工風潮感言》一文中,闡述了他的工團主張,認為工人要改變自己的地位,“第一須增進工人知識”,“欲增進工人之知識,又不能不先有團體”,鑒于“工人知識幼稚,一時尚難顯出此作用”,故要“多設平民學校”,以使“工人之自覺心發生,然后乃可以與資本家抗爭矣”[5]81-83。這些理論為以后工人運動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工人中間更好的傳播。
這一時期,劉師復不僅意圖利用報刊文章增進工人知識,提高工人素養,還身體力行,開展工人運動。劉師復等在廣州組織了“理發工會”和“茶居工會”[2]94,組織工人運動。據鄧中夏記載:劉師復“在廣州首創理發工會和茶居工會……無政府黨對工人的影響,的確延長十余年”[6]5-6。由此獲知,劉師復的工團理論對稍后不久興起的工人運動具有很大的影響,某種意義上說,最初工人運動的開展與劉師復同他的門徒有著很大關系。師復死后,他的繼承者劉石心等人所創立的《勞動者》,便是宣傳工人運動思想的小冊子。總之,劉師復的工團理論盡管屬于無政府主義的內容,但是在客觀上卻促進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工人視野,增強了工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了工人自身的修養,為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了準備,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了準備。
劉師復的社會主義詮釋與工團主義盡管具有片面性,還局限于無政府主義的范疇,但在無意中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盡管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它嚴重脫離現實,具有極端的空想性,它個人主義的本質與形而上學的觀點,給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界帶來很多消極影響。
首先,他主張廢除一切國家政權形式,反對任何性質的政府,主張“凡有政府吾皆討之”[5]166,不僅反對袁世凱政府,對孫中山所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政權也主張推翻之。他對國家的本質認識不清,認為任何政權存在便不合理,這種否定一切、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學觀點,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極其不利。同時,他廢除一切法律、制度,主張自由結合的主張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盲目排斥一切的心理所致,是資產階級絕望消極世界觀的表現。
其次,劉師復雖然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反對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他主張“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完全忽略了中國社會的具體歷史情況,看不到要實現按需分配,需要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未看清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只是一種空想的美好愿望,“這種空談只會迷惑、誘導人們離開為實現當前首要任務而斗爭的正確軌道”,“徹底暴露了小資產階級特有的空想和狂熱”[3]497,阻礙了新社會在中國確立的進程。
再次,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具有浪漫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氣質,他破壞一切,打翻一切,只破不立的激情,感染了同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并把這種極端的狂熱帶到改造社會的工作中,盡管對于推翻舊社會舊陋習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這種狂熱蔓延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使得很多人喪失理智,甚至走向極端反動的方向,不利于傳統文化思想的批判繼承,同時也影響到時人對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
綜上所述,劉師復是在中國國內系統宣傳無政府主義的第一人,他不僅被當作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教主,而且被當作無政府主義最完美的人格代表加以尊敬,某種意義上說,師復主義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主要形式和典型形態。師復主義盡管脫離現實,極端空想,但是他在反對強權、啟迪國人新智、破除舊有封建頑固思想禁錮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是五四時期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傳入的前奏,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而劉師復為無政府主義事業鞠躬盡瘁,至死都不破自己素食主義戒約的精神與人格,受到國人景仰。
:
[1]徐善廣.評辛亥革命時期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J].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3):33-103.
[2]徐善廣,柳劍平.中國無政府主義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張磊,余炎光.論劉師復[J].《近代史研究》編輯部.近代中國人物:一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4]張允侯,殷敘彝,洪清祥.五四時期的社團[M].上海:三聯書店,1979.
[5]劉師復.劉師復文集[M].[出版地不詳].帕米爾書店,1980.
[6]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M].[出版地不詳].新華書店,1950.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Liu Shi-fu’s Anarchism
QIN Hong-yan
(Academy of fine art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Liu Shi-fu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propagandized anarchism in our country in modern China.He drew up the anarchic guiding principles systematically named “Shifuzhuyi”,which is the main form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onfiguration of the Anarchism of China.Liu shi-fu’s anarchism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for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rising and spreading Marxism.Meanwhile,it has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Liu shi-fu;anarchism;appraisal;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spread of Marxism;a vain speculation.
G249.27
1007-5348(2013)09-0067-04
2013-06-08
秦紅艷(1982-),女,山東萊蕪人,韶關學院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責任編輯:寧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