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節榮
(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在現代化和城鎮化浪潮的今天,城市工業不斷擴張,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類的生活方式從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顯著增加,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使得城市居民的疲倦感增加,他們轉而希望回歸鄉村式的簡單生活,以躲避在城市里日漸繁重的工作壓力。這種回歸大自然,向往田園生活的強烈欲望,為城郊和農村的觀光休閑產業提供了廣大的需求市場,鄉村旅游藉此應運而生。鄉村旅游,指的是以遠離都市的鄉野地區為旅游目的地,以鄉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大自然等需求的一種旅游方式[1]。
這種走出城外、返璞歸真的生活潮流,更體現出人們對于提升生活品質的追求,特別是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人口密集、高樓林立,污染加劇,人們的生活空間日趨縮小,緊張感增加。而鄉村旅游則提供了不同于一般都市的旅游體驗,人們在廣闊自然環境中去享受寧靜和閑暇,遠離平日的忙碌感與社會疏離感,并獲得暫時性的身心舒緩與放松。
自我國80年代開始振興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以來,各地紛紛掀起了一波開發鄉村旅游的熱潮,出現了一大批以“農家樂”、“鄉村俱樂部”、“民俗文化村”、“度假村”、“體驗農業”、等名稱和形式的鄉村旅游活動。相關的研究也是伴隨著鄉村旅游在我國的興起而漸漸發展起來的。根據CNKI中國期刊網的索引顯示,以“鄉村旅游”為標題的期刊文章已經發表超過3 500篇,這充分體現了學術界對于鄉村旅游,這個新型旅游模式的濃厚興趣。回顧過往文獻,目前國內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鄉村旅游的概念闡述;鄉村旅游的規劃與設計;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的開發意義、發展條件和模式;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借鑒[2]。
目前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多為其經濟效益的研究,對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而針對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個人身心健康的研究較為少見,分析不夠深入,表明該議題尚未得到充分重視。但目前城市人群的“亞健康”的現象日益增多,城市人口的健康議題變的尤為重要。根據2002年中國亞健康學術成果研究會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約有七成的人呈亞健康狀態[3]。又有研究表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亞健康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這其中,北京為75.31%,上海為73.49%,廣東為73.41%[4]。鄉村旅游,從體育健康的角度來看,本質上屬于一種借助旅游的形式進行的體育鍛煉的綜合活動,也是一個讓久居城市的人們在旅游進程中擺脫生活壓力,減輕工作負荷的釋放過程。因此,鄉村旅游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統上,健康被認為是生理上沒有疾病與殘疾。1946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TO)對健康做了明確的定義,健康是指一個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均安適的狀態,而不僅僅只是沒有生病的狀態,并健康分三個層面,分別為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生理層面意指身體功能狀況;心理層面指精神認知狀態;而社會層面則指人與人的互動及生活情況。因此,健康是結合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的一種狀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6)。由此可知,健康的概念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生理層面的上,而更重要的個體的主觀感受反應在個體的身體和心理上的狀況。健康的狀態需要個體與環境間的和諧、平衡與穩定,更需要個體面對內、外在環境能夠有持續調整的動態能力(King,1990)[5]。
在國外有關休閑學的研究中,發現休閑旅游能人們帶給很多正面的效益,包括維系與增進身心的健康,并能幫助個體應對種種生活壓力,有增進與維持個體健康的作用(Coleman,1993;Iwasaki&Mannell,2000;Iwasaki、Zuzanek&Mannell,2002)[6]。由此可知,參與休閑活動可以產生正向情緒進而促進個體健康,是一種釋放壓力與維持健康的重要策略。而近年來逐漸流行的鄉村旅游活動,強調健康、自然、放松等理念,對于心理壓力過大、工作過度疲勞、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城市居民來說,這正滿足了他們休閑娛樂、緩和壓力與促進健康的自我需求。鄉村旅游,已成為都市人休閑方式的新選擇。
旅游健身康復功能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以全身體運動為手段,起到防治人體的某些慢性疾病,恢復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健全生活內涵,消除緊張、緩解壓力與愉悅身心,促進身體健康的恢復。生命在于運動,保持運動從而增加人體的免疫力,增加抵抗疾病的力量。隨這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對健康也更重視,節假時間的增加,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方式也越來越多,鄉村旅游這種方式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城市亞健康人群中,發病率比較高的是頸椎病、心腦血管病和耳鼻咽喉疾病等,這些都與人們缺乏運動有關。鄉村旅游將保健旅游的意義融入其中,能夠讓城市居民在假日來到近郊或環境優雅的鄉村旅游景區,親近大自然,緩解心理壓力,充分放松身心,讓游客在運動中感受到無限樂趣,這樣也有利于慢性疾病的康復。
鄉村旅游不僅在心理上放松了旅游者的心情,在生理上也有利于改善血液和心臟的功能。在地域廣闊的鄉村,淳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恬靜悠閑的田園情趣能讓你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感受到身心的輕松愉快。除了怡人的風景外,在鄉間活動還能夠提高呼吸肌肌力,改善呼吸肌功能,促進肺泡擴張,提高人體的攝氧能力,進而改善人體肺功能。同時在旅游休閑活動中,由于心率提高,從而心搏出量增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
因為鄉村相對工業污染的程度較城市輕,空氣質量比城市要好的多,可增加人體攝氧量從而增加對大腦的供氧量,而新鮮、高質量空氣有利于維持大腦良性運行,有預防大腦衰老的功效。同時,農田的作物、山間野生植物的油腺細胞能夠不斷分泌出一種叫做“植物精氣”的有機物。這種芬香的氣體通過反射作用于人體,刺激呼吸道內能加速上皮纖毛運動,刺激呼吸道的感覺器傳導到大腦皮層,能直接改善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通過這一系列生理運動有助于健康的作用,對于城市“亞健康”人群的慢性疾病(如反應遲鈍、失眠多夢、思維紊亂等),具有很好的鎮靜效果。
在體育休閑活動中,旅游者頻繁接觸鄉村中的綠色植物,這些植物資源會對人類的大腦皮層、視網膜神經組織有著緩解疲勞的良好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人眼不斷受到色彩、輻射、紫外線的刺激,然而在綠色植物對視網膜神經組織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眼睛因此能夠得到充分的放松。同時,鄉村運動也會改善和增強旅游者的心肺功能,可提高神經肌肉的延展性和協調性。
隨著中國城市人口的超重和肥胖率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通過參加體育休閑運動來減輕體重。作為一種有一定運動量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不僅是一項理想的減肥運動,還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在遠足、登山等鄉村旅行過程中,旅游者可以增加腿部、臀部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旅游中也會消耗血液中與管壁上大量的膽固醇硬塊和甘油三脂,血管壁的彈性增強,有助于增加血液的流動性與滲透性,從而達到減肥和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鄉村體育旅游運動還能夠增加心臟的播出量,提高血管的彈性和心臟的活力,有穩定血壓的功效,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眾所周知,免疫系統能夠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對人類的健康起著重要的防御作用。相關研究表明,經常運動健身的人,其免疫功能高于一般水平。鄉村旅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健身運動,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能分泌出某種有益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膽堿等),起到增加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旅游過程中,良好的旅游環境資源和適量的運動,能提高人的免疫力,減少感冒和因感冒繼發的扁桃體炎、肺炎等疾病,以及因氣管炎引起的肺氣腫、肺心病等,達到健康的目的。
鄉村休閑旅游的地點地域偏遠,交通不便,大部分活動,如遠足、爬山等都需要走路。這些上下肢體運動可以鍛煉肌肉的纖維,增強上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時還能促進骨骼的血液循環量,增加骨壁厚度和骨質密度,能預防骨質疏松等慢性疾病。由于運動時雙腿肌肉不停運動,下肢肌肉運動有利于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血液瘀滯,能有效預防靜脈曲張,促進血液循環。
在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TO)制定的健康十條標準中,心理健康擺在首位,這足以說明心理健康重要意義。現代社會日益忙碌的生活節奏和日漸激烈的工作競爭,讓人們的心理承受不堪重負,心理疾病也隨之增加。在鄉村休閑中,旅游者領略到大自然風光的恬靜與美麗,愉悅度提高,相應的,旅游者的中樞神經會刺激腦垂體分泌出一種叫做“內啡肽”的激素類物質。這種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是機體經過長時間、連續性的的運動后產生的,具有很強的生理功能,能夠抗拒陣痛。在內腓肽的激發下,人在運動后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中。鄉村旅游是一種積極而主動的休息、休閑方式,可見經常參加這類活動,可以讓人身心松弛,使人們擺脫壓抑的“亞健康”狀態。在舒適的自然環境中,人們相互交流,了解溝通,這不僅可以緩解心理壓力,調節腦力疲勞,而且還消除了個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孤獨感,對治療城市亞健康中的某些心理疾患,如強迫癥、焦慮癥、心理抑郁癥等,都具有心理康復的功效。
:
[1]程道品,李豐生,吳郭泉,等.鄉村旅游研究與實踐——陽朔鄉村旅游個案研究[M]]∥保繼剛,鐘新民,劉德齡.發展中國旅游規劃與管理.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何景明.中外鄉村旅游研究:對比,反思與展望[J].農村經濟,2005(1):126-127.
[3]首屆世界亞健康學術大會資料匯編[C].北京: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2006.
[4]王育學.亞健康間題縱橫談[J].解放軍健康,2005(1):6-9.
[5]King I M.Health as the goal for nursing.Nursing Science Quartely,1990,3(3):123-138.
[6]Coleman D J.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3,25(4):350-361.